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重复中不断前进】
每天吃饭、睡觉、学习,在这种氛围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时光却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时光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在一种重复中不断向前,也需要在重复中前进。
不断重复,在重复中扎实基础。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就督促他读书写字,天天练习,天天坚持,就是在这种不断重复中,欧阳修少年时就在文学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代风靡的李阳疯狂英语,其教学理念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到了脱口而出,为英语学习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不可否认,这种重复的练习是枯燥而琐碎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不屑于这种重复,但结果恐怕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须知,海市蜃楼、空中花园固然美丽,却因实实在在的根基的“缺席”,注定了它们只能是一场空虚。
在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上进,追求创新。是什么让我们有勇气去大胆创新呢?是殷实的基础。而创新,它基于基础,却又立于基础之上。西汉时,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发展,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为汉武帝所用,创造了儒学的又一次辉煌。
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冲存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鲁迅先生正是凭着这种“闯将风度”,闯入了新文化运动,闯进了《新青年》,创新了文学,唤醒了多少在沉睡中的中国人!“踩着前人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哥白尼没有盲目地向前走,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是的,要创新,就要打破束缚,就要有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怎样才能去创新?我们需要带着一种“不满”的心理去看基础。基础固然重要,它也太浅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载着不满的人类,向前进。
因为有了重复,我们夯实了基础;因为有了基础,我们才敢于创新;因为有了创新,历史才不断前进!
【篇二:深度学习,远离碎片化的生活】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的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什么是碎片化?本意是指完整的东西被破成诸多零块。
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学习。各式各样的软件在帮助我们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同时,大量信息的泛滥也使我们陷入困惑之中。低头刷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信息检索最终导致个人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的肤浅与低下。在知识碎片的海洋里,大量时间用于肤浅地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微信的使用,占用了人们大量时间。碎片化的阅读改变了阅读方式,由于缺乏深刻的思考,必然导致无根文化的蔓延。
然而,社会将来需要的是专才而非通才。想要出色,使自己有创新能力,那我们必须要学会深度学习。著名心理学精神分析大师荣格为了免受他人的干扰,过起了隐居生活,撰写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从而奠定了他的学术和思想地位,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改变碎片化要从改变自己开始。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当我们奔跑在网络科技的大道上时,有谁想过把目光投向真正的阅读?不改变自己,碎片仍是碎片。
如何避免碎片化的生活呢?首先要学会克制使用手机,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与思考习惯。使每个人都生活在真实、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简单并快乐的生活。
当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反驳了旧有传统的相关认知时,我们不应一味的否定。信息时代的碎片映像,仅仅是信息表达形式一次转变,并不值得引起一场思想界的大讨论,或是一些人的无病呻吟杞人忧天。历史永远不会倒退,面对变化发展着的实际,破除旧有观念,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让其从映像成为真实,更富有内容,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
【篇三:困难如山我如水,绕道而行成功来】
面对重压,小草选择弯曲、选择变通、选择示弱,它们生机盎然;面对高山,流水选择蜿蜒、选择绕道、选择低头,它们奔腾入海;面对困难,我们何不选择弯曲、选择变通、选择示弱,以此来走向成功呢?
选择弯曲、变通与示弱,不是真正的向困难低头,也不是委屈求全苟延残喘,而是灵活的选择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道路走向成功,这实则是一种人生大智。
选择了弯曲,就选择了思想界的高峰。弯曲,不过是以退为进,从而走向高峰。黑夜里,昏灯下,他伏案苦思,何以拯救国人?何以挽救民族危亡?是要继续学医治病吗?教室里,影片前,他幡然醒悟,身体上的健康远不如精神上的富足。于是,他毅然选择弯曲,弃医从文,继而在思想界学术史上震天动地,一声声呐喊唤醒国人一次次的彷徨,一次次笔锋直指国人一层层的愚昧,一层层文章剥开国人深埋的劣根。是弯曲,使鲁迅弃医从文,成就卓越。试想,若没有弯曲,他何以挽救民族?选择弯曲,走向成功。
选择变通,就选择了国家的复兴。穷则思变,变通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使国家复兴。当鸦片战争的炮火攻开大门,当中华大地哀鸿遍野,当顽固派冥顽不灵固守传统,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他看着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向西方学习;他看着萎靡不振的清朝统治,他放弃了固守传统,开始进行变通。他著书,他宣传,他提出变革军队,他指出变革器物。为中国近代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启发了国人的自己运动。可见,变通才是王道。若没有变通精神,林则徐能向西方学习,宣传新内容吗?选择变通,走向成功。
选择示弱,就选择了变革的成功。示弱,不是软弱妥协,一味退让,而是暂时低下头,等待成功的机会。相反,不懂示弱,则会遭遇阻隔。面对改革,苏轼一味固执己见,不肯示弱,触怒皇帝,结果被贬官远调。只得官场失意,郁郁寡欢。试想,若他能在冲突时,暂时沉默,暂时示弱,他会落得如此下场吗?选择示弱,走向成功。
困难当前,适当弯曲、示弱和变通,不是一味退缩,而是前进的更好办法,是通向成功的另一条辉煌之路。何不把腰弯下,选择别路,走向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