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想界的作文

【篇一:在重复中不断前进】

每天吃饭、睡觉、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时光却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时光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在一种重复中不断向前,也需要在重复中前进。

不断重复,在重复中扎实基础。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督促他读书写字,天天练习,天天坚持,就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中,欧阳修少年时就在文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代风靡的李阳疯狂英语,其教学理念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到了脱口而出,为英语学习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不可否认,这种重复的练习是枯燥而琐碎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屑于这种重复,但结果恐怕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须知,海市蜃楼、空中花园固然美丽,却因实实在在的根基的“缺席”,注定了它们只能是一场空虚。

在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上进,追求创新。是什么让我们有勇气去大胆创新呢?是殷实的基础。而创新,它基于基础,却又立于基础之上。西汉时,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为汉武帝所用,创造了儒学的又一次辉煌。

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冲存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先生正是凭着这种“闯将风度”,闯入了新文化运动,闯进了《新青年》,创新了文学,唤醒了多少在沉睡中的中国人!“踩着前人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哥白尼没有盲目地向前走,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是的,要创新,就要打破束缚,就要有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怎样才能去创新?我们需要带着一种“不满”的心理去看基础。基础固然重要,它也太浅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载着不满的人类,向前进。

因为有了重复,我们夯实了基础;因为有了基础,我们才敢于创新;因为有了创新,历史才不断前进!

【篇二:深度学习,远离碎片化的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什么是碎片化?本意是指完整的东西被破成诸多零块。

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各式各样的软件在帮助我们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同时,大量信息的泛滥也使我们陷入困惑之中。低头刷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信息检索最终导致个人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的肤浅与低下。在知识碎片的海洋里,大量时间用于肤浅地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使用,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碎片化的阅读改变了阅读方式,由于缺乏深刻的思考,必然导致无根文化的蔓延。

然而,社会将来需要的是专才而非通才。想要出色,使自己有创新能力,那我们必须要学会深度学习。著名心理学精神分析大师荣格为了免受他人的干扰,过起了隐居生活,撰写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从而奠定了他的学术和思想地位,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改变碎片化要从改变自己开始。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当我们奔跑在网络科技的大道上时,有谁想过把目光投向真正的阅读?不改变自己,碎片仍是碎片。

如何避免碎片化的生活呢?首先要学会克制使用手机,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使每个人都生活在真实、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简单并快乐的生活。

当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反驳了旧有传统的相关认知时,我们不应一味的否定。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仅仅是信息表达形式一次转变,并不值得引起一场思想界的大讨论,或是一些人的无病呻吟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倒退,面对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旧有观念,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让其从映像成为真实,更富有内容,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

【篇三:困难如山我如水,绕道而行成功来】

面对重压,小草选择弯曲、选择变通、选择示弱,它们生机盎然;面对高山,流水选择蜿蜒、选择绕道、选择低头,它们奔腾入海;面对困难,我们何不选择弯曲、选择变通、选择示弱,以此来走向成功呢?

选择弯曲、变通与示弱,不是真正的向困难低头,也不是委屈求全苟延残喘,而是灵活的选择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道路走向成功,这实则是一种人生大智。

选择了弯曲,就选择了思想界的高峰。弯曲,不过是以退为进,从而走向高峰。黑夜里,昏灯下,他伏案苦思,何以拯救国人?何以挽救民族危亡?是要继续学医治病吗?教室里,影片前,他幡然醒悟,身体上的健康远不如精神上的富足。于是,他毅然选择弯曲,弃医从文,继而在思想界学术史上震天动地,一声声呐喊唤醒国人一次次的彷徨,一次次笔锋直指国人一层层的愚昧,一层层文章剥开国人深埋的劣根。是弯曲,使鲁迅弃医从文,成就卓越。试想,若没有弯曲,他何以挽救民族?选择弯曲,走向成功。

