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业化的作文

【篇一:物质决定思想,判断需凭实际】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人类学家认为远古人们要保留火种,是为了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是站在远古人们的角度,以当时的物质条件来解释问题。而托姆是站在了另一个、现代数学家的角度来阐述火光的灿烂多姿,以当代人的视角解释。不同的物质条件正决定了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看法的差异:远古时期的人们手无寸铁物质匮乏,物质条件极差,而火能够带给他们温暖,带来食物,火对于他们的意义,只是让他们继续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的一个工具,他们保存火种,是为了驱赶野兽,获得食物,仅此而已,物质条件的匮乏限制了他们对于灿烂火光美的感受。也可以说他们甚至无暇去欣赏夜幕降临后火光带给他们美的享受,人类学将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托姆认为,火光是美丽的,是建立在人类可以保存火种,不受猛兽侵扰,无需担心生存斗争的优越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此时的人们才能有暇去关注这些火的本身,才发现了火的美。托姆的思想受到了现代物质条件的影响,从而站在了现代人的角度上审视这个问题,所以物质条件是人的思想的基础,物质条件也深刻的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

科技的进步无时无刻的改变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的物质条件,而千变万化的物质条件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行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条件基础差,受限于匮乏的物质条件,中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大跃进中,人们砸锅卖铁,豪言超英赶美,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激进的工业化破坏了山林草木自然环境,牺牲了生态价值。如今在工业化条件变好后,人们的思想也因而发生了变化:得益于优越的工业条件,我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湖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理念不正是因为受到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提出的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物质条件影响、甚至决定思想和理念,在解决远古人们的问题时,应站在远古人们所处的环境,并根据其物质条件作出正确判断,而不应仅仅凭现在的条件和物质条件去看待古时候的问题。

【篇二:城市准入与共同体精神】

据说,我国几大城市都在讨论准入制度,以便把“低素质”的人排除在城市之外,以维持其良好的社会秩序,准入制度的提出是有其现实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城市治安的恶化。有人认为外来闲杂人员是造成城市居民缺乏安全感的罪魁祸首。可是这种变相的户籍制度和市场经济有着根本的冲突。经济学家们早就发现,在一场经济博弈中,当那些追求最大利益的博弈者们知道这场博弈是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时,当他们对其他博弈者过去的表现都相当了解时,当博弈人数有限时,他们之间就喜欢合作。

我们过去说农民老实厚道,特别是那些住在偏远地区的农民就更老实厚道。如今突然把他们称为“低素质”的闲杂人员,说他们是犯罪的根源,原因之一,是他们离开了过去那个面对的生活圈子,来到了谁也不认识的大城市。来无踪去无影,老实厚道已经不符合他们的生存利益。大家要做的都是一锤子买卖,一锤子买卖当然就没有必要信守不断重复的交易或游戏规则,其中个别人偷偷抢抢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就需要社会成员都意识到彼此打交道不是一锤子买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交易或者游戏要不断重复,彼此要不断增进了解,共处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之中。这样,大家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时时顾及到对他人的责任。再简单地说,构成社会基础的是一个共同体或者社区。

英国城市化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系列立法,从而逐渐承认工会的权利,保证工人阶级的基本福利,把劳工阶层接纳为城市共同体中体面的一分子。

在城市化中吸收外来人员方面最成功的,还是战后的日本。一位日本官员在10年前说了一句话:日本是村庄!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也没有打破村庄里那种面对面的社会人际纽带。战后日本给农民的福利非常丰厚,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东京的一个大公司跑到一个村子,一下子把村子里一年毕业的学生全雇下来。这样,村子里一代人集体进城,到了一个公司,有了终身的工作和优厚的福利。他们自然以公司为家,在大都市还和在村子里一样,维持着对共同体的忠诚。

