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节的作文】
古人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诗人这首诗时就让人不禁的想到清明的场景。是呀!清明节到了。
清明节是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的.节日。当他们入土为安是一辈子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我们这些后人对他们的缅怀而。就是这个节日给我们缅怀的机会。4月5日是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清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万物复苏气温身高正是春耕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早上要起个大早给先人上坟,扫墓。然后吃个鸡蛋,有的地方有吃煎饼的习俗。这个节日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忘记祖宗要发扬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上坟时抬头偶望,千碑林立这就是彰显我们不忘祖先的标杆。在这时候也不免勾起心中的些许愁绪,不免的感叹生死。
姥姥说清明情,年头就好。而今年的清明就不怎么清。这和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不会违背自然规律他终会跟随春来到人间。
看!带有些许露珠的柳树枝,出现了微微的绿意,嫩柳枝折断后有奇异的芬芳。这,就是春的味道吧!小草也从泥土中钻了出来,换了身新衣裳。这就是春的容貌吧!气温回升了,不用在穿厚厚的棉衣,不会因寒冷而感冒,这就是春的性格吧。
清明节到了,春就不远了。生机盎然,绿色动力。
【篇二:乡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当我们读起这首诗时就会想起乡下的山,乡下的水,乡下的人家。
我的家乡是二都村,村头有一棵银杏树,它在这里已经有四十多年啦,就像是这里的士兵,默默地守卫着这个村庄。春天时,它翠色欲流,小昆虫们就在它的叶子下玩耍,为这一处风景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在一条小路旁,有一片竹林,它们又高又壮,绿得特别,在竹林下方,小竹笋们也迫不及待地探出了头,张望着这个世界。
夏天,天气炎热,我们村中间的小溪就很受大家的欢迎了。人们会戴着一个草帽,在河边钓鱼。河里,小朋友们与鱼,鸭子嬉戏打闹,虽然免不了会呛一口水,但是还是很开心。夏天虽然那么热,可是乡下人都会上山采茶,而我们这些小朋友呢,就出去采萢,捉虫子。
秋天,村头的银杏树披上了黄金甲,金色的树叶落了下来,成一条金色的毯子。田间,麦子成熟了,一片金黄,乍一看,农民伯伯在收麦子呢。
冬天,下雪时,村头的银杏树换上了雪白的棉袄,小溪结上了一层薄薄的冰。路边,小雪人微笑着,到处都是一片雪白。
我忘不了乡下的山,忘不了乡下的水,也忘不了乡下的人家。
【篇三:独恋书香】
我喜欢读书,喜欢极了。
午后,捧一杯清茗,静坐在阳光下,缕缕茶香之中,读上那么一两本古诗集,品味中国古文字字珠玑的美。雨落,倚窗而立,书页在指间翻动,文字在眼前流淌,而耳边雨声若私语若喧哗,或轻轻的落或重重地砸。此境之中,便自能领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愁苦,那诗人融入巴山绵绵密密无尽头的秋雨中的羁旅之愁与思归之苦。
合上诗卷,闭上眼睛,诗中一幕幕的情景渐渐浮现,我仿佛看见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慨。仿佛看见李清照抚着菊花,把酒叹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仿佛看见刘禹锡与友相遇,把酒对诗时“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豁达。唯诗,能使人有如此感受。
小时候,读不懂《红楼梦》中的悲欢离合,读不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坚强,读不懂《狂人日记》中的孤独悲愤。读多了,便渐渐懂了那淡淡的忧伤,懂了那斗争中的勇气,懂了那旧社会的腐朽。读书使人成长,书,乃师也。
面对生活中种种烦恼时,可以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选择而不知如何取舍时,可以读读《未选择的路》,为理想奋斗而遭遇挫折时,可以读读《在山的那边》。不论有怎样复杂的心境,读读书,自然豁然开朗。书,乃友也。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风景甚美;每首诗都是一幅画卷,色彩纷呈。留不住天边那一抹如血残阳,自可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领会。留不住缤纷四季,可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体会园中盎然春色;可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欣赏夏日荷塘里亭亭玉立的荷花的美;可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叹息秋日枝头那一片嫣红;可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品味冬日晶莹无瑕的白与傲然伫立的红各自的美。世间处处有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书中处处有美,只是缺少能够领悟美的心灵。
