有关金莲的作文

【篇一:往事】

在太奶奶生命的最后三年是和外婆、阿姨她们一起度过的。平常外婆都不在家,她的日常生活都由阿姨来照料。每个星期天,我和妈妈都会去外婆家看望她。

那天,阿姨正好有事,出去了。太奶奶见我来了,她就马上从床沿边上站了起来,一只手扶着柱拐,慢慢的挪动她那“三寸金莲”一步步的朝我走来。从口袋里摸出一包东西塞给我说:“拿着!”我接过动西,把它放进了包里,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下午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那个袋子,只听“哗啦啦”的一阵声响。从里面掉出了一些硬币。我数了一下,一共有24枚。“妈妈,你不是说太奶奶身上平时没零钱的吗?这些钱是从那来的?”我问道。“这些钱啊,都是你们平时……”“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平时掉的。太奶奶扫地时拣的。妈妈告诉我,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对太奶奶来说,是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她已经有90多岁的高龄了,年纪大了,身体变得非常僵硬了。我的眼睛慢慢的湿润了。一股暖流从心底直涌上心头。泪光中,我仿佛看见了太奶奶正一手握着扫把,慢慢的,慢慢的弯下身去,从地上艰难地拣起一枚硬币。

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太奶奶已经不在了,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她对我的好,她将永远活在我心中。

【篇二:江南无限好】

古老了江南,神秘了江南,萦梦脑中,素午采桑于绿水之阳,醉享吴音相媚老,江南,疆南,无限好,无限柔情水中映。

撑一支乌篷船,烟雨蒙蒙中前进,穿越至江南,在青砖黛瓦中穿梭,又有明艳的欢笑,咿咿呀呀的唱调,一条青石板小径直通那座拱桥,消失于眼际边,身穿旗袍的少女举着油纸伞在桥上漫步。

流水静静淌,清秀的江南一如朦胧的少女,小启朱唇,走路金莲般晃动。软软的水声在耳边荡漾,风韵十足的妇人在溪边浣纱,像往日一样,没有嘈杂与沸腾,像一张黑白照片,光下的年华,平淡,没有故作姿态,亦如江南的风格,也亦如我梦中的江南。

江南的人儿是浪漫的,明眸皓齿的少女,操一口吴侬软语,目光流转,巧笑颜兮,一如曾经汩汩的流水,波澜无惊,在船边哼唱着古老的民谣,伸手摘一枝花,在鼻尖停留半分,江南妩媚,多少才子佳人子江南出。少女在夕阳里温柔的笑,淡淡的光辉洒在发间晕黄的色调更增添了一份美感,纤长的白皙的手指在水中划过,一波波涟漪泛起,水珠顺手背滑下,肌肤在迷离的水中呈现出一种光泽,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基调,丝丝滑入溪底。

你只知江南美丽恬静,却不知江南在千年前绽放。我们在江南外欣赏她的外貌,在她的怀抱里深深入睡。

江南的身姿婀娜怎能用语言描述?不盈一握的柳腰,丹凤眼修长的身材,一如既往的美丽,你又如何能忘怀呢?

我在梦中寻找江南,在江南寻梦,远远的,你还可以听到江南少女的问候,清澈的如小泉叮咚,滴在心间。穿越到古老而又神秘的江南,请静下心来,享受这片梦中的净土!

【篇三:水池边的风景】

上海城小区有一个喷水池,是个长方形的,池边的绿草丛里卧着许多旱金莲,这种植物茎上开花、长叶,绿绿的嫩嫩的叶子像极了一个个圆圆的小荷叶,微风吹来,枝干弯下又好像害羞的小女孩。

旱金莲有五片花瓣,是橙红色的,茎上的一朵朵旱金莲,就像一盏盏温暖的灯。花蕊是柱状的,浅黄色,春天,花蕊上蜜蜂飞来飞去传着播花粉。

水池旁边有十棵柳树,长长的柳条垂下好像长发一样,那又细又长的柳条垂到水面上,逗得水中的鱼儿嬉笑。

水池上有两座桥,一座石拱桥,一座木桥,把池子分成三个部分。夜幕降临的时候会响起悦耳的音乐,大大小小的喷头一起喷出美丽的水花,有的一飞冲天,然后四散开来,有的左右伸展像娃娃们在跳舞。

池里还有小蝌蚪,像一个个小逗号;快活地游来游去;得意洋洋的螃蟹在水里横着身子走路,好像旁若无物。

行人们一边欣赏池边各色的花草,一边说:“看我们生活的地方多美啊!”