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准入制度不仅无助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治安问题,从长期来看,可能会把治安搞得更坏。城市治安恶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外来“闲杂人员”失去了传统的共同体和面对面的人际网络,同时又不能进入新的共同体,并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这样的环境自然促使他们在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时进行一次性的交易。上述各国国情虽然不同,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治安问题的根本都是城市的社区接纳外来人员,使他们把城市看做是自己的家园,建立新的共同体的归依感和责任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篇三:返璞归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精神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质朴纯粹,简单闲适的生活都是古人所喜欢,所向往的。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国文化情怀。然而工业化的冲击,科技化的冲击,使我们的文化走向混乱,我们的精神陷入了迷途。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可我却恋上了书信,恋上了松竹民居,恋上了简单闲适,恋上了返璞归真。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羡慕那些寂寞的人,开始恋上一种单纯简单的生活。内心坚定地想要一份安静与纯粹。于是,努力减去繁复,视单薄为完美;努力减去浮躁,视清凉为超脱。希望自己像植物一样生长于尘世间,安静美好,孤独骄傲。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渴望纯粹的生活。喜欢王维诗中的意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现在,看着人们背着沉重的行囊疾步匆匆,心里暗叹:这是为了什么?何时才会停留?唉,世人竟不知,人的一生不过是清晨至午后的距离,月上柳梢,茶凉言尽,一切皆可落幕。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恋上这沉寂唯美的画面,在盛夏的午后,炙热的阳光透过繁密的绿叶,点点光斑在地板上舞动,皱是好看。一个人,坐在竹藤椅上,泡一杯浓茶,赏一本诗集,注视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阵阵清风拂过,飘来阵阵花香,片片虫鸣鸟叫。

然而这种种情愫,殷殷深情,与这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这般的不符,这般的突兀。呜呼,哀哉!

现在有了短信,有了QQ,有了E-mail,邮局都很少收寄书信了,大都是包裹了。想表达什么只需动动手指,敲敲键盘。没有了面对破碎山河时,杜甫写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跃然纸上的思念,没有了在西征途中时,岑参写下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跃然纸上的牵挂。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瑰宝,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倘若他们有了手机,有了电脑,他们是否还能写下这样动人的千古名句呢?

现在有了别墅,有了商品房,有了高楼大厦。人们都生活在这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里。少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刘禹锡陋铭,少了南阳诸葛庐,少了西蜀子云亭。

现在有了小车、有了火车、有了飞机。却少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不绝者”的游乐美景。

少了、少了。工业化的冲击,科技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失去了生活的质朴纯粹、失去了往昔的自然情怀、失去了我们传统的文化精神。

我的一位老师在鉴赏李白《月下独酌》之后无不黯然地说:“我不是说工业和科学不好,而是现在工业和科技多了诗意却少了,往昔的快乐美好也少了。将来有一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月亮了如指掌,那时候的月还会是张若虚,李白诗中的那个充满诗意的月吗?

我苦笑:“我正在努力地留住它,正在努力地返璞归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篇四:巧用“碎片”】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生产还是人们的生活,都由一个整体的任务,分割为了一个个模块或工序。因为涉及到与她人的协作,一个个模块的衔接中难免会产生间隙时间,使我们原来整块的休息时间变得“碎片化”。

虽然每个碎片都不大,但一天除去工作睡眠,剩余的七八个小时似乎全被碎片占据。因此,利用好碎片时间至关重要。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把原本在整段时间完成的业余个人学习任务分割下放到碎片时间中。其实不然,当碎片时间所进行的任务前后关联过强,尤其是涉及知识体系搭建时,这样做可能弊大于利。很可能到第二个碎片时间时,前一碎片中所学内容已有些模糊,此时要么返工复习,要么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掌握了,效果都不理想。考虑到碎片时间的学习环境通常不太理想,难度较高,需静心的任务也不宜在此时完成。试想在拥挤的晚高峰列车中读《理想国》,除非有超人的定力与悟性,正常人于此的收获可能还没闲目养身来得多。

另外,需要明确碎片时间在生活中一定居于次要地位。碎片时间中进行过于费脑的活动以至于影响后续工作学习中发挥,或是刷微博刷知乎过于投入,把后一小时“常规时间”也变成了碎片,都是反客为主的表现,不可取。