白驹过隙,那些可以肆意挥霍的时光已经不复存在。每周仅有的半天,不忍心用去上网、逛街,只愿手执一卷书,捧一杯清茗,在袅袅茶香之中品味书中精魂。
我喜欢读书,喜欢极了。
【篇四:诗中的“冬”】
冬季,本是一年中最萧条的季节——漫天大雪,没有一点生机。它不像春天朝气蓬勃;也不像夏天绿树成荫,更看不到农民伯伯在秋天的灿烂笑靥。可我对冬天却是情有独钟,季节不分贵贱,更何况冬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60首》,其中,一首《江雪》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到这首诗时正是寒风呼啸的冬季,即使坐在教室里也依旧会感到有一阵阵寒风往衣服里钻。但诗人柳宗元却不讨厌冬天的寒冷,我从《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能看出。儿时的我读诗都用毫无依据的推断力解决,幼稚的以为柳宗元下雪天去钓鱼,还是独自一人,没有丝毫美感,直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为了抒发自己遭遇迫害后心中凄凉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诗也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白朴的诗《天净沙·冬》中“一声画角憔门,门庭新月黄昏”,初读我不了解诗意,便拿之前学过的一首《天净沙·秋》做对比,《秋》中有这样的诗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既然如此,我揣摩片刻之后,便觉得应该是作者在冬季时看到了月亮挂在半空,至于谯门,应该是些古代时的城门吧!白朴的诗很有画面感,意境优美,一字一句都写得恰到好处,每句结尾都有精彩的押韵,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每次读他的作品,就像书中开出了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儿,争奇斗艳,真可谓妙笔生花呀!
冬天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被描绘画得如此美丽,我们这些读诗之人自然也要好好品味,如同品茶一般,不求速度,只求心有所获。诗,就像一座屹立在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我尽情徜徉在海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篇五:观百家讲坛有感】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篇六:面对母爱我流泪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吟诵起这首诗时就想起那爱我的妈妈。妈妈也是世界“慈母收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上最疼爱我的人,妈妈爱我的事有很多,它们就像小船一样在我的脑海中呀漂。
妈妈爱我的事多得数不过来。以前我打雷时,我一听雷声我就害怕,妈妈就会抱着我,直到我睡着。如果我生病了,妈妈就会担心我病加重。上次妈妈说我表现的很好,可以满足我一个小小的心愿,我没说妈妈就给我做了好吃的。
但是最让我感动的事,当然就数那件事了。我清清楚楚的记着那是在去年冬天晚上,大家都睡觉了,窗外下着大雨,风瑟瑟的吹着,我从梦中慢慢醒来,感到十分口渴,我摸了摸脑袋。就觉得像在夏天抓鱼一样热。后来我越来越热,越来越渴,又想起妈妈说的话,我是不是发烧了?我很想跑到妈妈的房间。可是我又想妈妈要带弟弟,睡不好觉,我就没去打扰妈妈了,我就想去喝水了。当我走出房门时,细心的妈妈听见了声音,走出了房门问我:“你怎么了?”我说:“我有点热,又有点渴。”妈妈又摸了摸我的额头,急切的说:“你发烧了,我去把药拿来再把水给你倒上。”说完妈妈走出了房间把水倒好又去箱子里找退烧药。妈妈又把药和水一口一口的喂我。我一想到妈妈可以不睡觉一口一口的喂我药,母爱是多么伟大呀!接着妈妈又说:“今天我们一起睡好不好?”妈妈温柔的问我,我说:“好呀。”接着妈妈把东西抱到了她床上,妈妈又摸了摸我的额头说:“我们明天去看病好吗?”我一觉醒来,看着妈妈红红的眼睛,就知道她没睡。我的烧己退,但妈妈还是坚持带我看病。
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有一次妈妈做饭手给弄伤了,我自告奋勇来接着做饭,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独立完成了炒土豆丝。有一次,妈妈一晚上都没睡好,于是我就帮妈妈带了一中午的弟弟。
想完这些事,我才知道妈妈有多爱我。我也很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