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最忆是苏州也】
苏州,是人们一想到“江南”就会联想到的一个地方,是一个浪漫的江南水乡。这次的研学之旅,我们就有幸来到了人间天堂的苏州。
初入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动态的风景画,宁静中又添一丝热闹。宁静是它本身,热闹即是人为。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榭精美,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其中,中花园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以水为主,一座座亭子屹立在水畔。而西花园的建筑最为精美绝伦,连外国人都为之赞叹。精雕细刻,牌匾高高悬挂于檐。镂空的格子窗,想必在从前一定是用纸糊就的。东花园开阔舒朗,不管是从大体还是从细节来看,都是美轮美奂的。我置身其中,宛如置身于当代名家之手笔的水墨画中,但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得作长时间的逗留,旋即离开了这座各个角度自成一画的园林。
拙政园外就是一条小吃街,丰富的吴地美食,琳琅满目的饰品,纷纷挤入眼帘,让人有一种冲动的购买欲望。
结束了短暂的午休时光,紧接着我们来到了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由世界著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这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从底楼到顶楼共三层,层与层之间由楼梯连接。从入口进来便是二楼,一进门的楼梯处会看到一条人工瀑布,由三楼顶楼发源,随墙壁缓缓又激昂地流进一楼的池底。
逛累了,休息一会,坐在一楼小池旁,听着水声,看着水中各形各色的金鱼,也是别样的一番美景。底楼主要陈列着一些瓷器和书画,二楼同一楼大致相同。从二楼出去,连接着园内的是一处休闲区。在这里可以看到苏州博物馆的外部轮廓。还有一处小竹林,是一个照相的好地方。三楼灯光暗沉,可能是为了突出字画的古韵和美感,毕竟这些字画距今已有一些年头了。
回程时一片枯黄的树叶从枝头飘落,秋已深了,但苏州依然散发着生机。苏州真的处处皆是美景,连普通人家的逼仄狭小的住宅都别有一番风味。正当我准备拍下眼前的一帧帧风情时,一对恩爱又浪漫的爷爷奶奶手牵手走了过去。
江南忆,最忆是苏州也!
【篇二:城市与乡村】
走过的青石板路
秋风袭过,细细品来却是初霜。
——题记
一夜秋风飒爽,巷头的老树飘落多少离愁叶,巷尾的石榴咧开了嘴,露出满腹经纶。巷子两旁的老屋斑驳了的泥墙,曾不谙世事的少女将头微靠,数那线天空中的飞鸟,逼仄不知去向。青石板路,踢踏出不一样的声响,由老人拐杖或藤椅钉出的坑,那些水洼都美出一路伤感。那条无法忘怀的青石板路--小巷!
还是这条小巷还是这条石板路,记忆中奶奶拄着拐杖牵着我,挎着一个滑溜溜的菜篮,从石板路的这头到那头。东家的阿婆收了菠菜,西家的张爷爷种了西瓜,一串串乡音从混浊的老人嗓子里冒出,对我着实感染不少,我也常学着奶奶的腔调把式跳老年迪斯科唱《杨门斩子》!逗得弄堂里一阵“哈哈”豪放的笑声,爷爷奶奶们纷纷鼓掌。是啊,这一条小巷全是“孤寡老人”,至于我不过是因为“伤病”而来休养罢了。
每天清晨我便从那格子窗中瞧见奶奶在那条石板路上踏步,偶尔踏两下便用拐杖支撑着。中午奶奶搬来藤椅,缝缝补补或挑挑拣拣自言自语。每当暮鸦驮着落日掠过头顶,街坊们便都来到了巷子里,唠家常,下棋不亦乐乎。而我多数都是看着,从那格子窗中。我发现青石板路是那么漂亮,当雨后日出,它便闪射一片熠熠的金光。可有时又是那么恐怖,坑洼的模样像一张扭曲的脸。后来我便爱脱了鞋在那上面走--趁奶奶不在。开始我觉得疼痛既而是忘乎所以的舒服,一个女孩疯似的狂跑狂跳,她没有穿鞋……一个秋季奶奶走了,我也回去了,我回头望着那青石板路,它在哭,就像半夜抚着全家福抽泣的奶奶,那种隐忍的哭泣!就像半夜抱着娃娃失眠的我,一种孤独的狰狞!
现在我又脱下鞋子,感受六年前的感觉,有些湿,那是苔藓,有些疼,那是心!它仿佛还在嘶哑地哭泣着,啃咬我的脚丫!如今人去楼空,爷爷奶奶们都去了敬老院,墙上除了摇摇欲坠的墙皮还有一个个鲜红的“拆”!他们本来就是孤独的人儿,儿女四五年甚至数十年不曾归家,他们皱纹下的苦痛,被我这个格子窗里的小孩窥见也包括奶奶那颗渴望温暖的心!而我?只是一个没病装病只想远离家庭争吵的孩子!“大门门,如果有那么多事件计较,为什么不多陪陪父母?”我常问青石板路,而他一起一伏繁若凹凸仿佛在哀叹着!那时,它总能与我的心一脉相通。
当女孩仰望天空,她不是看飞鸟而是在与脚下的青石板路聊天。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