那么,如何巧用碎片时间呢?其实,碎片时间最适合用于独立而有一定趣味性的小任务。可以看一两篇时评,但注意不要影响情绪及后续事务;可以订个午餐,也可以活动一下因坐而酸痛的身体。背几个单词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及时即使遗忘,也不会影响下个碎片的任务——而前后关联强、成体系的任务,比如系统学习语法,就不可以。碎片任务是为常规任务服务的。;利用碎片时间常规任务中将人已搭建好的知识体系丰富深化、拓宽视野,或是充分休息以更好地完成后续常规任务,都是很好的选择。

明白碎片时间能做什么,应做什么,巧用碎片时间,在工业化大生产高速发展的当代,将对我们大有裨益。

【篇五: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

近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奉献给整个世界的,英国人开启了机器时代。虽然中国工业化起步时就已落后了一百年,但是经历坎坷、挫折后,努力爬起来,奋不顾身地向前冲。中国工业化突飞猛进,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见证了历史。

步入大门,一股带有浓厚历史年代感的青铜浮雕格外显眼。它长22米,高11。5米,重达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工业题材青铜雕塑,内容取材于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出炉的场景。雕塑上的工人有的双手叉腰,身体站得笔直,脸上露出笑意,好像为成功制造出第一炉钢水而自豪;有的身体向前倾斜,伸出手指向前方,好像让对方看第一炉钢水;,还有的踮起脚尖,头向前伸,争先恐后、全神贯注地看第一炉钢水出炉……雕塑的左上方有钢水从桶里缓缓流出。后面的背景是火车在运输、工人在工作时的情景,表达第一炉钢水来之不易。

向左走是机床馆,机床馆根据年代不同,展示了从古至今,由简单到复杂的机床。1501年左右,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设计的锯床于1797年诞生。1951年由上海制造的一种车床,后来由赵伟炎、赵伟东兄弟捐赠至中国工业博物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数字控制机床——简称数控机床,在现场我看到数控机床制造出来的缩小版北京鸟巢,我用手机拍照下来。

走出机床馆后,向右走就来到了——铸造馆。这个展厅是原来沈阳铸造厂的大型生产车间,始建于193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高年产量达到了38500吨,生产铸件上万种,是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面有10个砂池、碎砂机、混砂机等。

走出铸造馆,向左走是通史馆。脚下有“走向工业化”五个字,概括了通史馆的特点。第一单元百年徘徊,赫赫有名的汉阳造步枪和马牌水泥引人注目。汉阳造步枪是中国海洋集团,仿照德国的造步枪制造的。北京市图书馆等当时知名建筑都是使用马牌水泥建造。第二单元——励志前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金属国徽复印件。它由十八罗汉之首——沈阳第一机床厂制造,于1951年5月1日将原件挂在天安门上。

第三单元——科学探索,让我明白了1986年3月是中国的“863”计划,此计划中含有七个计划——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能源、新材料和自动化。更让我知道在以前自行车比现在的宝马值钱,中国曾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第四单元——崛起东方,中国工业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金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有未来小镇设计图,图中提现出自然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走出通史馆,左边是铁西馆。“铁西百年记忆”六个大字最吸引你的眼球,里面展示百年来铁西的工业发展史。铁西馆内展示有车床、磨床、冲床、钻床等。在铁西馆对面是——汽车馆,介绍了世界汽车发展史,德国的卡尔·本茨在1885年发明了奔驰一号汽车,是奔驰汽车创始人,人称汽车之父。我国的1958-1960年是大跃进时期,在这期间1958年,我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诞生。

通过本次参观,让我看到中国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工业。中国的工业进步一直在路上,未来的中国工业化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它在为我们创造幸福的生活!

热门推荐
1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2感谢您的恩赐
3跨过时光的传承
4我本来可以放弃
5五水共治活动
6妈妈是爱我的
7谈高考
8我的玩具伙伴——蛙蛙跳
9我最喜欢的动物
10暑假经历作文
11摩尔庄园
12母亲
13幸福在手心里
14我的拿手好戏
15美味的家常小炒
16新学期给老师的一封信
17那一个秋天
18关于读书的作文
19不要玩手机了
20留在心中的精彩
21妈妈,我爱你
22微笑的魅力
23共享
24年味
25八年级幸福作文
26喜欢的动物作文
27古灵精怪的弟弟
28我的植物朋友——月季花
29花墙
30感恩的心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