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客家的作文

【篇一:客家擂茶】

我是蔡瑾涵,客家人。客家的传统美食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客家擂茶”了。我奶奶是制作擂茶的高手,每次有客人来时或者是吃多了各种肥腻的食物时,总爱露一手。最有趣的还是它的制作方法,下面我给你们讲解讲解吧……

首先,要准备的食材是真多呀:茶叶、艾叶、生熟花生、芝麻、小赤豆、红豆、黄豆、荷兰豆、长豆、各种青菜等。准备好食材,拿出“武器”:擂钵和擂棍,将准备好的茶叶、艾叶、生熟花生和芝麻倒进擂钵里,再加入一点水。然后奶奶两腿夹住擂钵,双手握住那又长又粗的擂棍,顺着一个方向不停的磨。看见奶奶磨了很久,我总是问:“奶奶,好了没有?”奶奶总是笑着说:“要磨得烂点、磨得久点,更好吃点。”于是我只能耐心地等着了。大概磨了30分钟,奶奶才停了下来。只见那擂钵里的东西全部给磨得变成了绿色,像一团绿色的“烂泥”。奶奶又将这些磨好的“烂泥”倒进煮好的开水锅里,然后再煮开。这时,一股特别的清香钻进我的鼻子,让我忍不住地咽了一下口水。

接着,就是要拿个小锅,将小赤豆、红豆、黄豆放进去煮。煮好后再用锅放点油来炒一下,奶奶说这样更香点。于是我又不由自主地咽了一下口水。

再接着,就是炒豆和青菜了。

大功告成,我们早就拿好大大的碗装好米饭,等着菜上桌。我们拼命的往里面勺菜,再勺上几勺擂茶汤,然后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大碗还是给我吃完了,摸了摸肚子,舔舔嘴巴,真满足啊!

奶奶常说:让妈妈赶紧学会做客家擂茶。它不仅是客家的传统美食;也是一种美食文化;它还有止渴、开胃、清热和美容的作用。

同学们,这就是我家乡的美食,你们也想吃吗?欢迎来我家做客喔!

【篇二:古镇悠悠醉我心】

刚来樟木头,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江南的蒙蒙烟雨绝妙地施展开,岭南的历史与民俗便荡漾在这烟雨柔情里。

岭南的雨仿佛一个柔媚的女子,风情万种地俯瞰着这幽幽古镇,雨中的樟木头是神秘而迷人的,宛若一位身披轻纱的女子。她那质朴的美,不经意间便叫人沉醉。樟木头镇是毫不张扬的,很乖巧地等着你去用心慢慢感受那恰到好处的半晦半明。

林则徐销烟炮台依然,只是上面走过的是来来往往的游客。门前的木棉花似是不受季节影响,正值金秋却开得绚烂,但又丝毫不让人觉得突兀,暖暖的橘色,笼照着这座日新月异的小镇,记录着樟木头的一个个脚印。

朴实的客家人便是在这座岭南古镇世世繁衍,行走在铺满绿石块的小巷中,不时传来那纯朴的山歌,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客家围屋内,无论是老人,小孩都是其乐融融,每座围屋相隔十分近,人们经常会在一起分享快乐的事,大家都是不拘小节的。

秋风吹奏着婉转动听的曲子,低吟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岭南的文化在这里徜徉着。鲜艳的流苏随风飘扬,雄厚的锣鼓声,构成了樟木头浑然一体的风光——舞麒麟,本地的男青年尽情舞动着麒麟,他们赋予了麒麟生命。只见他们时而腰挎麒麟头,做麒麟状;时而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表现喜怒哀乐。看着富有特色的麒麟舞,仿佛全身都充满了灵性。而它那红如火焰的毛仿佛在下一秒便会飞向青天。麒麟是樟木头人民的守护神,是樟木头人民精神的凝聚,那威武,轻盈灵动的舞姿,大气磅礴,威风凛凛的场面吸引着四方宾朋,它是和谐的神!

