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集的作文

【篇一:怡然自乐】

每个人都是向往快乐的:朋友的一句玩笑,老师的一句鼓励,努力后那来之不易的成果,独自完成的种种大事的喜悦,回想起来,都让你感受生活的喜悦。

自我初中以来,妈妈有一个习惯—每学期让我从平常写的一些日记与文章中挑选出好的,她为我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两年的积累,当妈妈拿着文集给我时,我欣喜的发现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隆重地翻开了一页页别有风味的铜纸板,回味了我这两年多中的点点滴滴。

书的开头就看到了我刚进初中时的几篇寥寥百字的日记,幼稚的笔体,天真的想法,空洞的豪言壮语……回味起来,我的脸烫烫的。想起那时老师还在评语中夸赞过,又不禁心中窃喜。

后来,文章的篇幅就渐渐长了起来,满满的都是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的那些趣事:中午跟几个小伙伴在学校中躲避老师,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上学带错书包而饱受老师无奈又愤怒的目光,同学“不怀好意”的“嘲笑”……这一幕幕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映在我眼前,不禁笑出声,那时觉得最煎熬的困窘现在都是美好的回忆!

幻想与激动过去,叛逆与迷茫如期而至。文风和以前又了大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的厌恶,“家长很烦”,“同学关系时而和好时而瓦解”,那时脑海里是困惑和焦虑。回想那段时光,充满了无奈,不自觉的摇了摇头。但是读自己的文集,却并不如此——

我写了爷爷的博大与精深,看到了奶奶的关心与疼爱;发现了爸爸的严厉却认真;体会到了妈妈的呵护和期待……那段灰色的日子留在笔下的是亲人的呵护和陪伴,记忆是可以选择的,留下美好,忘却忧愁;人是在长大的,记住感恩,忘却不快。

初中这一路上,我从懵懂无知到了天真无邪,经历了迷途与叛逆。初中这一路上,我从懵懂无知到了天真无邪,经历了叛逆和迷途最终又收获了快乐与真情。

我再翻回头去看妈妈给我写的序言,我看到了妈妈一路上对我默默付出的一切,看到了那一句句的叮咛嘱咐,一条条对我的殷殷期盼……突然间,一股热泪涌上心头,我的泪水在眼中充盈。

这泪水中全没有悲伤,满是高兴与感动……

我合上那厚厚的书,我又满怀希望的踏上了未来的征程。想到这里,我又笑了。

【篇二:有时我是个丢三落四的人】

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勤快、成绩优秀,从不懒散的好学生,可在这背后,我有时也是个丢三落四的人。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带着资料、u盘等去打印店装订文集。我将u盘递给店员,嘱咐他打印的样式、怎样装订等。拷贝了文档后,店员就还我u盘了。我把一堆资料整理进书包,总以为已经把u盘也放回书包。在打印店等了十几、二十分钟,等文集装订完毕就兴冲冲和妈妈回家了。临走时妈妈还一再提醒我:“u盘带走了吧?”我没好气地回答:“带了,带了,真啰嗦!”

回家发现封面上有个小瑕疵,我打算把文档重新拷贝到u盘,再去返工下,结果怎么也找不着u盘,我坚信我把u盘带回来了的。后来做好u盘彻底失踪的思想准备,把文档上传到qq移动硬盘,又一次来到打印店,店员一见我就说:“你昨天把u盘忘这里了!”他将u盘还给了我。看着失而复得的u盘,我既开心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瞧我这猪脑子!

最近因为感冒咳嗽,每天都在吃药,白天还带药到学校吃一次。每次吃完药我就顺手放回抽屉,放学后带回家。但有一天,我总以为已经把药带回来了,结果晚饭后妈妈问起我才意识到自己似乎没带药回来,仔细翻翻书包,还真没有,只好大晚上去学校取药。

