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花鼓戏的作文

【篇一:乡村生活】

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乡村生活,我当然也不例外。

上一次叔爷爷过70大寿,很多人前去祝贺。我们一家也开车来到了他乡下的家里为他庆祝。叔爷爷还办了宴席,大家都在那里吃饭。

饭后,前坪的戏台上,“锵咚锵咚”,清脆的锣鼓声响起,花鼓戏开始了,台下坐满了看戏的老爷爷老奶奶。这对于我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伏在奶奶的肩膀上就差睡着了。

忽然,有几个小伙伴在大声吆喝:“有玩打水漂的吗?”我马上精神起来。其实打水漂我是第一次接触,听说这是许多小男孩都喜欢的一项游戏,我也勇敢地加入了。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个大池塘边。找到了一些又扁又圆适合打水漂的石头。一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拿起石头,侧着身子,把石头贴着水面甩了出去。石头“啪、啪、啪”在水面连跳了三下,才“咚”地掉进水里。我也拿了一块石头用力甩了出去,可石头却一下都没跳,就“扑通”一声掉水里了。我又连试了三次都失败了。这时,那个和我同龄的小男孩过来教了我许多小窍门。他告诉我:“扔石头的时候虽然要使劲,但是不要使蛮力。”我又照着他说的扔了一次。果真石头在水面上扑通扑通响了两下。我终于练成了打水漂的本领。

这真是愉快的乡村生活。通过打水漂这个游戏,我明白了做事有时不能只用蛮力,有些事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小技巧和小窍门,既省力又高效。

【篇二:新康剧院】

新康剧院应该是新康戏乡这个小镇最高的建筑了,她位于小镇的中央,是今天人们看戏的地方。

比起原来看戏的洪山古寺那个露天的舞台,新康剧院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也好看多少倍。远远地看见这个黑白相间的屋子,觉得超出一般的高大,再看看窗棂,都是木头做的,显得古香古色,尤其是这个屋子的正门两旁,有六根木质的柱子,柱子的造型非常独特,远远望处,像一把给花鼓戏伴奏的二胡,六根柱子就像六把二胡簇拥这剧院,看见了二胡,那些戏迷就嗓子痒起来了,想唱戏了,他们咿咿呀呀地唱着,就走进了剧院里面。

自己唱,总是觉得没有专业的演员唱得好,那就到剧院里面去过一把瘾。剧院的门口,预告了一周的戏剧播放时间和内容。走进剧院里面一看,哇!好大呀,至少可以坐五百个人。我们兴高采烈地坐下来。哇,座椅好软啊,真舒服!再看看舞台,有璀璨的灯光,有高级的音响,有多层幕布,两旁还有滚动的唱词,简直和城里的大剧院差不多。导游阿姨告诉我们,新康剧院开演以来,已经演了五百多场戏,还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戏剧活动,前不久还在这里进行了“2015年快乐戏迷迎新年”的文艺晚会呢。

新康剧院真是一个戏迷们享受花鼓戏大餐的好地方啊!

【篇三:自学成才的业余演员】

张爷爷是居住在新康戏乡的老戏迷,他红光满面,显得非常年轻,看上去就像五十多岁的样子,原来他六十多岁了。我们问张爷爷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年轻,他说因为唱戏他越来越快活,越来越年轻了。张爷爷还只有13岁就登台演戏,一辈子演过很多戏。他印象最深的是七十年代演过花鼓戏《沙家浜》,一连演了很多场。我们问张爷爷能不能给我们唱几句,他张口就来“”小刘海哎,在茅棚罗,别了娘亲……”

对张爷爷采访以后,我非常佩服他。张爷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多才多艺。他会唱花鼓戏,什么十字调、西湖调,他一边唱一边给我们做动作。张爷爷会很多乐器,能拉一手好二胡,最奇怪的是他竟然会吹萨克斯。张爷爷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因为他善于学习,从十二岁就练功,张爷爷学习乐器都没有拜过师傅,就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钻研,虚心请教,然后通过自己勤学苦练而成的。

我问张爷爷:“戏乡这些年有变化吗?”

张爷爷笑眯眯地说:“要说起戏乡最大的变化呀,就是这条河!七十年代防洪大堤修好后,这条内河就被截断了,以前人来人往的船码头变成了一弯死水。慢慢地,人们就把生活垃圾扔到小河里,成了臭水河。建设新康戏乡以后,政府就出资把小河里的垃圾都运走了。在小河边上种上了花、种上了树。现在你们看,我们是不是像住在公园里面?”我们回想起一路上来看到的美景,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篇四:劝说】

有一天早上阳光明媚,我在客厅里做早操,突然闻到一股很大的烟味呛得我眼泪直流。原来爷爷这个大烟虫又开始在沙发上吞云吐雾了。

我赶忙跑过去对爷爷说:“爷爷,爱护自己爱护家人请勿吸烟,您看烟的包装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而且您吸烟全家都跟着您吸二手烟,对大家都有不好,我希望大家都能有健康的身体!”这时爷爷对我说:“小丫头片子,早上一根烟,快活似神仙!”气得我直哚脚!