夕阳下,映着余晖的烈士墓庄严肃穆,静静的矗立在烈士河,当年勇敢的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安宁而“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去捍卫民族的尊严。过路的行人默默地凭吊着这些为国献身的烈士。偶有乌鸦几声悲鸣,大概它们也在寄托着一份怀古之情吧。这有几分苍凉的景色,为这樟木头带来一种凝重,雄厚的古朴之美。

静默的围屋,暖橘色的木棉花,雄浑悲壮的烈士墓碑在时间的冲击下沉淀着。这个带有浓郁岭南风味的客家古镇,像壶陈年的老酒,在时间的流逝中显得越发的醇厚。

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古老的小巷,云烟氲氲,一杯香茗,淡雅的气息萦绕不散,我的心醉了。

【篇三:游福建客家土楼】

寒假来临,我们全家要去福建游玩,客家土楼是我们选定的目的地之一。

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们来到了观景台。从外形看,土楼构造简单,只见黑瓦和黄泥墙,但布局错落有致,从上往下望,屋顶的形状就像四个圆形菜碟和一碗盛汤的方形大碗,摆放在群山之中,像是在等待游客细细品尝。这就是被戏称为“四菜一汤”的土楼群。走近了看,泥墙高大无比,巍峨耸立,这土墙有一米多厚,用红土、黄土、碎石、石灰夯筑而成,中间夹杂着一条条竹片,竹片类似现代建筑的钢筋,起到拉牵作用。经历了几百年的日晒雨淋,泥墙还保存完好。走进了唯一一座拱形大门,上面题写着“步云楼”,这是一座方形土楼,天井呈长方形,天井内有口井。土楼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一楼是厨房,二楼是粮仓,三楼是卧室。所有房间的材质都是松木,土墙和松木可以让房间冬暖夏凉。温暖的阳光从天井洒下,土楼的角角落落都提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勤劳的客家人世世代代在这块风水宝地幸福地生活。

要说土楼也有排名的话,距离田螺坑4公里的裕昌楼就是老大。裕昌楼建于700年前,是一座圆形土楼,是刘式家族的自豪,是南靖最古老的土楼。天井的直径有35米,共有4口井,上下共有5层,270间房。不仅占地面积大,体积大,最令人惊叹的是楼层向左右倾斜,三楼向西倾,五楼向东倒,但却坚固无比。所以又称“东歪西斜”楼。

可以想象,傍晚时分,男人们耕作回家,土楼升起了袅袅炊烟。竹林、芭蕉树、松树布满了山坡……客家人在这片“世外桃源”和和美美地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篇四:舌尖上的客家】

盐焗鸡,从古至今均受海内外认识的喜爱,疲软肉嫩,香浓美味,令人赞口不绝,入齿难忘;酿豆腐,菜汤汁醇厚,口味鲜美,广受欢迎;梅菜扣肉,肥而不腻,食之软烂感之醇香。刚看到这三个美食,特殊不知它们都是客家菜。

很荣幸,我是一个客家人,不过从小到大曾以为盐焗鸡是广州菜,而酿豆腐曾因父母一言“大学饭堂的难吃”而误以为是北方的食品。直到回到老家,在本地的“围龙屋”内开设的客家饭馆内一品客家美食,才得以知道,客家菜系的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等。

盐焗鸡,是久负盛名的客家美食,而本人认为,盐焗鸡不像其他客家菜“肥、咸、熟”(比如:梅菜扣肉),而是“干、香、脆”。其实,最早的盐焗鸡是300多年前惠州东江海边盐场的盐工们为了方便贮存食物,偶而发明的。后来,惠州的厨师又将盐腌改成了用炒熟的盐将鸡焖熟,因而称其为盐焗鸡。而其实,盐焗鸡的出现也和客家人的迁徙生活有关。客家人在历史上曾多次因受异族侵扰而迁徙。在迁徙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以便贮存及携带。而这些食物既可以缓解原料的匮乏,又可以滋补身体。而盐焗鸡经过代代相传,早已成为客家人运用智慧并闻名于世的菜肴。其独特的制法,使其皮爽肉滑,骨肉鲜香,让人不得不爱;而其从盐中吸取了适宜的咸度,带咸味,却不会过咸而让人感到口燥乏味,无疑又为盐焗鸡添上了美味的一笔。且盐焗鸡中还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对人体颇有裨益。此时,不得不提客家人对盐焗食品的偏爱——去梅州游玩的时,见过某一条街上有一个大饭馆,占地有几个篮球场那么大,专门卖盐焗鸡、盐焗凤爪等盐焗食品,每天的客人都能排队排到门外的马路上;而在姑妈家,她们的日常零食就是这些盐焗小吃。这些,都不难看出客家人对盐焗食品的喜爱。