傍晚,小伙伴们喜欢骑着平衡车,围着喷水池飞快地行驶,你追我赶,跑着跑着,我们就长大了。

【篇四:天路草原一日游】

国庆假期,我跟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张北的天路。

一下车,便与这里的微风撞了个满怀。这风不大,小草在风中低了头,一旁的大树仿佛在嘲笑它们没骨气,连这点小风都附和着。小草并不理会它,不一会儿,小草又随风而倒,绿色的海洋便浮现在我的眼中。这草像艾一样,两面并不是同种颜色,正面露着翠色欲流的鲜绿,那背面的颜色更是明亮,就像是刚生出来的嫩芽。

我们来到了较高的山坡上,向下望去,发现那草中竟夹杂着一些花,星星点点,缀满了山坡,有些淡白的,有黄的还有淡粉的。白的像雪,黄的像萤火虫,粉的像霞。

下了小坡,又往小坡上望,啊!那里的花不是更多吗?我们只往下看,却没有欣赏身边的美。连蜜蜂都争着去采蜜,仿佛只是一桶蜜,到了晚上,两手空空飞回去,怎么交差?

再往深处走,却看着更热闹了,像个小都市。有些人在卖那类似蒙古戴的帽子,上面还坠着些东西,看上去像吊着些金莲,端庄大气。咦,那白色的带子是什么?是河吗?不是的,是玻璃桥。

站在玻璃桥上,向对面的山上望去,是有人拉了一层白白又淡淡的窗帘吧!是雾,那雾不大,但是显出了天宫般的美景。

不一会儿,下起了朦胧的小雨,这雨不大。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那雨还有这雾与背后的大山映成一片。颇有一番诗情画意。

我爱这美丽的草原,爱这山,爱这雨和雾,爱这里的一切……

【篇五:论观念】

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充斥着许多观念。这些观念,好也罢、差也罢,都是他们人生的路标,像一双无形大手,操纵着言行,主宰着思维。

在历史课本里了解到的旧社会中国人大多是愚昧无知、甚为腐朽的,尤其是清朝,已成为了众多史学家批判的对象。“裹脚”、“凌迟”、“午门候斩”这些词汇在现代人的眼里无疑是恐怖、难以理解的。试想,倘若你见到一穿清代宫女服的男子,迈着三寸金莲,扭着纤细的腰肢在KTV里摇头晃脑,手握可乐瓶,大唱流行歌曲,会作何感想?观念不像是文化,新旧尚可融洽。观念是对人格的审判,是道德的立场。它冷漠地注视着与它格格不入者,伺机袭击。总有新的观念将旧的观念取代,观念的替换,就像人的生老病死,如此自然,无法违背。

将目光放近点,莫论千年以前,仅仅一百年内,观念的变化已突飞猛进。百年前的人们甚至无法接受在今日看起来无比寻常的彩色电视机,更不用说智能手机、电脑了。昔日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公司老板曾预言,世界上将永远不会出现有声电影,而且人们不会想看。他的观念在今天被彻底颠覆了,尚不论音效,单单抢票有时都要花上半个小时,更不用谈观众的热情了。所以我认为,观念的替变是一个无法取代的过程,是因果的循环,是思想的飞跃。

有的人,他的观念永远只局限于浅层次,不追随潮流,也不求进步。他只会给自己戴上固步自封的迂腐帽子,龟缩在角落里。忆当年清政府“闭关锁国”,就是因为观念不进步,自以为“上国”,无须向蛮夷学习,才有了中国近代一段漫长的屈辱史。学习新观念是有必要的,但一味追求新潮,就一定正确吗?不,不是的。现代社会给青少年灌输了太多新颖的观念,他们自制力差,很容易误入歧途。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聊恋爱;许多少年躲在厕所里抽烟,吞云吐雾;许多少年在KTV里生龙活虎,在考试中却愁眉苦脸……

