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奶奶的味道】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姹紫嫣红独守一色,风尘百味只爱此一物。
一一题记
饭香
厨房里,火光四射,一阵噼里啪啦声抑扬顿挫,年逾花甲的奶奶,已是两鬓斑白,手臂上带着一双花色的袖套。
一手扶锅柄,一手掌勺。时不时地翻炒两下,加调料,将锅盖盖上。一系列动作做地行云流水,这就是大厨的技术!
一盘盘诱人的菜肴陆续出现在桌面上,小院里顿时洋溢着五味杂交的饭香、菜香。饭香味染上了我们的衣服,更是让奶奶的袖套充满了饭菜香味,这是奶奶的辛劳与爱的熏陶。
桂香
又是一年金秋,丹桂飘香的时节。一个背部微弯的身影赫然立在桂花树下,手上的一个竹篮子套在了?套上。
一只皮肤黝黑,满是条纹的手不停地在桂树上穿梭。等差不多釆集了一篮后,放下篮子。然后,双手抱住树干,猛烈地摇晃起来。
一时间,满树的桂花翩然落下。奶奶的发间,衣服,袖套上都落上了桂花。院子里充斥着满满的桂花香味。
奶奶将桂花整理好,做出了香喷喷的桂花糕。桂花糕是我们一家人都爱吃的点心。奶奶的袖套上充满了浓郁的丹桂香,一如奶奶对我们的爱,是那般浓。
皂香
“刷一一刷一一”刷子与衣服的摩擦声,在院落里回荡。冰冷的水已将奶奶的手冻得通红,冰水穿过奶奶的手将一件件衣服,袖套洗干净。
奶奶将一件件衣服,一对对袖套晾晒在院内,空气内充满了皂香味。看着一件件干净的衣物,一抹笑容在奶奶的脸上呈现。
奶奶的袖套飘着皂香,是她的辛苦结晶。
阳光穿过桂花的树叶,洒下了斑驳的光斑。微风轻拂,袖套在风中舒展开来,一如奶奶的温柔……
袖套的味道充斥着我的鼻息间,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篇二:十月西湖】
不知如何落笔才好。时隔两日,那一阵阵丹桂香,仍不顾两百多公里的路途,义无反顾地萦绕在心际。
真是甜而不腻的美啊。
初见西湖,微有失落,堤岸不远处就是宽阔的马路,泾渭分明地把现实与我脑海中那个千年的西湖硬硬分开,没有轻柔和缓的过渡承载泛溢的诗情。
乘一艘画舫,飘过水面。下午两点的阳光飞舞着,带着一丝丝燥热。远山远水,和着远去的心情,吟一首苏轼的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瀛洲上,三潭印月倒不是游览我的重点,只觉得那开阔的水面上浮着的波光,与远处山峦柔和的曲线,渐渐与心中那个影子,重重叠叠地交错起来。
离开小瀛洲,又乘船向中山公园去。下了船,沿着白堤慢慢地走。游人如织,但自认为有了游人,才是美的。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搭在垂柳的肩头,漫然地,自在地笑着说着,间或有不少人买了吹泡泡的,一个个泡泡飞起,不拘于水与岸的阻隔,闪烁在温存的阳光下,飞扬,飞扬,越过一片荷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第二天,从清波门沿着小径走。路旁满是高大的林木,飘舞的柳枝,还有满树满树金黄和嫩橙的桂花,甜得溢满了整个湖岸,让人分不清这是绿的春还是金的秋。柳岸闻莺,花港观鱼,苏堤春晓,曲院风荷。苏堤和白堤又是不同的,白堤是断桥上的残雪,而苏堤却是平湖上的秋月,是夕阳下的柳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最后一站,曲院旁,花已谢,叶微黄,衬着东方快要升起的皓月,一派晓风残月之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啊。
长长的苏堤,我们并未走完,还留下一座桥。真的希望下次再回时,能饮一杯竹叶酒,一醉芙蓉矣!
【篇三:寒梅】
寒梅点缀琼枝腻。
雪已住,风渐息,圆月东升,皎皎清辉中,那株腊梅醉卧于和风。那风,是那般细,那般柔,少了几分平日里的骄蛮纵横。风轻梳腊梅周身的花瓣,抚落停浮的积雪,梅随之摇摆,释放着沉浮已久的清香。没有群花相伴,无须蜂蝶叨扰。和风对月,幽芳付雪,素心自知。
月渐渐升高,风渐渐悠长,宛若笛声,飘渺,如吟,如诉。
风悄悄然地绕于那株梅,拂拭花枝上的冰凌,岂知,这青涩中带着丝丝妩媚的梅树,那花,是素雅,淡然的,冰是她的风骨,寒是她的魂魄,别具神韵,清逸幽雅。
寒风又起,浮雪簌簌落下,清香悠悠荡开。风中笛吟,雪里香飘。梅花的香气不及秋日里的丹桂香,那么浓烈,香气扑鼻,梅香是清淡的,可就是这样的香气,才令人在寒冬腊月里心旷神怡。只能说,何处飘来一缕香,没有桂花的浓,没有茉莉的甜,和荷花一样的清,和兰草一样的幽,清新雅淡,绵长悠久,沁人心脾。
循香而来,那株梅独自怒放。月色中,她褐色的虬枝兀立,覆盖着一层夹杂浮雪的冰凌。黄色的花瓣片片绽开。清辉中,居然射出清冷的光。信手拂拭,花瓣竞与冰凌凝结。“你冷吗”那朵朵梅花却如笑脸俏立。
再次凝望你,你的黄,那是怎样的黄——如冰雕,晶莹;如蜡染,绵醇。比做夕阳?太重;比作金沙?太俗。你黄的纯正素雅,却不染一丝尘色。
月上中天,寒气袭人,风又一次轻抚梅的花瓣,却没有撷取任何一朵。或许,是被她的清香所迷,或许,是被她的姿态所惑,更或许,是为她的气质所折服。
红日东升,艳阳天。远处,车马络绎,行人如织。那株梅仍在那儿,在寒风中傲放。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