我还把雨伞忘在作文班,放了一星期,直到要用到了才努力想起,平时忘记带手机更是常有的事。

真丢脸!这样的丢三落四,已经成为我的另一面,我可不希望自己经常拥有它。

【篇三:人生之国学】

什么是国学?国学又称“中国学”“汉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中华传统的文化与学术,涵盖了各朝各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它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史学著作;“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的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文集。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都是国学经典,这些国学经典能让我们了解历史,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所作,它是迄今保存最完整、使用最久、影响最广的启蒙书籍。它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三字经》,当时的我们就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跟着老师唱和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直到小学的时候我才知道:人在降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这善良的天性本来都是差不多的,然而,因为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不一样,就逐步产生了好与坏的差别。是呀!如果孩童时期就不趁早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之后就会迁善为恶。这样说来,家长的很是责任重大。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长辈,像黄香九岁温席的孝顺行为,是为人子女所应该具有的本分。这本书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有它的的陪伴,我们的人生定将增添几分光彩。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小学时代我读懂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过: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学是为自己学,不是为老师学,也不是为家长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有志于做学问,在文学方面就有很高的成就。比起我们,却只是在学校里无所用心,不趁着大好时光多学点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惯。有的人认为毕了业,离开了学校就能自由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但这恰好是错的,没有更多文化和更好的习惯,就若鸟儿失去了翅膀一般,不能在天空中翱翔,我们就不能在人生的舞台尽情地展示自己。所以,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就要尽力做好,错过最佳时间,就无法挽回,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只是好好学习,利用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品格,而不是去妄想以后会怎样。如果现在该做的事没有做好,再多的以后,也不会换来你想要的结果。要知道一个名人的作为是从小就可以体现出来,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也是从小开始培养的。

国学经典能帮助我们树立道德底线,还能提醒我们不做触碰道德底线的事。它就像一杯浮生茶,茶是需要品尝的,只有品尝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味道,而国学是需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它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感悟,但是国学中的精华却是我们用一生一学不完的。

读懂了国学,就等同于读懂了人生,而人生一旦被读懂,自然,你活的就是精彩的。品人生之茶,读人生之国学。现代的社会需要它,需要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需要你我共读国学、传承经典,发扬传统的文化和精神,让经典陪伴每个人成长!

【篇四:书,最忠实的伴侣】

书,是我们人生中最忠实的伴侣,她会紧紧相伴我们一生。她是知识的海洋,随时随地的陪伴这我们。

书,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知识,因而使我非常着迷。我每天都会挤出一点时间去阅读几篇美文、摘抄几个片段、领悟几句哲理。书中的字、词、句、段就像桌上的美食一样深深吸引着我的“胃口”。

我最近正在看一本儿童文学小说集《百万纪念文集》。这本书汇集了多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一篇比一篇精彩,一段比一段令人回味,那优美的笔调,读着使人满怀舒畅,就像五线谱上那优美的旋律,给人以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本书内容实在太好了,有写景的、有记事的、人物对话惟妙惟肖……这么优美的作品能不让人迷恋吗?使人不摘抄都不行啊!通过摘抄更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妙和内涵!我为了阅读这本书可付出了不少心血呢!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页数真不少,要看完所有内容得花费我不少时间,可我觉得,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我的写作还是大有裨益的。虽然,初中的课业比较重,平时在家里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偶尔上个洗手间也要看上几页,晚上窝在被窝中也要入迷的看一个小时。就这样,每天也只能挤时间看不多几页,阅读量是小了点,但只要我这样坚持下去,我坚信,我一定能读完这本书。人们不是常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聚蚊成雷嘛!荀子也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百万纪念文集》这本儿童文学小说集里面的语言朴实易懂,描写手法细腻、独特,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欣赏、阅读和摘抄。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更加懂得了书籍的重要,也更加懂得了阅读对我的重要性。我也确实体会到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真是我人生中最忠实的伴侣,因为她无处不陪伴着我们,当夜幕来临时,她像慈祥的妈妈讲着有趣的故事伴我们入眠;当我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她又像和蔼的老师耐心的为我讲解;当我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时,他更像我的爸爸,带给我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力量。书籍不但可以充实我们的知识,滋润我们的才华,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茁壮成长,更能为我们将来建设富强美丽的祖国增长才智。因此,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一样。书让我们充满知识,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所以,我要说书是我一生中最忠实的伴侣!

【篇五: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读《培根论说文集》有感】

在收录培根集中体现哲学思想的58篇随笔中,我感受到了培根的文笔简练优美,更重要的是极富哲理性、透彻深刻的道理冲击我心灵的局限。

论读书

读书学习主要是为了增长才识。“学习关于修养的知识,会使你在谈吐上温文雅致。学习关于发展事业的知识,会对你在处理事物做出判断时大有益处。”读书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太过书面化。学问最终都是要经过检验与锻炼的。学问如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极为面向显得过于呆板。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人。有些书只要去读其中的一部分,有些书应当尽力通读,有些书要精细去读,反复细读,而有些书只需了解。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博物使人深广,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看来,人的各种缺陷,都是可以通过学问来补救的。