如此看来,并非所有的观念都是好的,我们不能盲目求新,也不能一味去旧,要审清各种观念的利与弊,方能有一条明确的人生道路。

【篇六:那只合尺码的鞋】

又是一年春风徐来,这总让我想起曾祖母讲的那个老故事。

曾祖母年轻时,那时家中还是家徒四壁一览无余的年代。那个时代时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曾祖母正值花季年龄,亦不懂人情世故,一天看见她的母亲正对她的姐姐低耳侧谈着什么。从那以后的几个月,她的姐姐便不再似从前那般喜笑颜开了,整日里便是在那闺房中纳鞋。充满好奇的曾祖母便问到:“你们在做什么?家里没人缺鞋穿呀。”她的姐姐笑了笑说:“等你长大些便懂了。”

曾祖母什么也没有听明白,不过比划着那只鞋的大小,心想好大的一只脚呀!再看看自己的脚虽不是三寸金莲,但也格外的小。(因曾祖母幼时曾裹过脚,但因为后来孙中山废陋习而放弃)因此,脚比正常人脚略显得小些,但比起三寸金莲又略显得大些。因而家中也从未有过合适的鞋子。

后来曾祖母知道了,她的姐姐是在为其对象纳双鞋作为见面礼。但这可是一个头疼的大问题,因为媒人不曾说起对方脚的尺码。这可难坏了她的姐姐,小了会被人说成让人穿小鞋,大了又会被说成手艺不好。

不过后来经过多番打听和努力,鞋子的尺码总算与那人尺码相差不大。穿在脚上也算合脚。这便像现如今的我们,想方设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学习。

曾经看到电视上报道的,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昏暗灯光下学习,也不乏什么无臂学生参加高考获得优异成绩考取名校;也有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凭自己的努力获得某国名校的博士学位。因而这些人便成为我们父母鞭策我们的例子,“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这么优秀,你却这么差呢?”“为什么人家小孩成绩是班上第一名,你却是一般的呢?”这些教育我们的话,让我们感到无地自容,可心里却总是那么不甘心。但我们一味追赶别人的同时,却忘了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其实,我们没有那些人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是我们没有在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方法中去努力!我们有些人连适合自己的正确方法都还未找到。

奋斗吧!去找到那只适合自己尺码的鞋,找寻适合我们成功的路,才能大步迈向我们的成功!

【篇七:中秋寄思】

又到中秋明月时,今年的中秋与以往不同。预示团圆的桌子旁没有了爷爷奶奶的身影。奶奶是前年93岁时走的,爷爷是去年91岁时去世的。走时爷爷和奶奶结婚将近七十年了,在此之前他们是村子里唯一一对将近九十岁的夫妻。这是令我们家族引以为豪的。

感慨时间过的可真快!记忆中的他们还是那么清晰:爷爷步履蹒跚柱着拐仗,每天都坐在路旁看人来人往。奶奶迈着她的三寸金莲在家里忙里忙外。奶奶虽然比爷爷年龄大但身体一直比爷爷的要好,所以他走在爷爷的前面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接到她去世的电话是在晚上,哥哥打来的。听到消息顿时蒙了,问了几遍:是奶奶吗?怎么可能?可事实就是这样,在没有预兆下走了。来到奶奶的灵前,看着她像是睡着了,很安详。坐在院子里,看到忙碌的人群。突感一而且的不真实。最后一次见她还是20天前,精神很好。自从工作后,去奶奶家的次数少了,因此每次去她都和我说很多的话,甚至从她小时候一直讲到我小时候。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记忆力一点没减退,所有的事情都记得。她出生于1910年,可以说她的一生见证了我们国家百年沧桑。每每和我说起过去的日子,奶奶感慨万千,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好的日子。说起他两个的爱情,虽经历了70多年,但让人无法相信的简单。就是人介绍,在结婚之前都没见过面。就这样携手走过一个一个的春秋。说起爷爷这个对象,相对于奶奶的高挑身材和出众的外貌,那算是用农家的话说烧了高香了。爷爷个子不高,长相也不出众。两个人在70多年里,可以说争吵不断。但事后还是涛声依旧。

