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娱乐化的作文

【篇一:书籍退化的思考】

当今社会,没时间读书,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如赫尔曼·黑塞在20世纪中叶所言“当今许多年轻中都忽视了书籍”。我认为,是社会的主观发展影响了人生的格局。

以前,人们去咖啡馆休闲喝咖啡时,手捧一本书,抿着咖啡度过一个美好的下午,现如今,很多社会人士桌上摆放着苹果电脑,屏幕上呈现繁杂的公文,手里拿着手机不时聊着工作的事情,接了一个电话后匆匆喝完咖啡,然后离开。

是社会的发展阻碍了传统书籍的推广。从2008年的2g时代,2009年的3g时代,一直到2014年的4g时代,都暗示了网络时代的来临。21世纪在手机的推广和普及下,鲜有人会舍弃刷QQ、微信、微博的时间去静心看一本枯燥的名著,这也正是阅读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体现。于是,传统书籍的推广陷入了瓶颈期,其实,拿上一本书,或是伏首案头,或是香茗相伴,无疑是一种享受。书本散发出的墨香,白纸黑字的存在,都是传统书籍的魅力。

经济发展却忽视购买传统书籍的意图。20世纪,经济落后的中国有着像余秋雨一般的学者。余秋雨年轻时,用月收入的一半来买书,生活节俭却从不缺书。21世纪,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二,消费水平总体提高,可传统书籍却一直处于滞销状态。大概人们更喜欢盯着手机屏幕去读书,于是忽视了传统书籍。实体书与电子书就好比精读与泛读,一个带有思考,一个泛泛而读。

个人生活观念的转变影响了自己读书的本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经常被灌输一个思想:如果你不看书的话,考试就不会通过。于是被迫拿起了参考书,带有功利性地阅读,但是完全的功利化不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代年轻人需遵循自己读书的本心,根据兴趣,多一些生产性的阅读,少一些消费性的阅读。读一些能启发思维的书,帮助形成新的思想和看法,进行知识的加工生产。

过去如厕时捧读的书籍变成了手机,桌上原本堆满的书籍变成了充电线、耳机等,社会的主观发展阻碍了传统书籍的发展,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牺牲。希望当代年轻人不要忽视书籍,而要捧一本书,陶醉于书墨之香中……

【篇二:祛魅的世界无比荒凉】

近代西方率先开始工业革命,从此世界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科技的兴盛不断地打破过去的一些迷信,使原本神秘的世界在人们面前慢慢揭开面纱。基于此,马克思·韦伯在《世界的祛魅》一书中提出“对世界祛魅”的概念,主张祛除世界魅惑神秘的表象,用科学解释破除一切宗教迷信,藉以此认知世界。而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可是在今天,当人工智能逐渐开始影响甚至操控我们的生活时,当人们开始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丧失自己选择和行动标准以及感性体验时,一味地依赖科技,用科技解释一切,不正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吗?

诚然,充满魅惑的世界令人害怕,但过度祛魅的世界却一片荒凉,像一片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而我们正走向狭隘的进步观,以背叛过去的方式构筑未来,以毁灭天性的方式兴盛科技。现代化、科技化的进程大刀阔斧地删节人类生命的诗意传奇,与之一起流失的自然是人的判断力和感性体验。

正如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担忧的,人类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人们缺少“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究竟是缘何而起?我想最主要从信息传播媒介发展出电视开始。

以电视为代表的一系列传媒的诞生,在逗人发笑的同时,也使人走向娱乐化。不仅如此,所有的一切都成为娱乐的附庸。人们开始变得庸俗、浅薄,谈论的尽是飞短流长的流言蜚语,人们的思考浮在浅浅的表面,没有什么落入深深的井中。其结果是“我们最终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种族”。

尼尔·波兹曼的警告不无警示作用。人类开始懒于思考,很少深入思考,思考能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另一方面,在消费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人的感情始终处于一种激发状态。消费从一种满足生活基本所需的手段,变成一种生活的目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让我们轻易看到的,就是人开始沦为一种消费机器——消费,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消费。

