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糯米饼的作文

【篇一:牵情祖屋】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在心的远景里,有那样一个牵情的祖屋,是我灵魂深处永远的天空。

——题记

寒来暑往,今又中秋,带着满心的愉悦回到祖屋看望外婆。远远地便看见烟囱上升起袅袅炊烟,而外婆定当不停地续着柴草,灶火通明,照亮了她那张平静朴素的脸庞。

那炊烟,瞬时间化成了许多长着羽翼的回忆之鸟,飞过淡淡的空间,在我的天空浅吟低唱岁月的旋律……

依稀记得儿时的我总爱窝在外婆身旁,看着外婆中指上套着铁箍戒为我纳鞋。只见外婆的手在棉布上上下穿梭,外婆的手指感觉比眼睛还亮堂。她偶尔抬起头来,慈祥的眼神仿佛穿破了我的天空,她轻声问:“囡囡,想不想穿新鞋呀?”我嘟着小嘴不停地点头。那时,祖屋成了我的天空,我像只小鸟在其中尽享欢乐。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儿时中秋,惟一的私家趣味就是吃外婆亲手做的糯米饼。喷香的米粉和水成面,我和外婆一起揉揉压压,发酵、定型、加馅、调味儿,上笼一蒸,一盘通东人独有的烧饼诞生了。

外婆拨亮灶火,从门外吹来的风拂动她的银发,犹似初冬挂霜的柔枝。她把自己的感情和生命磨成细小的碎屑,揉进日子里蒸煮,以袅袅的馨香带给我无穷的幸福。

那时,我的心中无法言喻的快乐。而今每每回到祖屋,我的心事聚集又蒸发,它们如同那柴草的烟缕,在我的天空中不留痕迹。

收回过往思绪,向屋里走去,果然,外婆依旧姿态优美她端坐,不停地续着草,在我的心窝里,倍感温暖。

高贵的人把天空看作自己最大的牧场,然于我心中,牵情的祖屋是我永远的天空,置身于此,每一片白云均是祖孙情深的诉说。在这里,我一切的忧思挂虑都已远去,所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眷恋。

【篇二:原来,那抹香甜从未走远】

晨曦的光在云的薄雾中晕染开来。

我揉揉惺忪的眼,只见庭院里,那一抹浅浅的金光,衬映着她的满面红光,外婆披着那抹最绚烂的朝霞,又在院里开始了劳作。

外婆把那长长的梯子立在枇杷树下,用手扶稳了,拖着年迈的身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直到了那树顶才肯停下。她用浑浊的眼,仔细打量着每一片叶,又熟练的扭转那叶根。一摘一放,一颦一笑,每个动作的瞬间,都是如此的娴熟。我只在树下蹦来跳去,拍着小手嘻嘻道:“外婆好棒哟!”

摘下了满篮的枇杷叶,那悠悠的清甜氤氲在空气中,沁人心脾。为了做出我最爱的糯米饼,外婆仍不停歇她那繁忙的脚步。煮枇杷叶,揉糯米粉,炒花生米。一道道工序安排的如此紧凑复杂。而院子里充盈着花生米的香浓与叶的清浅,令人好不快活。

我与外婆坐在树下的石板上,桌上摆着香浓四溢的花生糯米饼。我用小手小心翼翼地捧起饼,又认真仔细地剥开叶子,生怕毁坏了外婆的杰作。细细嗅着,阵阵芬芳之气缠绕在鼻尖,我迫不及待地咬下了一大口,香脆的花生子儿与丝软的糯米充斥在口中,淡淡清甜,令人有种飘飘欲仙之感。外婆看着我那陶醉的神情,扑哧地笑了,有些责怪道:“囡囡,慢点,当心噎着,大把的够你吃。”浅浅一笑,满脸的沟壑,随之更加明显;缕缕青丝中,夹杂了许多白发;混浊的双眼里,似乎盈着泪水。岁月的打磨催人老,她那个慈祥的面孔,至今刻印在我的脑海中。