论美

“对于人的美,虽然容貌可能并不娇丽,但是举止娴雅气质端庄,身份严谨,拥有高尚心灵,那么这个人才是最美的。”人的行为之美是胜于荣脉之魅的。而“暮秋之色更美”是说,一个人虽然用烟头眉毛,但是缺少老年人所具有的修养和德行,所以年轻人往往得不到美好的赞誉。所以美最重要的是德行之美,修养之美。

论速度

“真正的快捷其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若果有了速度,可以用相等的时间做更多的事。但过于最求速度,做事就充满了危险。“以紧密的手段缩短做事时间是一回事;而以省略手段缩短时间,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在做事时,不能一昧的最求速度,也要保证质量。

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这一刻不能够宽恕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道理,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在培根58篇随笔中,隽永的名言警句使我深刻。使燥乱的的心得以沉淀,客观地认识世界。在其中的故事及深刻的道理中,我得到反省与思考。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华。深刻的学问必定是人生路程中难忘的景色。

【篇六: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碎片化”这个词汇如今已经出现5年多了,随着手机、电脑等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导致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而碎片化的时间却给予人们“我在高效利用时间”的错觉。

同样的,碎片化的时间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伴随着高节奏、高效率的生活,人们已经静不下心来阅读深奥、晦涩难懂的名著,只得寻找短小又轻松的片段来当做阅读,又因为这些碎片化阅读的载体也是轻巧又便于携带的电子产品,在做任何事情的间隙都适合这种阅读。

当深思熟虑的文集变得支离破碎时,人们的阅读实质也就发生了变化:从早上起来刷新微博和朋友圈,上班路上随意扫视新闻,到下班回家抓紧时间追刚刚更新的网络小说。看似大量的阅读量但实则真正接受到的信息可谓少之又少,不得不承认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是社会的不幸,是文学的悲哀。

而我们是否需要通过这种大量的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在我看来是否定的。从没有人因为知道的八卦消息过多而被称作为“家”,而网络上如今流传最多的便是这种无意义的信息,鸡汤虽好,但它也是油腻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旁,我们却都拿着手机。所以拒绝碎片化阅读,从无趣、重复的内容中走出来,去发现真正文学的美好。

【篇七:物以需为贵】

物已稀为贵?不!物以需为贵!不难发现,人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早知道我就不把xx带出来了这下想用却找不到了。这是由于我们要用到它,才彰显其价值。物以需为贵。

然而,这需也是有限制的,譬如谷粮,为我们所必需,却不显多贵,因为它极易获得由此关之,需而不得方显贵。生活中的浪费水现象严重,尽管各地各出都在宣传,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并未切身感受到极度口渴却无法获得水的绝望,相反,水,对于我们触手可及,这在意识上让我们松懈于是水并显得珍贵,但是对于生活在山区干旱地带的人而言,水的价值同等生命。我想,在没有比需而不得人,更懂其珍贵的了。

但是,要想完全体会万物的美好,又必须让人亲自体验,也就是,极度需求后的获得才能发现事物本身的美妙。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经历,往往我们对父母买给我们的书籍弃之一边,而热度于自己购买的杂志,文集由于我们有这方面的需求,便更容易沉迷,有或者苦苦禽兽请求父母得到的东西总是比轻易得到的东西看的重些。此间道理,不外如是。

也许有人反驳,只有稀世的珍宝才最珍贵,最美好,其实不然,打一个最浅显的比方,用你七天的粮食换原版真迹的(清明上河图)你愿意吗?七天不吃不喝,已足以令你死亡,得到在稀罕的玩意儿又有何用因此,物还是需要的更珍贵。

如此,我们便应该有珍惜它!所拥有的意识,我们如今拥有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许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你不在意的丢弃,留给自己只会是遗憾与后悔。

这不正如人生,前人长辈所积累的经验沉淀在生活里,也有有些无法理解,但是将来的我们必定需要,因而,何不在现在把握。将日后需而不得绝望弥消?假想自己无能为力的困囿,你定能发展生活中处处的美好。也唯如此,你才能收获幸福。

物以需为贵。

愿君珍爱之。

热门推荐
1做不倒翁
2保护自然
3优秀寒假的作文
4飞跃苍茫是我心
5国庆趣事作文
6日子里的诗意
7照片里的故事
8未来的房屋
9奋斗实现理想
10胜者如泥
11我和手机
12沉醉在书的世界
13观虹
14分别时,我想说声谢谢
15蓝墙的启示
16未来的城市
17那些读书人
18善良的果实
19冲锋
20那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21儿时游戏种类的变化
22星空下的遐想
23冬天的雪
24春暖花开
25西瓜的故事
26父与子
27我家的仙人球
28我的乐园
29学农生活
30为我竖起大拇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