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属客的作文

【篇一:用翰墨书香,养浩然之气】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时间带走了鲁迅先生的血肉之躯,而他坚定的誓言仍萦绕于耳畔。学者之良友,书也。读书,应该读好书,何又为好书?能养吾浩然之气之书也。

沿历史长河而上,古有百家争鸣以博百卉千葩,今有莘莘学子以览好书万卷,最佳女主持人董卿,刚刚获得了全国电视台最佳女主持人的荣誉,但她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冷静,在闲暇之余,最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是无论如何也要挤出来的。她说:“读书能让我学会思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安静下来,读书,让我很快乐。”诚哉斯言,读书有味身忘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却是一件难事了。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楷书的笔锋,文史的厚重,都是文明的交替和轮回的积累。初生的稚童,端坐于学堂之上,忘我地沉醉于古人的无垠书海之间,四周万物皆恬静而淡然,一种唯书有味已忘身的静谧之美。静止在目光与书本交替的瞬间,谁又知道,这个小小的稚童日后竟会成为名震古今的大诗人苏轼呢?有人说,读书之人身上定有一种浩然之气,令人一眼就心生敬佩。由此看来,唯有饱读诗书,才会给予人心灵的安静与力量。

丝丝书香,是点点成线的积累。落花时节,秋岚已尽,薄絮飘飞。文人墨客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你一言我一律,文史的节律就是这样循环着,它就像无数的古文字,串成了一条线,一条线又圈成一个圆,盘点古人的智慧,零星点点装浸了无垠的画卷。而文化的深处,扎下了使文明硕果累累的深根。四千年的繁荣,一千年的陨落,都在那沉积的过程里缓慢地复活着。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呵,—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几世轮回,无始无终。

四季轮回,红尘滚滚,世间浮华,但最终点缀生命的,依然是那沉郁而浓郁的书香。此时,凝神,细掂量,一世的书香就在笔下开出不衰的花朵,书中曾经的田园居士在流水旁曲肱而枕之,如今依旧恍如昨日重现一般。无数缕书香,汇成一股清泉,美丽了一路心灵的山岩。

君不见,古有萤囊映雪照亮仙人读书坦途,今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铿锵誓言犹响耳畔,制好书以为衣兮,与文人以为友,用翰墨书香,养吾浩然之气。

【篇二:一蓑烟雨任平生】

徽宋四年,大赦天下,年逾花甲的千古大才子苏轼得以北归,于途中最后一次经杭州、泛舟西湖,漫步于自己亲自主持修筑的苏堤之上。不久,他于归途中病逝常州。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嘉佑二年,年仅二十的苏轼赴京赶考,一鸣惊人,仅因主考官欧阳修为避嫌而跌为榜眼。不久他便受到朝廷任命,入仕三品,创下百年第一。此时的他正值少年意气风发之时,却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而遭朝野排挤,还险些酿成大祸。

乌台诗案的轩然大波未曾丝毫减弱他对人生的热情,被贬黄州后,他数次与友于赤壁山观景,“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壮志,皆激荡于文字之间。

数月后他转至杭州,调十余万人力以湖中沉积之泥沙筑成苏堤,贯通西湖两畔,并建三泉映月为纪念。不久东山再起,却又因不满新党执政之腐败一再遭贬,仕途已至雷锋夕照之时,人生的“苏堤春晓”早已不再。

但他的心中从未心灰意冷过。在荒凉偏僻、人迹罕见的惠州,他却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一路品尽天下美食,创造了无数菜品,留下繁星闪耀的诗作。

当暮色降临,在微风下轻轻荡漾的西湖被宁寂笼罩,苏东坡则在一叶扁舟中独自渡海,前往自己最后的目的地—儋州。在高悬的明月下,他立下了最后的誓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断桥残雪透尽了凛冬的凄凉,却丝毫无法掩盖西湖楚楚动人的美丽。苏轼也是如此。官场无尽的失意从未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无法掩盖他横溢的才华。他曾对自己坎坷的一生有过十二字的总结:问吾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热门推荐
1小狗理发记
2花开并不只在白昼
3墨水瓶打翻之后
4手机,我想对你说
5我爱家乡的幼儿园
6我努力读懂了生活
7我读懂了母亲
8鹰悲
9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
10小鸡的自述
11游圆明园
12朋友,我想对你说
13信念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14人间自有关爱在
15母爱无垠父爱无疆
16我的动物朋友小猫
17最美的瞬间
18鹦鹉螺号的一天
19日记
20你让我长大
21永恒的爱
22父母的爱
23选错的班长读后感
24最美风景
25家庭趣事
26改变的那一刻
27扇子的自述
28正话反做
29快乐过春节文明伴我行
30懂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