又是一年秋。落叶纷纷扰扰地坠入人间,外婆在苍白的病房里永远地沉睡了。那双模糊的眼,永远不能再深情地凝望我了,那双消瘦的大手,永不能再触摸我的脸颊了。

记忆中的那个糯米香,还是浅浅地萦绕在我身旁。原来,那抹香甜从未走远,外婆的爱意从未散去。他们不会被岁月所侵蚀,也不会随时光而逝。那份爱与香甜,将会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间,悠悠伴我走过漫漫长路。

【篇三:最甜的食物】

说到甜食,大家马上会想:曲奇、蛋糕、巧克力……可我认为最甜的却是一种普通的饼。

那只不过是老家爷爷爱做的饼。大约一个有手掌大小,外面是糯米,里面包的是豆沙。这种普通的饼怎么会成为最甜的呢?

那是一个寒假,我中午要吃爷爷的糯米饼。可是爷爷说已经没有豆沙了,我夸啊闹啊,就是要吃。爷爷坐在炕上,一句一句劝我听话。可我小时候那种冲劲啊,一犟起来谁都没有办法。爷爷一步步走到门卫,说:“宝珠啊,爷爷出去给你姐豆沙啊,要听话!”没等我反应过来,爷爷就走了。我心里琢磨着有没有让爷爷生气。我一直喜欢爷爷,不想让他不开心。而且黑龙江冬天下雪可不小,我一脚下去都淹没小腿了。我站在窗户旁盯着爷爷。第一家,哎没有借到。第二家也没有。爷爷又从第三家回来了。哇!借到啦!我高兴的又蹦又跳。爷爷到了家,脸上被冻出一条裂痕。我这才注意到,爷爷的背驼了,脸上布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

爷爷就是为了我一个小需求,冲进雪里,挨家挨户为了我借豆沙。我吃着饼,那真是无比的甜,因为这是爷爷的辛苦换来的啊。里面包的不仅仅是豆沙,还有爱啊!

这绝对是我吃过的嘴甜的食物。

【篇四:那飘香的糯米饼】

“老爷爷的糯米饼来了,又香又甜的糯米饼来了……”

耳边好长时间没有听到这样的声音,听邻居聊天时才知道,那个卖糯米饼的老爷爷已经去世了。我有些不敢置信,前段时间我还碰见到了他,那时的他正在向一个来宏村写生的学生卖糯米饼。犹记得,他那天穿了一件厚实的大衣,眼窝深陷,看上去饱经沧桑,脸颊被凛冽的冬风吹得微红,说话间呼出的热气消散在空气里。

仔细回想起来,才发现,我对老爷爷的了解不是很多,不知道他住在哪儿,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似乎,他总是穿着一件带着时代气息的大衣,瘦瘦高高的身影提着一个竹篮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篮子里放的是热腾腾的糯米饼,而且细心地用小袋子装好,各种口味都有。有时,老爷爷会骑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上挂着装糯米饼的竹篓,游走在宏村的各个小巷之间。老爷爷的脸上总是带着一抹笑,憨厚地向来往的游客、学生推荐他的糯米饼,就连吆喝声也是一成不变“爷爷的糯米饼来了,又香又甜的糯米饼来了……”

记得第一次和同学走在南湖湖边,听到吆喝声,赶忙跑到老爷爷面前,每人都买了一个糯米饼,不为别的,只为了糯米饼香甜的滋味。至今还记得,那松软的糯米饼,咬一口,甜甜的,软软的,糯糯的。我吃完一个还觉得不够,就又买了一个。吃的时候,因为自己太猴急,以至于烫到了舌头,在原地又蹦又跳。“小姑娘,没事吧?不要急,慢慢吃。爷爷的糯米饼啊得慢慢品尝,吃得太快可就尝不出什么味道了哦”。这时候,老爷爷幽默又不乏关心的话语传来,我顿时有点感动。

