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奉行的作文

【篇一:底色】

《爱莲说》中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坚持底色,在淤泥中仍保持高洁。寒冬腊月,大雪压满枝头,然而青松却屹立不倒。历来为人们赞颂的两类植物坚持底色的精神是我们要学习的。

底色是什么呢?在人身上,体现为人的本色,品质。在植物身上,则就是他们的本性。莲的本性是高洁,松的本性是挺拔。司马迁的本色是坚持完成《史记》,屈原的本色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底色是一件在你内心中扎了根,不能被轻易改变的事,他影响着人们行事的方向。

有些人一辈子奉行自己正确而又高尚的底色,他们的事迹流传千古。明代大臣于谦终身奉行“清白”二字,官场沉浮数年,仍留下两袖清风的典故,写下了《石灰吟》以彰其志。陶行知做教师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也历来为后世师长尊为一生的格言。谭嗣同坚持变法,放弃逃生的机会,只为心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还有岳飞,文天祥忠于初心,忠于母国,成为万世典范。

当然,有的人被外界的浮华迷住了双眼,于是违背了自己的底色。比如某些官场中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都知道作为政府,底色应该就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可渐渐的发现其中有利可图后,竟挖空了心思想要从人民手上捞到好处,他们一开始所奉行的底色,只成为了他们捞好处的幌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和社会的谴责,他们的底色被环境影响而改变,最终没有坚持到底,为世人所厌恶。

作为中学生,首先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底色,然后去身体力行的奉行自己的底色,将来走上社会,做事业不能违背当初的底色。我们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阐述,我们中国的发展道路何尝不是一直坚持底色,并且贯彻始终的吗?这么多年我国的强势发展证明了当初坚持底色的正确性和影响。从国家到社会到公民本身,坚持底色的效用绝对不止我们能想到的那么多。

坚持底色,绽放自己的价值。

【篇二: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

若用抓过泥土的手捧一掬水,你看谁,它总是浑浊的;若用呵着雾气的镜子照应面孔,你看面孔,它总是模糊的;若从痕迹斑斑的窗户看晾晒的衣服,你看衣服,它总是脏的。

到底,是水滴浑浊,面容模糊,衣服不洁?还是手脏,镜脏,窗脏呢?

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窗擦净了,窗外的衣服看着也就净了。古往今来,几朝歌舞,几番风雨,名留青史的又有几人?我想,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德行。孔老夫子一生奉行“万事求诸己”的理念,他弟子三千唯有七十二人名留青史,只是因为这七十二人时刻谨记着老师一生所奉行的“万事求诸己”的理念罢了,而且他们不断从自身寻找原因,不断完善自己,于是逐渐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而孔老夫子本人也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并完善自身的不足,我想这也是他会被后人们铭记于心,久久不忘的原因了。

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窗擦净了,眼也就明了。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照得失。”唐太宗并不像多数皇帝整日埋怨手下无一心腹,文臣武将无一是处,反而是善于纳谏,自省其身,以贤者思齐焉。虽说他后来逐步走了下坡路,不过好在他能在晚年静心反省自己那些荒靡无度的日子里所犯下的错,而并非埋怨身边之人。无论后事如何,自省也是种成功不是吗?

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窗擦净了,心也就亮了。反观当今社会,人们信奉的不再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是乐忠于“关我何事”。非但没有做到“万事求诸己”,反倒一味推卸责任,埋怨他人。仔细想想,有时你认为自己一定是正确的时候别人也不一定便是错的,而你自己所谓的正确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于是,仅剩的相对的正误也化为乌有了。人与人之间,也由于这种“万事求于他人”的观念而变得愈发陌生了。

这世界那么大,我们又能顾及多少呢。我们能做的便是自省其身。作为一名中学生,出于这个叛逆的季节,着实令人有些尴尬。不懂宽容,不懂自省,失去了太多,却又埋怨无人陪伴太孤独;不懂投入,不懂刻苦,一事无成后,有埋怨身边无良师亦无益友;不懂珍惜,不懂争取,一无所获后,反而埋怨上天不公,人生如梦……我们到底是太高估自己了还是从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呢?是觉得自己太过完美无暇挑剔还是觉得自己太过渺小不值一提?为什么不正眼看看自己找找自身的问题呢?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于人”。有时候,脏的也许并非他人的“衣”,可能是自己看到衣服的“窗”。古人们都能做到“万事求诸己”,为什么延续了千百年之后,我们就做不到了呢?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传统是需要一代一代人去继承去发扬的。

所以,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请你们时刻谨记莫总怪“衣”脏,时洁吾之“窗”的道理。我相信,你一定会看到另一片更别致的风景。

