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永存的记忆】
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剥蚀而暗淡,唯有民族的记忆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
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厚厚的黄土是民族的皮肤,一道道沟壑是她的皱纹,见证着她的兴衰荣辱,历史的记忆必像那奔腾的黄河水永存不息。
忘不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操,这是走过五千年漫漫长路,仍然生生不息的源泉,忘不了李太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气魄,这是历经千难万险,依然朝气蓬勃的不竭动力;也忘不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这是在一次次压迫中奋起的坚定信念,多少中华儿女用青春书写着民族的灿烂,跨跃时空的阻隔依然炫丽,这些脱尽名缰利锁的至真至纯,必定成为永恒的经典。
时间能将岩石风化,却不能改变对历史的追忆与崇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豪杰群聚,英雄并起,演义了浩浩荡荡的史诗,注定是一部精彩无限的回忆录。关云长的侠肝义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岳飞的精忠报国,林则徐的苟利用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雄尽折腰。”金戈铁马的将军,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舍生取义的受者……这一切,无法忘记。
历史是曲折的,记忆中也少不了屈辱,伴随着东南沿海的炮声,她开始饱受摧残,被无耻之人践踏,圆明园的烈火,泸沟桥的枪声,将被牢记。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黑暗的百年,伟大的复兴之路以此开始这一刻将被牢记。
时间使沧海变为桑田,但永远不会抹灭民族的记忆。
【篇二:答自己问】
有时,我们也常问自己,是否听过无数道理,我们就一定能过好这一生呢?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广告词:我们听说过无数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令人反躬自省。
明是非,知美丑,辨善恶,懂道理,确实是我们过好这一生的前提。人若不明是非,何以为人?人若不知事理,与禽兽何异?但是,道理如果仅仅停留于“听”,止步于“懂”,而不能内化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外化为我们果敢决绝的行动,那么,懂得再多于我们过一生又有多大的用处么?
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足常乐”,陶渊明懂得这一道理,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道理。他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于是,他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绝然地躬耕南亩,吟啸山林。虽只有浊酒一杯,淡茶一盏,破衣一袭,他却能坦然而快乐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知足者多乐。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呢?有的人汲汲于名利,错过了“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的亲恩;有的人汲汲于富贵,错过了“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的友情;他们为名缰利锁所累,一生如飞蛾扑火般无怨无悔,错过了春花,错过了秋月。如此人生,道理知千条,又焉能过好?
宋楚瑜说得好:丰碑无语,行胜于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史铁生明白这个道理,更把这个道理化为无穷的动力,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双腿残疾,身患尿毒症,人生的苦难莫大于此。然而史铁生没有被不幸击倒,他用强大的精神信念同孱弱的身体抗争,用孜孜以求的写作行动,书写了人生的辉煌。人生如史铁生,虽不完满,夫复何憾?
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凿壁偷光”成就了匡衡,“悬梁刺股”成就了孙敬,“程门立雪”成就了杨时。天上没有掉下来的知识和才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愿付诸切实的行动,如此求学,又焉能获取真知?
道理之于人,犹如航船上的指南针,指引我们人生正确的航向;行动之于人,犹如航船上的桨,只有不停地奋力划动,人生之舟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胜于“理”,若能谨记此点,又何愁过不好这一生?就让我们以此自戒,自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