选择变通,就选择了国家的复兴。穷则思变,变通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使国家复兴。当鸦片战争的炮火攻开大门,当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当顽固派冥顽不灵固守传统,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他看着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他看着萎靡不振的清朝统治,他放弃了固守传统,开始进行变通。他著书,他宣传,他提出变革军队,他指出变革器物。为中国近代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启发了国人的自己运动。可见,变通才是王道。若没有变通精神,林则徐能向西方学习,宣传新内容吗?选择变通,走向成功。

选择示弱,就选择了变革的成功。示弱,不是软弱妥协,一味退让,而是暂时低下头,等待成功的机会。相反,不懂示弱,则会遭遇阻隔。面对改革,苏轼一味固执己见,不肯示弱,触怒皇帝,结果被贬官远调。只得官场失意,郁郁寡欢。试想,若他能在冲突时,暂时沉默,暂时示弱,他会落得如此下场吗?选择示弱,走向成功。

困难当前,适当弯曲、示弱和变通,不是一味退缩,而是前进的更好办法,是通向成功的另一条辉煌之路。何不把腰弯下,选择别路,走向成功呢?

【篇四:各自朝圣和而不同】

春去秋来,看人世繁花似锦,叶落飘零。

寒来暑往,听世间松涛如怒,鸟鸣婉转。

大千世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皆兀自为景,成就人间阔大气象。万象如此。而人何以处世?其必曰:各自朝圣,和而不同。

遥想当年,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君子和而不同”之风盛行:仲尼高呼仁义,庄子逍遥而游,韩非提倡法纪严明……百家之言,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于激辩场上慷慨激昂,在生活路间泰而不骄,“道并行而不相悖”,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与交融中点燃。先哲各自朝圣,终铸就了万千气象的百年文化盛世。

继百家争鸣以来,历史的银河群星闪耀,却不如当年日月之光,何哉?秦汉以来的思想专制与文化禁锢正是罪魁祸首。统治阶级图一己私利,扼杀个性,埋没创新,使百姓众生只能喝“大锅茶”,盲目行在官方钦定的所谓“主流”的思想道路上,于是只有几点“爝火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在自己朝圣路上,孤独或哀伤。

近代,也许只有民间思想界才隐现春秋“和而不同”之风。吴宓口中“众思造乱,而莫肯平乱”的时代,群英萃聚,大师辈出:王国维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播国学;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传宇宙文章;梁漱溟投袂而起,献身民主同盟……思想的高度和宝贵的个性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挺身而起。

莫不是真如俗语所云“乱世才能出英雄?”“算而今,重到须惊”怕是先贤来到如今所谓“开放自由”的新时代的真实感受。自诩思想包容的新思想界人物或是因他人观点不合己意,出言不逊,破口大骂;或是因无形中的镣铐与根深蒂固的血脉中的奴性,一味随声附和,被当作别人手中的棋子。看似解放思想、开放社会,众生却不能各自品各自的茶,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而微笑互相点头,实是“小人同而不和”!

究其原因,也许乱世不是出哲人的根源,自身才是。固然时代的压迫更能造就独立自信的个性,但和平年代也并非无思想的锋芒,关键在于是否存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勇气,“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个性,是否存有对理想与自由的普罗米修斯式追求。

我希望有这一天,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各人喝各人的茶,我们微笑致意,擦肩而过,然后继续行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那时,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热门推荐
1我的一家
2我的妹妹
3一件难忘的事
4浮躁
5寒假趣事
6祖国我爱你
7一碗药,定一生的情
8丢三落四的小明
9你左手的温暖
10包饺子
11红包“大战”
12毛绒小熊
13一张难忘的照片
14圣诞老人
15八年级作文
16倾听爱的声音
17我的妈妈
18教室里的蜜蜂
19人和动物的感情
20秋天的校园
21你的追求没有理由
22雨中的小女孩
23童年趣事
24我最敬佩的人
25幸福的一家人
26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27以考试的作文
28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29交通·生命
30大自然的声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