老爷爷的存在早已成了宏村的明信片之一。每年都有一些人慕名而来到宏村,有的是被宏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吸引,也有的是故地重游,还有的是忘不了老爷爷卖的糯米饼。想到这,我不由得回味起糯米饼的香甜滋味。可是,就在这个冬天的早晨,再也看不到那游走在大街小巷的身影,再也听不到那一声高过一声的吆喝,再也尝不到那又香又甜的糯米饼,因为那个提着篮子的老爷爷已经永远地与世长辞了。

现在,糯米饼还有人卖,吆喝声不绝于耳,但是我总怀念怀念“爷爷的糯米饼”,怀念那又香又甜的味道……

【篇五:我和爷爷打磁粑】

磁粑,我从小就喜欢吃,我从三岁到七岁可以说是吃磁粑长大的,班上的同学都叫我“磁粑大王”。可是,磁粑是怎样做出来的,我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我好奇地问爷爷:“磁粑是怎么样做出来的呢?能不能告诉我做呢?”爷爷听了我的话,亲切地说:“你要想做磁粑这还不容易,过年的时候,我们做,你在旁边帮忙打下手就行了。”听爷爷这么一说,我天天盼着过年,也天天盼着爷爷和我一起打磁粑。

寒冬腊月的一个星期天,爷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镇上去买了二十斤糯米。用一个塑料袋子背回来。爷爷打一桶水,用一个大大的盆把它浸起来。我吃过早饭问爷爷“是不是现在就可以打磁粑呢?”“当然可以,不过还得浸泡一二个小时才行,然而仅靠我们俩个人的能力肯定是不行的,打磁粑可是真功夫。得请大力士来帮忙”。请谁呢?我托起腮绑子想。过了一会儿。爷爷把邻居家的刘叔叔、高叔叔请过来,爷爷还从邻居家借来一口大缸,奶奶把糯米用水淘干净后,放在一个大锅里蒸,大约蒸了二十来分钟,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又过了大约五分钟左右。爷爷把蒸好的糯米放在洗好的大缸里。这时奶奶高声地说:“香喷喷的糯米出炉了,现在可以吃了哟!”高叔叔还有刘叔叔马上找来两根有小碗口粗的木棒,使劲地在缸里捣,爷爷和我就用双手扶着缸沿,小小他们把缸打破。只看见他们按着顺时针的方向不停地转动。不一会儿,俩叔叔就弄得汗流浃背了。他们脱掉了外面的大衣。我好奇地说,我来试一试,刘叔叔把木棒递给我,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可怎么也把木棒从糍粑里拉不出来。还是爷爷帮我解了围,他从我手中接过木棒,棒在爷爷手中轻轻地摇动着。原来还有技巧,要轻轻地转动木棒,糍粑才不粘在木棒上。大约用了二十多分钟,糍粑就很粘了。接下来的程序是把它捏造成一个小小的米团饭的样子,其它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都会捏成饼状的形状。只见奶奶左右轻轻地拿起糯米团,右手按顺时针方向轻轻地旋转着,一个小小的圆圆的就稳稳当当地落在了竹席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我还只有做两个,而且两个大小也不一致,一个大,一个扁,样子很可笑。奶奶跟我做示范动作。想不到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蕴含着较大的学问,动作慢了,糯米马上变冷了,就不好捏造了。动作快了,又很烫手的,没有均匀地铺着,变成扁的了。大家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就弄完了。我点了点数,有200多个呢!望着眼前像布娃娃一样的糯米饼。我开心地笑了。

热门推荐
1中考作文
2尝试让我更开阔
3从这里开始
4新篮球
5哥哥伴我成长
6《蓝色的树叶》读后感
7一件难忘的事
8妈妈的生日作文
9春风
10“天才”与“蠢才”
11朋友向前冲
12别了,旧时光
13认识自己
14我家的家风家训与家规
15咖啡杯
16父亲的教育
17改写《题西林壁》
18与“她”一起走过的日子
19风雨中,你教会我微笑面对
20嗝神
21秋的脚步
22爱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23我偏爱写诗的荒谬
24街角的早点铺
25蜕变
26美丽的春天
27第一次放风筝
28我的两个洋朋友
29带上梦想上路
30我的自画像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