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爷爷的竹子】
爷爷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竹画,我看那竹子黑巴巴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可爷爷偏说:“竹高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这不,还在院子里栽了一簇竹子。
爷爷告诉我:“竹子喜欢在细沙土里生长,不喜欢强烈的日光,喜欢潮湿的环境。”竹子刚露出的幼芽很像淡黄色的竹笋,一夜之间就拔出节来,颜色也由淡黄色变成嫩绿,用不上十天时间就成了“英俊少年”,身高也会超过“前辈”。新生的竹子翠绿,老的竹子苍劲,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工笔画。
我喜欢竹子是从今年春节开始的,那时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晚上。清早的时候,爷爷就在院子里喊我出来看竹子。一出门便看见雪后的竹子依然挺立,竹子上包裹着厚厚的一层雪,但它修长的身子依然没有弯曲,在雪的映衬下竹子显得更加刚劲有力。
爷爷说:“这就是竹子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勇敢向上。”这时,我才忽然明白爷爷书房挂竹画的含义,直到今天我还被竹子的精神激励着!
【篇二:竹】
竹子,随处可见,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说起竹子,又有几个人真正认识它呢?竹子的用途、象征意义、应用价值、精神,又有几个人能全部表达出来呢?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牌子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绝色的宝矿”。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永驻青春;竹,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
竹子自古以来她被人类广泛运用,它的杆、枝、叶、箨、鞭根、幼芽,无一不被供作居屋、工具、器物、食物之用。由于牌子材质优雅,制品结实耐用,并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及气息,在生活中则普遍被人类利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是把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竟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雪的余寒时,新竹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地。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冬往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季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确实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真实存在的品格。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篇三:美在身边】
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些相貌平平的人,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曾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18岁的男子因患肾癌而需换肾。他的父亲知道后决定为儿换肾,但因家境贫困无法出钱为儿换肾,父亲就跪在镜头前请求广大市民的帮助。当地市民看到新闻时纷纷落泪,都到医院去捐款。捐款人中有工人,教师和儿童。虽然他们只是一些平凡的人,但他们都体现了助人为乐的美。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信大家都在电视里见过这样一则广告:有一个小孩看见妈妈在给奶奶洗脚,心想:我也要给妈妈洗脚。他就去卫生间接了一盆水,虽然抬起来很费力,但他没有打消这个念头。他的妈妈看见了他,他就笑着说:“妈妈,我来给您洗脚。”这体现了浓浓的孝心美。虽然这对于我们只是一件小事,但未必大家都能做到,所以大家不能小看这些小事,因为里面可能蕴含着你往往想不到的意义。
奉献精神也是一种美。秋天,落叶会让你感到沮丧,因为它失去了生命。但你们有没有关注它的另一方面,当它们落地后腐烂,变为营养融入土壤,给大树提供营养,让它孕育新的绿叶。树叶虽然是不起眼的,但它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这就是奉献的意义。
艺术也是一种美。我曾看过一幅竹画,画得乱七八糟,却成了一幅名画。我非常不理解、直到现在我读了《竹影》一课才懂得中国人画竹一点都不讲究像,而是突出竹的特点、疏密、浓淡、肥瘦等。当我现在去回顾那幅画时,觉得更有意味,它表现了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我们身边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