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底色】
《爱莲说》中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坚持底色,在淤泥中仍保持高洁。寒冬腊月,大雪压满枝头,然而青松却屹立不倒。历来为人们赞颂的两类植物坚持底色的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
底色是什么呢?在人身上,体现为人的本色,品质。在植物身上,则就是他们的本性。莲的本性是高洁,松的本性是挺拔。司马迁的本色是坚持完成《史记》,屈原的本色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底色是一件在你内心中扎了根,不能被轻易改变的事,他影响着人们行事的方向。
有些人一辈子奉行自己正确而又高尚的底色,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明代大臣于谦终身奉行“清白”二字,官场沉浮数年,仍留下两袖清风的典故,写下了《石灰吟》以彰其志。陶行知做教师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也历来为后世师长尊为一生的格言。谭嗣同坚持变法,放弃逃生的机会,只为心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有岳飞,文天祥忠于初心,忠于母国,成为万世典范。
当然,有的人被外界的浮华迷住了双眼,于是违背了自己的底色。比如某些官场中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都知道作为政府,底色应该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可渐渐的发现其中有利可图后,竟挖空了心思想要从人民手上捞到好处,他们一开始所奉行的底色,只成为了他们捞好处的幌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和社会的谴责,他们的底色被环境影响而改变,最终没有坚持到底,为世人所厌恶。
作为中学生,首先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底色,然后去身体力行的奉行自己的底色,将来走上社会,做事业不能违背当初的底色。我们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阐述,我们中国的发展道路何尝不是一直坚持底色,并且贯彻始终的吗?这么多年我国的强势发展证明了当初坚持底色的正确性和影响。从国家到社会到公民本身,坚持底色的效用绝对不止我们能想到的那么多。
坚持底色,绽放自己的价值。
【篇二: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
若用抓过泥土的手捧一掬水,你看谁,它总是浑浊的;若用呵着雾气的镜子照应面孔,你看面孔,它总是模糊的;若从痕迹斑斑的窗户看晾晒的衣服,你看衣服,它总是脏的。
到底,是水滴浑浊,面容模糊,衣服不洁?还是手脏,镜脏,窗脏呢?
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窗擦净了,窗外的衣服看着也就净了。古往今来,几朝歌舞,几番风雨,名留青史的又有几人?我想,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德行。孔老夫子一生奉行“万事求诸己”的理念,他弟子三千唯有七十二人名留青史,只是因为这七十二人时刻谨记着老师一生所奉行的“万事求诸己”的理念罢了,而且他们不断从自身寻找原因,不断完善自己,于是逐渐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而孔老夫子本人也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并完善自身的不足,我想这也是他会被后人们铭记于心,久久不忘的原因了。
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窗擦净了,眼也就明了。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照得失。”唐太宗并不像多数皇帝整日埋怨手下无一心腹,文臣武将无一是处,反而是善于纳谏,自省其身,以贤者思齐焉。虽说他后来逐步走了下坡路,不过好在他能在晚年静心反省自己那些荒靡无度的日子里所犯下的错,而并非埋怨身边之人。无论后事如何,自省也是种成功不是吗?
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窗擦净了,心也就亮了。反观当今社会,人们信奉的不再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是乐忠于“关我何事”。非但没有做到“万事求诸己”,反倒一味推卸责任,埋怨他人。仔细想想,有时你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时候别人也不一定便是错的,而你自己所谓的正确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于是,仅剩的相对的正误也化为乌有了。人与人之间,也由于这种“万事求于他人”的观念而变得愈发陌生了。
这世界那么大,我们又能顾及多少呢。我们能做的便是自省其身。作为一名中学生,出于这个叛逆的季节,着实令人有些尴尬。不懂宽容,不懂自省,失去了太多,却又埋怨无人陪伴太孤独;不懂投入,不懂刻苦,一事无成后,有埋怨身边无良师亦无益友;不懂珍惜,不懂争取,一无所获后,反而埋怨上天不公,人生如梦……我们到底是太高估自己了还是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呢?是觉得自己太过完美无暇挑剔还是觉得自己太过渺小不值一提?为什么不正眼看看自己找找自身的问题呢?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于人”。有时候,脏的也许并非他人的“衣”,可能是自己看到衣服的“窗”。古人们都能做到“万事求诸己”,为什么延续了千百年之后,我们就做不到了呢?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传统是需要一代一代人去继承去发扬的。
所以,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请你们时刻谨记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的道理。我相信,你一定会看到另一片更别致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