爷爷是个有点文化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关心我们的学业。每每孙辈们有考上学的,他都欣喜不已。每年的年根孙辈们都回来时他会拿出保存的泛黄的家谱和我们说说祖辈的事情,说了一年又一年。

在奶奶去世一年后爷爷走了,永远的告别了我们,在他度过了91个春秋以后,带着对尘世的留恋,去陪伴奶奶去了,留给后辈的是无限的思念,我相信他们在那边还是有不断地争吵,但一切都是幸福的追溯。

简简单单数字不能诉说爷爷奶奶的点点滴滴,只是在这团圆之夜寄思明月,让它转告爷爷奶奶,我们想你们!

北埠小学 纪云 WWW.ZUOWen8.com

【篇八: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它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在《水浒传》中,有着一百零八位古代英雄,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气概和不同的性格。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松和宋江。

武松赤手空拳地在景阳冈打虎,为他赢得了深广的名声,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店家喝酒可以看出武松坦白直爽、争强好胜、不拘一格的本性。

至于他为什么会上梁山呢?是因为他先前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他主动到衙门自首。后来又杀了蒋门神、张都监和张国练十几口人之后,甚至在墙上用血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可以看出武松敢作敢当的性格。但他这一次并没有自首,而是去了梁山。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宋江是梁山好汉们的“头头”,他的性格主体是忠义,但他的性格是比较复杂的。他豪情仗义,所以兄弟们非常信任他。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一百零八名好汉被派出压制农民起义,只剩下了三十六位好汉,朝廷就趁机灭掉了大部分的好汉。是宋江壮大了梁山,也是他亲手毁掉了梁山。

梁山好汉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官逼民反,他们只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水浒传》使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复杂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篇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她临水而居,临窗而立,临桌而坐。江南的小巷里,她撑着一把油纸伞,穿过烟雨,朝我走来。我倚一扇小窗,品一杯香茗,捧一本书,看书中的爱恨情仇。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适合一个花样女子,着一袭雪纺旗袍,折一枝翠柳,唱一段宛转的山间小调。而她,慵懒地倚一扇小窗,看别人的云霞风片,锦瑟流年。

她,张爱玲,民国时期的才女,出身于清末的簪缨世家,曾祖父张佩纶曾受清末功过参半的洋务大臣,李鸿章的提拔,将其爱女下嫁于张佩纶。然而随着清朝穷途末路,张家也家道中落。但先祖留下的财富亦使小张煐的童年无忧。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租界的张家公馆,这座清末民初的老洋房,是先祖留给后代的唯一礼物。正是这座洋房,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的童年,明亮而静美,这个曾何等风光,高雅园林的宅院。张爱玲的母亲,亦是名门千金,虽是三寸金莲,但拒绝陈腐,崇尚独立,连张爱玲也说母亲是“踏着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四岁时,因为姑姑要出国留学,借口需要监护人为由,亦出国了,飞去了英国。对于母亲,张爱玲没有责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对童年,张爱玲在她的作品《私语》中较为细微入致的描写。春山如黛,垂柳画桥,夕霞晚归倦鸟还巢。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个紫藤萝的秋千架,看几只燕子筑巢,间与几只蚂蚁对话。这样美好的日子,仿佛只留在叫童年的记忆。悠长,不复与见……

张爱玲曾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便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想忘却了的忧愁。”春日迟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光阴就这样缓慢地过去了。童年,是忘却了的忧愁……