接着说说酿豆腐,做酿豆腐的食材很简单:猪肉和豆腐,很难想象这般普通的材料能做出如此美味的佳肴,我无法忘记自己第一次吃酿豆腐的情形,先嘬一口豆腐——鲜嫩弹滑,再夹一筷子肉——肉香浓郁,最后,我把豆腐和肉拌上汤汁一起放入口中——汤汁的鲜美给豆腐和肉添上点睛之笔,豆腐与肉的香味被汤汁引出,这等美味,我如何能舍?值得一提的是酿豆腐不但好吃,也好看,有种说不出的和谐之美,这无疑是锦上添花。

最后说说梅菜扣肉,它是我心目中最符合客家口味“咸、肥、熟”风格的代表。我特别喜欢这道菜中的梅菜,原先有点干柴的梅菜在饱吸了扣肉的油汁后,香气扑鼻,清甜爽口,夹一口仔细咀嚼,黏稠鲜美的汤汁沿齿间滑入喉咙,刹那间有点在品尝仙露琼浆的感觉。扣肉其实就是五花肉,被梅菜吸去了多余油份的扣肉肥而不腻,同时濡染了梅菜的清香,这梅菜独有的香味给五花肉原有的肉味添上浓重华丽的一笔。梅菜扣肉是相得益彰的搭配,请允许我斗胆把梅菜扣肉比喻成一对生死恋人,互相依恋,谁也离不开谁。

除了以上所说的招牌菜盐焗鸡、酿豆腐和梅菜扣肉,好吃的客家菜式还有很多。如今的客家菜早已走出围龙屋,走遍了全中国,甚至漂洋过海蜚声海外,作为客家人,我内心非常的自豪,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篇五:客家古韵】

中华诸多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有着一道韵味流长的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内涵丰蕴,形式多样,是岭南文化中的具有影响力的一支。客家山歌、客家建筑、客家美食等等是客家文化底蕴的或物质、或非物质表现,而身为纯客家乡镇的樟城,正如其名声一般,充满了客家的气息。

客家山歌

樟城的客家山歌又一度被人民重视起来,客家山歌合唱团、客家山歌演唱赛等等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客家山歌虽然大多是民间唱调,但真正的客家山歌也是很讲究的。

客家山歌要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常常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双关起兴、重叠、直叙、对比、排比、对偶、顶真、夸张、拆字等十一种。要是能把客家山歌摸得一清二楚,唱起来也能风生水起呢!客家山歌可唱出了客家人朴素、亲善而刚直的特征!而且樟城现在正提倡把现代元素融入到客家山歌的韵律中去,体现了客家山歌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特色。

客家建筑

在樟城,虽然林立起了许多现代的高楼大厦,却还保留着一些以往的客家建筑,而那屋顶上层层叠叠的瓦片真是客家民楼最显眼的地方,厚实的混泥墙在日光下泛着雄黄的色泽,一如客家人民从祖辈以来就辛勤耕耘的土地,守护着樟城这一方水土和人民。

谈到客家建筑的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樟城自主开发的观音山森林公园,名声不错,而里面的建筑大多保留着佛学特色,在公园门口,就是醒目的飞檐、青瓦搭成的建筑,气韵非常。而观音山森林公园发展的旅游业,也带动了樟城的欣欣向荣。时至今日,樟城观音山旅游节已举行了多届,为此樟城还获得“小香港”的殊荣。

客家节日

客家民间节日有很多,而且相邻两个村庄之间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但按节日的形成来说,大约有三种。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时有关的节日,如春分、清明、立秋、冬至等。三是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如观音生日、观音出行、祖师下山等。

