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和老师面对面】
“杨老师来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就问吧!”随着一位老师的声音,小小的“临时教室”立刻沸腾了起来。
杨老师进来了,他是我的伯伯,非常疼爱我,我一直的一个梦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记者去采访他,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提前了。
杨老师还是十分俊朗的,又粗又黑的眉毛,深邃的眼睛里好像藏了一片星空,当然还有他那高挺的鹰钩鼻和那一笑就盛满甜酒的酒窝。落坐后,我们是近距离的面对面,我问了一个问题:“请问杨老师,我知道您在重排《小井胡同》这部话剧时,和演员们一起走访了北京许多大大小小的胡同,请问最能体现老北京原汁原味的是哪几个胡同呢?或哪个胡同让您印象最深刻?”杨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长辈聊天似的对我说:“现在啊,老北京胡同少了,逐渐消失了,生活也变得国际化了,不像我小时候,住在胡同里,生活不方便,虽说那时也挺好,但现在都拆了,保留下来的老胡同越来越少。”我知道,那种割舍不断的心情,我也品出了另一番味道……
在我眼中,杨立新老师是亲切的,是和蔼可亲的,同时,也是博学多才的。我身边的榜样。通过交谈和讲座我了解了胡同,同时时代在前进,生活也在进步!
【篇二:幸福·煎熬】
今年的春节,是在上海过的。
哪里都没有去,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呆在家中,吃饭,读书,阅读……
没有回老家,是怕面对那些不得不见却又不喜欢的人,冲淡了年味。
记得去年回老家,碰到了张姨。
春节,按规矩,大家要走亲访友,我们家一向住在上海,难得一见,自然便成为了“大忙人”,每天都要走亲访友,一天下来也没什么精神了。
那天是大年初四,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拜访张姨却正巧,有另一户张姨的亲戚也来拜年,便一同落坐,休息。
拜完年后,就听得张姨的话匣子打开了,一连串的问题像炮弹一样问了出来。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学习怎么样啊?挺好的。我答了。听的张姨“嗯”了一声,又问:班级里排名怎么样?我这时已有些诧异,好好地拜个年,聊一聊这一年来的收获,心酸,为什么要扯到成绩上来?但她是我的长辈,也就回答这个奇怪的问题:中游偏上吧。张姨喝了口茶,说话了:要知道,我家儿子可是在学校稳居前三,你可要努力啊!
这一番话下来,弄得大家好生尴尬,也弄得我不知如何开口。要说你我学校不同,无法比较吧,有碍于长辈的面子,不知如何开口;但要应承下来,又咽不下这口气,只得逼出一个笑容,默不作声,一时,尽归沉默。
我的这位张姨,从小便爱与别人比这比那,从学习,学校,一直到穿着打扮,本上有一种十足的优越感。
反观今年,虽然在上海,没有烟花爆竹的热闹,也没有走亲访友,但一家人在一起,有着一种幸福,一种安静,平淡的幸福。
其实,在衣锦还乡后,每一个人都想把自己表现的优秀一点,特别是过年的时间里,总有一种优越感,一种虚荣心来作祟。
但过分炫耀,就让原来的幸福,变成了煎熬。
在比来比去后,始终也没有什么意义,年味也没了,对过年回乡的期盼,也淡了。(公众号:我们55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