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底色】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之底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成分,也不乏在成长过程中受纷繁世界的影响、
底色,非一朝一夕即可沾染永固,经一番精心加工方可愈加绚丽多姿。
李健,十年隐没于人流,将人生慢慢酝酿。正如他的歌词一样“生命的河从身旁流过,将回忆慢慢淹没,那年春天燃起的篝火,多少年以后泛着泪光闪烁”,看过一年又一年的流水,让火焰点亮最纯真的自我,十年后的一举成名也就将他的人生抹上最美的底色。
反观当下,底色似乎成为了大众眼中可有可无的存在。碌碌无为者从不在乎自己的底色暗淡无光,也不在乎成功者的光芒万丈。殊不知“细雨湿衣看不见”,一点一滴的累积方使那底色逐渐光鲜亮丽,不受杂尘的玷污。
苏子自成一派,非欧公慧眼识才,尽力提举,而是饱读诗书,腹有豪气的壮志底色;仲永失才,非年少之祸害,而是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阴暗底色;红楼惊世,非词藻华丽,而是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绝美底色。
对于每个人来说,底色是属于自己的颜色,不要指望你生来就是快乐的、幸福的;人生底色需要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渲染,就像在你的人生画布上努力地涂抹其他色彩。
柏柆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有时我们所期待的,往往是我们所得到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却忽略了我们所想要的。”诚然,我们总是想将人生步入最辉煌的一瞬,然而过分的渲染让底色娇艳,却不免让人感到一丝厌恶与不安。因此无需刻意,只要做好一点一滴,便是给底色最好的一丝渲染。
程银彦曾说过:“你真的读懂人生了吗?你真的了解什么是安好么?那是一种平和的感受,是无论何时何地、睡梦中醒来,都十分确定的安适。这种安适就是人生的底色。”
踏花归来马蹄香,纵马,过花,让最美的底色留在的你脚下,留在你的生命中。
【篇二:最美的相遇】
月夜,邂逅的瞬间。
静坐窗前,细细地品完书中的最后一个字,我的思绪早已被拉到遥远的星河之外。
雾遮蔽在我眼前,什么也看不见,我挥手赶去一些,朦胧间似有个模糊的影子,我有些疑惑,向前走去,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一树桃花立在河边,映入眼帘的尽是娇嫩的粉色,连一旁潺潺流过的溪水也被染红了,树下的人身着清雅的白衣,与那桃花相映,有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怀着几分好奇,我悄然走近。他手中握着一壶酒,浓郁的酒香夹杂着花清幽的暗香,扑面而来,惹人都有些许醉意。花瓣自上从他的身侧飘落,宛转流连。忽地他靠着树坐在地上,屈起左膝,手臂随意的搁下,仰头,将壶中的酒一饮而尽。酒水沾湿了衣裳,将颜色都染变了,像极了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月华肆意地倾泻在他身上,如一世繁星。
对上他的脸,我有些惊讶了。曹雪芹!随即,我又笑了,是他啊,是他带着我乐观宝玉和黛玉的调侃嬉笑,领略大家一同对诗的欢乐,也让我为黛玉葬花而落泪……
他细致而又温婉的笔调,让一个个人物在他笔下活灵活现,细致到每个人从头到脚的打扮,从未重样。柔情得不着笔墨却催人泪下。我喜欢黛玉的天真率性,也欣赏宝钗的娴淑优雅,更向往湘云的开朗豪爽。是雪芹为我打开了大观园的门,带我感受了一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败。
世人只知红楼之妙,却未曾想雪芹那时已贫困潦倒,连白米都舍不得买的他却在夜晚点着蜡烛,细心勾画这篇巨作的宏图,也不知,即使穷尽他的一生,也未将《红楼梦》续完,只得长眠于故土之中。
抽回神来,才意识到《红楼梦》我已不知读完多少遍了,可每当我翻开它,又有一种说不完的感觉在心头,一次次跟着人物的故事声泪俱下,与雪芹在书中一次次相遇。望向窗外,月光一如那般皎洁明亮,洒下层层薄纱,落在我的身上,落在书上,雪芹畅饮的那天,也是这样的一个月夜吧。我只记得,那一夜,落花漫天,不尽绚烂。
庆幸,在最美的芳华,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