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乡与情】
明天,便是启程的日子了。
哦,故乡,可曾是你站在山头,大声呼唤着我的名字?
检查行李,零嘴,毛巾,衣服,都在,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空的不是行李,而是心!
忘不了啊,清晨第一声嘹亮的鸡鸣;忘不了啊,早餐点的缕缕炊烟;忘不了啊,伙伴们踢足球的童真欢笑;忘不了啊,爷爷佝偻着身子插秧的样子;忘不了啊,晚餐时的一桌子亲人、一桌子的欢声笑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着空中一轮明月,那广寒宫上,不是嫦娥,而是一个老人在给小孙子讲故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对家乡变幻的无限遐想,却如天上星辰,举手可触,但总在指尖流走。“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盏昏黄的油灯,一片寂静的夜,一个无依无靠如柳如絮的远行人,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哦,故乡,那一块块熟悉的景色,如同一片玻璃,打碎了,欲拼回,空留满手的鲜血。这一次抚摸,这一次看到的景象,没准,是今生最后一次了……
但是,故乡,容你拥抱我最后一次,尽管有所怀念,但我必须离开这温馨而破旧的小窝了。
春秋时期陶朱公范大夫,但他走进越王勾践麾下前,何曾没想过多看一眼故乡,何曾没有拥抱大地,何曾没与这片土地结下不离不弃的誓言:再次相聚,我们都好好的。
数十年后,他怀抱美人西施,身负万贯家财,高唱“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回到家乡,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并用家财馈报故里,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
诗仙李白,年少轻狂,离开家乡,云游四方。杜甫曾称其为“游子久不归”。但是,李白有过后悔吗?李白一生,只能以“侠”形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一斗酒,一斤肉,一枝七寸狼毫以及一腔洒脱的才情、真情,写出无数名篇,为自己在诗歌史上铸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反观近代,朱德、陈毅、方志敏、彭德怀、毛岸英……一个又一个革命家离开家乡,抛头颅,洒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骨”,无论他们生与死,都是家乡骄傲。
哦,故乡,莫念我,且待我带一个焕然一新的游子回来!
【篇二:清明节的优秀作文】
现在是三月,柳絮飞舞,小雨淅淅沥沥,清明将至。想起雨中的草莓,想起屋内的黑瓦、白烟、绿云;在深山里,我想起了被茂密的草叶覆盖的大坟和跳跃的火堆;想想稻草下的棉花蔬菜。绿色清澈的结太多,所有的回忆都挤在网里。
清明节那天,我一大早就起床,赶往老家的大堂。大堂的酒席由爷爷奶奶和哥哥们依次安排。老人通过日历数着日期,提前买了肉和海鲜,从后院的田野里收集菜肴。一个100人的大家庭聚集在大厅里,非常热闹。我们几个孩子站在大厅里,怯生生地喊着看起来不熟的叔叔阿姨,就等着上山赶紧扫墓。
除了安排宴席的亲戚,其他人都拿着镰刀和斧头上山了。因为是在农村,每座坟几乎占据了半座山,而且是淡绿色。但那时候的我是天堂,腋下夹着一根树枝,跳起来砸向坟墓,假装遇到敌人,最后站在坟墓上,自觉有侠义风范。坟底下有的大人忙着叠纸钱,有的忙着点蜡烛上的贡品。当他们烧纸钱的时候,贡品会马上拿下来让大家分享。此时的我,根本顾不上侠客的崇高理想。我丢了树枝,下到坟墓里去抢吃的。经常一颗花生糖嚼在嘴里,桂圆已经很快剥下来了。吃完饭要放鞭炮才能被大人领下山。口袋里有十几块钱的零花钱,他们一个个放鞭炮,让孩子收“赏钱”。
但我的兴趣不在于吃贡品、爬坟或分享金钱。最好还是回大堂,用篮子挑小胡子。蛇足石杉在家乡被称为“棉花菜”。它很小,摸起来毛茸茸的。棉菜可以用来做绿球。我们总是很乐意摘棉花蔬菜。大堂院子里的二爷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篮子,让我们去他的草莓地里摘棉花蔬菜。"雨后,棉菜长势很好!"二爷笑着邀请我们去地里尝尝新草莓。我们冲出房门,跑进草莓地里,手忙脚乱地捡棉花青菜。最好的棉花蔬菜一定是那些稻草下面的。稻草下面,土壤湿润,温度刚刚好。一打开,几十个水汪汪的棉花菜就竖了起来。我赶紧把草茎剪掉捡起来,怕有人抢这种可爱的棉花菜。我们不怎么说话。我们在草莓叶子中挑选。累了就摘个草莓吃,但不敢贪。如果让大人知道,会被骂。吃饭时,你可以经常拿起一个小篮子。像交税一样,我们把棉菜交给二爷,让他给我们做个绿团。这样的绿团令人耳目一新,似乎整个春天都融化了。
清明节过后,父母再次离开家乡,投身于自己的生活。小时候不理解离开家乡的悲伤,只觉得清明节和过年一般有意思。直到离开家乡,我才发现,坐在石阶旁数棉花菜,是多么奢侈。田野荒芜,人也荒芜,剩下的只有让我回味的细雨。那份悲伤就是回忆和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