对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的男性来说,难忘的节日一定有不少,大多数人都会把十五岁的冬至节日记得一清二楚。客家风俗,男孩子到了十五就开始走向成人了,叫做“出花园”。到了这个节日,再穷的家庭也要杀一只鸡让这个小男子汉独享,据说这样才有补。我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当我十五岁时,独享整只鸡的情形。那时,母亲还专门去买了两个当时最流行的补药:“卫生圆”配在鸡汁里。十五岁的冬至节,是客家男孩儿成为男子汉的节日,每个男人都由此走向成熟。

客家美食

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不难发现客家菜的“身影”,即便在海外不少中餐馆里,红焖肉、清水鲩丸、酿豆腐、盐焗鸡等客家菜也颇受青睐……

樟城有不少客家餐馆,许多香港人都会经常来品尝那客家美食鲜美的滋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樟城客家美食“物美价廉”。客家人在历尽艰难险阻后,成片聚居于粤东山区。由于中原地区和粤东山区都属内陆腹地,因此樟城客家菜和梅州等客乡一样,用以入馔的副食品多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日积月累,客家菜慢慢地自成一家。

在我的记忆里,逢年过节,家里就会酿豆腐,做盐焗鸡、红烧肉等等客家菜肴,小小的我在一旁看着就像看着鱼儿的小猫咪,差点流口水了,哈哈。

客家文化是丰富的,体现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和细节上,一一道来可要不短的时间呢,如果你想多了解樟城的客家文化和魅力,就请到樟城来做客吧!

【篇六:开启阳春客家方言调研之旅】

2016年7月11日晚11点,我和春语调研队的5位小伙伴,晓敏、晓茵、秀坤和瑞生从学校出发,踏上了客家方言调研之旅。

我们调研的主题是“探讨城镇化对方言的影响”,调研地点在广东的阳春。我们的第一站是晓敏的外婆家。

这是我第一次深夜外出,也是第一次坐火车,所以即将出发前,我的内心是异常激动的。

在夜的怀抱里,我们乘着出租车向湛江西站驶去,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好久没有和这么多小伙伴外出过了!虽然这次我们身怀调研的重任,我们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但是和相知相遇的好朋友们在一起总是一件愉快的事。我想,在调研之行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解决各种困难,完成一切任务,收获一段美好的经历。

终于到了火车站,那时已是12点多。我们买的是凌晨4点13分的火车票,但是由于特殊原因,火车将推迟到5点多才到。于是,我们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在火车站里,我们谈天说地,聊起了各种各样的话题。可是过了不久,困意袭来,我们想稍微小睡一会儿,但是火车站里的座椅是在是不舒服,况且空调温度又调得特别低,穿着短袖衣服的我感到特别冷。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直处于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火车终于到了。我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带着疲倦,向站台走去。即将迎来黎明的天空呈现出美丽的靛蓝色,澄澈无暇,一盏盏明亮的路灯镶嵌在靛蓝色的背景上,我感觉我们如同走进了梵高的《星空》。

我们上了火车,找到相应的位置坐下。火车里的空调温度也是被调得特别低,在车厢里,我不由得瑟瑟发抖。在我们座位的附近,一群青年兴致勃勃地打着扑克,他们非常吵闹。然而寒冷和高分贝的噪音还是战胜不了我的困意,很快,我就在火车里陷入了熟睡的状态。

过了3个小时,火车到站了,我被小伙伴们叫醒。那时已是早晨9点。我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带好自己的行李,跟着小伙伴们下了火车。

这里便是阳春了!第一天,阳春便用细雨迎接我们。雨中的空气散发着青草的芳香气息。我们撑着伞,拖鞋大大小小的行李向晓敏的外婆家走去。

调研的旅程是艰辛的,现在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但是年轻的我们内心斗志满满,我们不畏困难,努力前行。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必然收获满满。