人的价值观被扭曲、影响,有的人价值观也被同化、娱乐化。人们丧失的是判断事物意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更可怕的是感性体验、人文精神的丧失。

功利主义至上、追求效率的实用态度,让许多人不仅丧失了道路两旁的风情,更是在越走越快的过程中,将灵魂远远丢在身后。充满功利的心灵无法和生命本身对视,无法从中看到生命的自发性、独立性和澄净,他的心再也容不下一点空间给优美或壮美。他不做一点无用于事有用于心、能提升自我、涵养精神的事了。许多人在“没有性灵像无机体,富有效率像机器”、在“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的生活中迷失自我。感性体验的缺失使人只能被困在日常生活的铁笼中,过着机械呆板的生活。知、情、意的三者分化,使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带有压抑性和强制性。无法完成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走向自我实现,最终只能“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可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人们作茧自缚。存在主义哲学家提出人是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本生毫无意义,需要我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自己去构筑意义。可正是这种缺乏意义的存在感焦虑,使人更倾向于寻找现实中触手可得的事物,把自己的选择权和自由交出,来免于“自由之苦”。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对世界“复魅”,使它保有一丝神秘,我们可以通过对蒙着面纱的世界的不断思考和对它感性的体验来缓解一丝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吧!

【篇三:碎片化的知识】

碎片化如今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对于购物、阅读、学习等各方面来说,它都是一个常见的存在。众所周知,碎片化的定义就在于不完整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并不是完全的好处,因此我就想挑其中的一种现象来说说——碎片化的知识。

知识碎片化的今天,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还是现在传说要打倒纸质书的电子书,都具有了更大的价值。知识碎片化说白了就是知识娱乐化,通过形象有趣,而不准确,甚至不严谨的方式在极端的时间之内表达出来达到所谓的“快速理解”。形象和有趣都是很棒的优点,但是不准确不严谨却是一个致命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今天看一本朝闻道,就跑去学物理,明天看一本伤心者,就跑去学数学,结果发现无聊得要死,岂不是笑话?你花了一年去学习身边朋友所学的各种学识,最终也就落得与每一位朋友不懂装懂的尴尬状况罢了。即使你让一位世界级的美食家品尝了许多菜的一口,最后只让他去评价一道菜的好坏,这难道不是件可笑的事情吗?

将系统的知识打碎,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对于读者而言,要将这些打碎的知识拼起来却需要比起直接完整阅读更高的成本。碎片化的知识可以让你觉得“哎,这里这个知识点我曾经看到过,那个术词我也在某某心媒体上看到过。”,这样的心理活动可以让你有自己很博学的快感,但也只是快感,不是事实,就好比你在人生的旅程中感受了一路的凉爽,可最终什么也没抓住。你知道薛定谔的故事,也知道那只猫,但是却算不来薛定谔方程,甚至连薛定谔的名字都不会拼写,这还能算是掌握了什么不得了的知识吗?

我想你已经明白了,碎片化无助于实用性内容的产生。碎片化的知识只能当做甜点来饭后茶余的谈资还行,但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还是得由书籍来传承,没有一万个小时得读书和实践,又怎么当得了专家。

热门推荐
1书香袅袅
2那时,我懂得了坚持
3好书推荐
4贵州冬令营手记
5爱祖国
6畅游未来世界
7以家为话题
8加油吧,豆苗
9遇见碎片化的生活
10学生作文
11新学期展望作文
12刺猬苹果看图写话
13雨水的烦恼
14桂花香
15童年里,我因有义卖书市而快乐
16忘不了你的帮助
17学骑自行车
18感谢你盛装莅临我的青春
19假如我有来生
20我的同学像小动物
21尖叫的海棠读后感
22围棋比赛
23猜猜她是谁
24写景的作文
25我眼中的色彩
26一次难忘的排座位
27校园的春天
28最快乐的一件事
29寻找街头错别字
30一碗牛肉面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