我跑到妈妈的房间跟妈妈抱怨说:“妈妈,您看爷爷又吸烟了!”妈妈说:"既然你不希望爷爷吸烟,我们一起想一个好办法让爷爷戒烟好不好?“太好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在和妈妈商量后,我们决定给爷爷买一台智能手机,手机买回来后教爷爷使用手机的重任就落到了我头上。我教爷爷从简单的拔打电话,存电话号码,到看电视,聊微信,看新闻,听音乐,如何使用浏览器……。爷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感慨:“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做什么都很方便!“一段时间下来,早上客厅中不再是一股子烟味,一大早就能听到爷爷学着手机里唱”刘海砍樵“的花鼓戏桥段。

以前,爷爷吸烟我常常会把爷爷的烟抢过来丢掉,爷爷很生气,我也不开心。现在爷爷不吸烟了,还经常会打开浏览器搜索“吸烟有的害处”百度词条告诉他曾经的烟友,吸烟的害处。这样的爷爷真的很可爱。

我爱我的爷爷,希望爷爷健康长寿,吸烟有害健康,希望全民禁烟,让个世界清新又美好。

【篇五:曾走过】

曾走过小贩遍布的公园,曾走过小吃摊满是的大街,曾走过鱼虾盛盈的河边,曾走过辣味飘香的农家厨房,曾走过……对,没错。那是我出生的地方,亦是我永远都改变不了的根。每每想起这些曾走过的地方,我心头不免升腾起一股浓浓的思念。

人的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不重要的记忆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然消磨,无需疑问,给我们留下影响最深的,往往是那些在回忆里也蘸着糖人上糖浆的味道的记忆。还有那些七彩的花灯,招摇舞过的金龙都是深深埋在人生土地上的根。每当我们这棵人生的大树遭遇大风大雨,那曾在土地下盘枝纵横的根就是此刻抵挡风雨的力量。本源力量给予的精神支持是不可忽视的。

当那些曾走过的地方统统变成回忆的时候,也是根该老去的时候了。这让我想起中国人去世后一定要在故土入葬的情结,但是话说回来,人们缘何要落叶归根?在我看来,落叶归根是把自己逝去的身体但永不失去的精神存放在故乡那层走过的地方。比如说人可以忘了故乡在哪里却永远忘不了故乡这个名词是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源头,这是原则上的问题。

在海外的华侨几代的传下来,他们想要做的还是寻根!找到父辈们曾走过的家乡,去感受那里与现在生活的地方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我也是在广州生活了很久的人,虽然很少回去,但内心深处一直都给故乡留着不可小视的一席之地,我知道我是惦念着故乡的,所以我曾不止一次在天气预报时关注家乡的报道,曾不止一次在新闻里聆听家乡的变化,想念根的所在是一种心情,轻车熟路,无需导航。

还记得五岁的时候和爷爷去看花鼓戏,远远望去便已经人海茫茫,花鼓戏倒是一句都不记得了,在那次之后的一些年里也没有再去看过,我早已经来到了广州生活,不得不感叹时间之快,转眼间玩闹的年纪就在故乡度过了。现在勉力想起来只觉得那时人头窜动热闹非凡,人怎会这样多。梦里也梦到过,不过仅仅梦到人十分多罢了,看来故乡有名的花鼓戏被我忘得一干二净,这确确实实有些遗憾了。每次做这种梦都让我觉得怅然若失,花鼓戏是曾经的文化,是不可遗忘的文化遗产,可是我却忘记了,只剩下记忆碎片里那些个喧嚣的场面,只字片语都未记得,更不用说传承这种话了。如此,仿佛是把心都丢了似的,再也寻找不到。

那些曾走过的地方终只是曾经,现在再走上一次也不是那时的心态那时的年龄了。时间就如同在太阳暴晒下蒸发的水,一旦被蒸发,就寻不到曾经的那留在地面上的那一刻了。不过尽管这样,时间推移,万物变化,我们成长的足迹一步一步不会改变,而根也总是在那儿等着,一直都没有动过,我们从这根上在生根抽枝发芽,这原来是人生呀!

热门推荐
1一本有魔法的书
2减肥三部曲
3日出
4《夜怀有感·中元节》诗歌
5我们家的三个小孩
6我的朋友
7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8风筝与线
9人民币的一天
10善恶有报
11好久不见
12武汉鸭脖
13的作文
14永远的回忆
15多肉植物
16灿烂的阳光
17真正的“实心人”
18谁也不能施舍你未来读后感
19请给我一点阳光
20技术主义的迷思
21未来的世界
22做回自我
23做一个独立的孩子
24春日怀想
25遇见你,春暖花开
26我看“追星”
27《狼王梦》读后感
28传统节日
29参观秦兵马俑
30发现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