【篇七:客家美食】

赣县是许多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是从古至今的客家文化聚集地。来到赣县,你一定会被风味万千的客家美食所深深吸引,就连不阔别家乡多年的海外游子,一回到故土就醉心于品尝留在童年记忆里的客家美食。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其中有名的莫过于让赣县所有的“板鸭之乡”的“沙地牌”板鸭了。板鸭以传统工艺程序为基础,对毛鸭选种、育肥、腌制、加工、晾晒等技术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形成了“沙地牌”板鸭独特的生产工艺。依据该工艺制作的“沙地牌”板鸭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著称,具有“形如月琴、皮张洁白、毛脚干净、肉嫩骨脆、芳香四溢、盐味适中”之特点,被人们誉为腊味之王。

当然,“民以食为天”,既有食,必有饮。赣县传统的习俗“擂茶”由来已久,代代相传。“擂茶”的茶料一般是茶叶、姜米、芝麻、花生米等。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是一枝独秀的奇葩。

在十分美味的肉类中,“梅菜扣肉”是美味无比,老少皆宜。梅菜扣肉即我们常称之烧白,因地域不同而名字颇多,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当你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你会感觉它一点不肥腻。梅菜吸油,五花肉又会带着梅菜的清香,松仁的醇香,梅菜、松仁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赣县是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城,是一个传统的地域,如果您来到了我们赣县,一定要品尝那些美食,一定让您回味无穷。

【篇八:游武夷山】

武夷的山,不同于江南山水的温软湿润,也不同于大西北的热烈粗犷。武夷的山,娇小玲珑中,带着一丝大气凛然。

山上,有树。树上,有情。

这些树并不同于其它树,它似乎散发着一种气质,一种傲骨。萧萧寒树恍若出世的隐者,悠居深山,淡然隔尘。那峻拔的树梢,高过深深庭院,也高过漫漫诗情。树,有凌云之志,亦有隐逸之风。它带有千年依稀尚存的文墨,还有老不尽的诗情和褪不去的优雅风骨。

山中,有亭。亭中,有静。

当你走在精巧的回廊上,怎能不为如霜的文字清醒。那宣纸上一行行透着禅意的诗文,虽然历经沧桑变迁,却依旧可以闻到翰墨清香。这些温润如水的古墨,至今都是潮湿的,留存着历史的余温。阳光将追随的影子拉长……

垂檐翘角,镂花门窗,这么多的古典装饰,都是为了承接古时遗风。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不管是文人雅士,抑或是凡夫俗子,皆爱饮茶。凉风吹起书页,独倚幽窗,独品香茗,感受中国文化的淡雅与清丽。

来到武夷山,当然少不了饮茶。看其捻一把茶叶,纤纤玉手行云流水地冲好茶,如舞动的蝴蝶。轻酌,茶的甘甜萦绕在唇齿之间;轻嗅,那缱绻的馥郁丝丝钻入鼻尖。

喜欢茶,喜欢它的味,它的香,它的品格。

先苦,后又甘甜。

这大概就是人生吧,“花落,花还会开”。

一杯茶放在那里,静静地,没人注意它。

但它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气质,是掩盖不了的。一个人,要在烟尘滚滚的俗世中,品出清欢的味道,是需要心灵达到一种境界的。

爱茶,爱人生。初心不改。

饮下这杯茶,你是否问心无愧?

客家土楼,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的故事?住着什么民族?有多大多圆?跨越高山、大树,终于来到了土楼面前,累却值得。土楼的墙壁是黄土和鹅卵石的混凝物,不敢相信,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黄土、鹅卵石是如此坚硬,可以为人们所用。是客家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一点一点地将黄土、鹅卵石筑造成坚硬的墙壁,是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心里的那份爱。

跨过土楼门槛,路径一段小走廊,便来到了土楼内院。庭院中空,环顾四周,是一层接一层的住房,高大的笼罩很有回味的感觉。站在院中,仰望蓝天白云,圆圆的,迷失在这宏伟的土楼之中。流转千年,原是中原一带的汉民,因战乱、饥荒被迫南迁,筑了客家土楼,成了客家人。

踏山水,享风土人情;看古物,忆陈年往事。只有自己去体会,才能明白不同的道理。来福建,游客家,追忆不同的年华!