张爱玲的学生时代是无忧而美好的,她有过单纯的快乐,有过和春天的烂漫时光,也有过秋天的愁云惨淡……在香港大学,她结识了一生的好友炎樱,炎樱是富家女子,却不骄躁,不乖僻。买东西时总要抹去些零头,她把钱包的内底掏了出来,说:“你看,没有了,真的全都在这了……”连店主都为她的可爱、孩子气所感动。有这样的一位挚友,虽为终生挚友,她们的交情便是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大学中,净是些华侨富商子女,张爱玲在他们之中便显得清贫了,但她的勤奋,同学忘却了她的贫困,取而代之的是欣赏和赞叹。在大学中她曾写了一篇早期最著名的文章《我的天才梦》,我偏爱文中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蚤子”,我认为生命是美好的,而身上却被人生路上多而密的苦难“蚤子”爬满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张爱玲与炎樱来到了上海。在这里,张爱玲遇到了她一生的魔障,一生的挚爱,一生的苦楚,胡兰成。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张爱玲是幸运的,与万千人海中,时间的荒流中遇到了自己所要等到的人,一个真正懂她的人。然而胡兰成毕竟是胡兰成,他的风流多情,不可能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胡兰成用一盏茶的时间,忘记许下一生岁月静好的诺言,张爱玲本没有错,却为了胡兰成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买单”。离开胡兰成后,张爱玲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桑弧。他只在她最寂寥之时,轻轻地来过,又淡淡地走了。因为懂得,所以桑弧始终沉默,将那份爱意放在心中的最深处。

离开香港后,张爱玲去了美国,在那里她过完了她的下辈子。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三恨《红楼梦》未完。而张爱玲的《小团圆》,一本未完的书,像是她在这世间还有未完的心事、尘缘……浮生一梦,几度清欢。

余秋雨曾说:张爱玲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一样。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犹存。我喜欢张爱玲,无需缘由,喜欢她的孤芳自赏,喜欢她的痴心不悔,亦喜欢她的大隐于市。因为今生只作最后一世,世上曾有张爱玲,世上唯有张爱玲,她是民国的临水照花人。作者白落梅以其淡薄的文字书写张爱玲的淡薄,却增了一抹温暖,令我心驰神往。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的一生固然寂寞,却不乏温暖、明哲。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便是张爱玲,季节荏苒,岁月蹉跎,她活在自己的山河里,伪装宁静,故作矜持,只想简单的存在,没有什么能代替她,明明是一朵雪色梨花,奈何被时间风云扑簌簌地落满尘埃。愿今生只作最后一世,天涯此去隔山河,道声珍重,后会无期。

【篇十: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写这篇影评之前,看了很多有关网上的评论,有人站在法律的角度一一陈述了影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其内涵,也有人针对信访制度展开了深刻探讨,自然评价有好也有坏。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在收获高票房之外想要获得好的口碑,在演员的高颜值和精湛演技之外,是否能引起观众共鸣便成了影响观众印象深刻的重要因素。如果说青春爱情类影片能够勾起你对美好青春的回忆和对爱情的感慨,那么揭示社会现象的电影则更能够引起人们注意和反思,或吐槽,或共愤,更多的还是无奈,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残留的社会弊病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整改的,而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愈演愈烈的一些“潜规则”更是让人捶胸顿足却又手足无措。

由著名作家刘震云及知名导演冯小刚联手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李雪莲因为丈夫一句误会,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开始的二十年艰难上访的故事。说真的,影片中所涉及的信访制度的确与当下社会现象联系密切,并且引起人们对此关注,但由于编剧导演并未深入基层体验观察,所以影片虽然勉强将这个故事完整流畅的讲完,却存在诸多弊病和缺陷。

从演员的角度来讲,范冰冰自毁形象去演一个生活贫困的农村妇女确实精神可嘉,但演技明显有些生涩,反而张译、大鹏等配角更加出彩,可见诸多奖项加身并不能代表你就是一个好的演员。

热门推荐
1美丽的红石公园
2漫步校园
3家庭读书大会
4不一样的新学期作文
5我最爱吃的水果
6我学会了宽容
7花香依旧
8梦想
9幸福就在人生此岸
10致敬:最美的逆行者——烈火英雄观后感
11有趣的“奇葩王”游戏
12笑脸
13走好人生路
14只有梅花吹不尽,依旧新白抱新红
15我和书的故事
16我学会了钓鱼
17小精灵来到我们教室
18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19我有一个亲密的家
20诚实是金
21做最好的自己
22误入战场
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4木刻
25有趣的太空世界
26时光
27人生如棋
28幸福幸福
29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续写
30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