【篇三:时代荣光】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都应感到荣幸。在尽情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还需为这个时代承担一份责任。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这个时代发展所必要的条件。一切的做法和行为都必须以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核心为出发点,才能做到不违背历史的潮流,才能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两个核心的事物必然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战争年代,硝烟与杀戮,扼杀了人性的光辉与真尚,阻止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几经沧桑,战后的复原经历几代人努力,直至今日,也尚未能完成。时至今日,战火仍在蔓延,这如同梦靥幽灵般的战争魔鬼可以说一刻也未曾消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印也战争、苏阿战争、拉美战争、美阿战争……我仿佛听见魔鬼狰狞的笑声,耻笑人类无休止的杀戮和无限的贪婪和欲望。人应知足,知足才常乐,知足则安宁,知足才和平。平静水波中泛起的一丝丝涟漪,足以让这个世界千疮百孔,让人们苦不堪言,中东的战火已让千万人陷于水火之中,面对家国的凋亡,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远离战火。这个世界,不是任凭一国之力就可以顺利地发展下去的。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充当世界的警察,然而想主宰世界,其结果得不偿失,这个世界,是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民共同去建设的,只有共筑和平与安宁,世界才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时代因此而璀璨生辉。

虽然如此,我们的世界仍是光明的。因极大多数人是奉行人道主义的,但并不代表军国主义,恐怖主义不存在。往往热爱和平的人占绝大部分。这部分人,都是时代的先驱,他们用和平,铸造了一个美好的地球村。他们勇于面对经济的全球化,把握机会,实现经济上的腾飞,他们创造了一个个国际性组织,讲求互利共赢,少了竞争对手,多了合作伙伴,他们正打造一个“桃花源”式的未来,我们为自己点赞。

担当时代的重任,继承先辈的荣光,我们义不容辞!

【篇四:苍山脚下的白族】

巍巍苍山,悠悠洱海孕育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白族。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个多彩的少数民族。我很幸运自己能成为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我在这个能歌善舞、与人和善、纯朴的民族中成长。

你要问我信什么,我信佛。佛教是我们的民族信仰,向来白族素有“佛庙国”的美称。从南诏王时期劝奉以后,佛教奉行,特别“滇佛”奉行。在我的家乡寺庙林立,可谓“四百八十寺”,如:大理寺、崇山寺、观音寺等。一年中最热闹的是庙会,许许多多的人们在寺庙里拜佛,祈求全家平安,身体健康等心中的愿望,因此佛教人民有了一颗菩萨一样的心肠,与人和善,宽容待人。所以白族是个团结和睦的民族。

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在白族充分得到了体现。白族人特别好客,无论你何时到白族人家,都会受到热情款待。首先你会喝到带有白族特色“三道茶”,算是为你接风洗尘吧!第一道名为“苦味茶”,第二道名为“甜味茶”,第三道名为“回味茶”,代表人生一苦三甜,苦尽甘来。我们生活在洱海之滨,洱海是我们的“母亲”,她养育了我们。所以我们白族的海鲜类比菜类丰富。接下来你就会尝到许多由海鲜做的饭菜,如:虾饼、炒海带、虾锅饭、虾条、麻辣鱼等。

“烟花三月到大理”,在春暖花开,雪山融化的时间到大理,正是白族旅游文化盛行的日子。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苍山脚下,他们带来了地方特产,有水果、药材,各种手工艺品。此时最受欢迎的数白族对歌比赛,你会听到用白族语言唱的民歌和看到许多白族“小金花”在跳舞。戏外还有许多活动,如“赛马、荡秋千、耍大绳、舞龙等。

俗话说:“一个民族特点大都会聚在工艺上”。银是白族最常见的一种工艺材料,它代表平安。有银镯、银耳环、银手链等,上面刻有金银花、兰花、十二生肖、佛、观音、苍山等,各式各样。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装,白族也不例外。白族帽代表“风花雪月”,上关风,下关月,苍山雪、大理月。因白族喜爱白色,所以服装大多以白色为主,又因白族喜爱喜气,所以服装中大多会添有红色。

白族是个文化悠久的民族,具有浓厚民族风俗和习惯。时间流逝,白族依然在巍峨矗立的三塔之旁,世代传承着,不断弘扬。

热门推荐
1《老人与海》读后感
2观察日记作文
3写蜜蜂的作文
4听雨
5未来的鞋子作文
6残荷
7《红岩》读后感
8走进秋天
9走过,才明白
10华山日出
11做包子
12这儿真美
13冲锋号观后感
14父亲撒下的光芒
15触动心灵的白兰
16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17可爱的黑妞
18坚持就是成功
19记忆中的味道
20看电影
21圣诞老人到我家
22致姐姐的一封信
23乡村生活
24圣洁的白玉掌
25未来杭州一日游
26让快乐伴我成长
27骑车的乐趣
28我家的小猫咪
29难忘的一节课
30有一种速度,叫高铁速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