【篇九:我最喜爱的美食——盐焗鸡】

盐焗鸡是客家的特色菜,是用盐腌制的。关于它的诞生,有这么一个传说:一个客家的商人贩了一批货要回家,朋友特以一鸡相送。但因路途遥远,活鸡不易携带,放久了又容易变质,于是他把鸡宰杀并封在盐包里。他走到半路突然饿了,便拿出鸡烤着吃,发现很好吃,就把鸡留下几块带回去给妻子品尝。妻子得知了方法,亲手制作了美味的盐焗鸡。后来这种吃法越传越远,渐渐成为了当地的名菜。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生病,烧好久没退下去,什么也不想吃,只在一旁哭得声嘶力竭。妈妈让我吃什么,我就吐出什么。妈妈让我边玩游戏边吃,以缓解心情,可我仍然边吃边吐,吐得“遍地开花”。她见我如此上吐下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正在这时,外婆从老家带来了一只盐焗鸡。我闻到它的香味,便胃口大开。轻轻咬上一口,细细咀嚼,发现这菜太好吃了。于是我在它的帮助下,很快喝下了一碗粥,精神恢复了许多,不久便渐渐痊愈了。从此,盐焗鸡成了我最喜爱的美食。

每次吃年夜饭,压轴的那盘菜——盐焗鸡大部分都是我吃掉的,而且吃的很快,所以这道菜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刚端上来就被我干掉了。外婆知道我最喜欢盐焗鸡,每次来上海都要给我带上几只。

【篇十:晒出客家风情】

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闻名于世,万千多各不相同的花儿争奇斗艳,构成了我们美丽的中国。

观大好山河、赏奇枝美棵,纵身千万朵摇曳的花海中,它属于不起眼的一颗,却也是不平凡的一朵。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家乡在广东的惠州,这里是客家文明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围屋土楼。听爷爷说,客家人分布范围很广,近乎十个人里就叫得出一个客家的名字。客家人经过长途跋涉,经历千磨万难来到了南方。

有幸于一八年的暑假参观了惠州仅剩的几栋围屋,踏过清泉细草,随着清风的引伴,仿佛是一种冥冥的共鸣,我来到了这栋围屋的大门。我轻抚着脚下这片湿润的土地,心中莫名升起一丝惋惜。抬头,高十几米,宽五个篮球场的大土楼矗立在我的眼前。

走进细看,触摸着围屋的大门,我仿佛听见了一声哀嚎和呼吸,沉重的声音在我心中回响,这种悲壮的情感愈发壮烈。大门是用红色铜做成的,门把的两边各有一个圆环状的门把手,即便赤色大门上已经生满了锈,却仍然显出一派守卫家园的气派。

往里走着,就进入到了中央的大广场,爷爷说,客家人喜欢住在一起,所以中央广场就像是其乐融融的和平广场。屋子是圆环状的,蕴意是客家人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心紧系在一起。广场边有一条环状带的走廊,走廊旁竖起一根根冲天的高土柱子,用来支撑起整栋楼房。

用土筑成的坚实的墙上还挂着从前人们留下的印记,土砖之间生满了杂草,但陈旧的墙依旧结实挺拔。客家围屋以它的坚固、防盗的结实性闻名于世。

历史的沧桑冲击着我的视野,我的心被这坚硬而又美丽的围屋所撼动。我不觉从口袋里掏出一只相机,记录下这多彩的客家文化。我要把它晒出网络,刻进人们的心中。

围屋旁,一束光照向新生的茶花;我钦佩客家人的智慧,我为自己是客家人而感到骄傲,我要让这束光生生不息永耀辉煌!

热门推荐
1二十年后的家乡
2大声说出我爱你
3叔叔我多想对你说
4与纳兰容若对话
5我的冬天
6我的恩师
7假文盲漫画的启示
8记一次有意义的辩论会
9我为奥运加油作文
10暑假里的一件事
11二十年后的故乡
12胖大海变形记
13科技改变生活
14现实与梦想
15那一次,我选择了坚持
16冬雪的呼唤
17珍惜友谊
18春节文明
19鱼水相悦
20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21我喜爱的书
22晨光中的背影
23乡村一日游
24大厨老妈
25最好的安排
26家乡的变化
27我学会了洗衣服
28成长
29用错了执着
30走在花季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