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楼昨夜听风雨】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一种与繁杂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我内心深处那份纯真,被雨水洗过的净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晓宇的揉,小雨的多情小雨的脉脉绵绵。这种女生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心无杂念的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夜晚的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飘渺,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李清照。她的词与人一样,永远不给人惊心动魄,给人留下的是淡淡的景,淡淡的愁,像词中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焚烟,听不到燃烧般的噼啪声,但是却永远牵动你的心。喜欢听小雨声,我好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倚着窗儿,一夜听雨静无眠。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中雨的利索,爽快他是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动均匀细腻,连续不歇,如淙淙流水,如鸣佩环,又是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的从容不迫,它似乎看得见,也摸得着,它会让我想起王威,诉说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别样神话。喜欢听中雨,我似一个爽朗欢快的阳光少年,打开窗,听雨响得欢快。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是大雨的洒脱,放荡不羁,如山洪爆发,似瀑布直流而下,又若是大的激昂澎湃,毫不忌讳,这种声音使你置身于广阔天地,我仿佛看到李白他手持一把剑,任衣衫被树枝挂碎,任双脚被磨石磨的鲜血淋淋,他的诗分好似大雨声一样豪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冲击力。而李白的人也是大起大伏,生前已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轰轰烈烈。
在嘈杂的社会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有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雨。
【篇二:昨夜雨微凉】
清晨,一丝凉意拂过我的全身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打开窗,窗沿上尚未干的雨水一滴一滴打在窗架上;朦胧的记忆一点点涌出——昨夜的雨,凉意心头难下。
不知夜里何时,窗外下起了雨,淅淅沥沥。雨越下越大,一丝丝凉意透过窗轻抚着熟睡的我。夜里本就清冷,再加上夜雨的阵阵凉意竟将我从睡梦中拽了出来。坐在床上,轻轻揉了揉眼睛正欲到头又睡,忽然听见窗外“滴答滴答”的清脆雨声,顿时睡意全无。掀开被子,坐在飘窗上向窗外望去。眼前这座阴雨的小城,万籁俱静,只听得见细雨打在窗棂上的滴答声;街头灯光零落,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借着人行道两旁的路灯以及各色霓虹灯绚丽的微光,我勉强可以看见窗外的雨——如细丝一般,稀稀疏疏,在漆黑的夜里斜织着。透着各种色彩交织的光,这雨丝仿佛也有了淡淡的色彩。我将头微微探出窗外,深吸一口气仔细品味,空气中是淡淡的青草味和桂花香,沁人心脾。按捺不住心中喜悦,将手伸出窗外。雨丝轻轻地滑过我的手掌,一股似山间清泉的清凉一瞬间渗透全身,直奔我心头;此景难却,借着浓浓的兴致与美景,我捧起毕淑敏的旅游散文品读起来。伴着窗外稠密的雨声,神思畅游在字里行间。难以入睡。
清晨醒来,昨夜的“雨疏风骤”早已散去。但这世间处处是她来过的痕迹——未干的柏油路,绿叶上的晶莹水珠,清新的空气……这一切都是她来过的证明。夜雨就是如此,总是在早晨醒来才发现,她曾来过。不惊一人,不带走一物。总是于无声时滋润世间万物。颇有李太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味道。不过又不同——前者有意避去了世间的尘埃,更自然,更柔和。有雨中隐士之意。
四时之雨,各有千秋。而我的最爱,莫过于这楚天清秋的夜雨。她总是于无声时洗涤世间万物,褪去一切尘埃,为人们带来一个清明秀丽的世界。无论是谁,都会陶醉在这雨后的世界。忘记平日里的琐事与不堪,静静地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这尘世里片刻的宁静。
此时,正写着,窗外的雨声渐欲入耳。泡一壶清茶,立于窗前。深吸一口气,一股熟悉的凉意又上心头。
【篇三:昨夜星辰】
傍晚,众星拱月,满天的繁星眨眨眼望着卑微的人们。
老师组织过一次小组活动,人并不像满天繁星那么多,各个小组的组员们已经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想展现自己了。
这一次老师让大家先画故宫游览图,还要生动形象,我是我们小组的负责人。首先,把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划分好后,巧妙的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大家都没有闲着,我负责画故宫的大致样貌,有人专门负责在课文中找有关的资料,还有人专门负责写字。在这次活动中,组员们仿佛就是星星闪烁着自己耀眼的光芒,虽然他们没有做组长来负责这次活动,不过有时他们做的比组长还要棒。组员的心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见,大声讨论着该如何画,讨论完后,便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故宫的结构图。
光有结构怎么行啊,还想要生动形象,图的色彩是必不可少的。
有美术功底的人都知道,大部分画是不能不用墨线勾勒的,所以涂色前还得勾线。大家合力又三下五除二的完成了勾线任务。接下来就应该上色,可能是审美观不同的原因,大家又激烈的讨论着,哪个地方该涂什么颜色,为什么这样涂,恨不得自己能一口气说完全部观点。最终大家争的面红耳赤,统一了该如何涂色,在激动的心情下总算完成了故宫游览图。
完成后稍做了一些小的修改,才发现,嘿!效果真不错!
或许人人都是夜空中平凡而不起眼的星星,就像昨夜的星辰一样,不过他也能绽放自己的光芒。
【篇四:昨夜小楼竟春风】
时代的微风愈来愈暖了。
暑期去拜访祖母时,我惊讶于她含笑的唇畔游来的数字片句:“我们家与隔壁林叔叔家共享菜圃了。”奶奶家的后园曾是一块不大不小、荒废着的泥土地,后来奶奶将其细致整饬了一番,竟成了一片像模像样的菜圃了。只是我眼中林氏夫妇本都是不苟言笑的人,于我也陌生冰冷,于是便有担心如穿了针的线在心中缝织起来。
在这种“快餐”时代,又能指望谁与你相携相助呢?
后来是某日清晨,见天边浮光折影、晨曦浮动,不由得间推开了屋子的后门想去赏赏晨光,“吱呀”一声,拥了满怀的温暖日光,同样将眼中的一切尽收心底——那是林婶婶,将黑色长裤的末端卷至双膝处,右手间握了一把旧色的浇水壶,左脚旁立了一个已然生了潮斑的木桶,正躬身弯腰,为奶奶的菜圃洒着水。
奶奶曾在我面前多次提及她长年不愈的腰病。
这么多年来,我自认生长在繁华中心,自认对人情的认识是晶莹透彻、一针见血的。然长年累月污浞蔽眼,不觉间已经太过自私。
好像永远只记得“我”自己,而淡忘了“我们”。
只这方小小的“共享菜圃”,将二十一世纪来逐渐冷漠生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又一次扬起针线,将它们缝密了。
走过繁荣的十字街头,四五辆明黄新漆的共享单车从眼前一逝而过,散落下车上人彼此喜悦爽朗的谈话与笑声,揉碎在初秋的风里也依然明媚动人。记得在《朗读者》一节目中,共享单车的创始人曾提及她的初衷来源于“单车情怀”。什么是“单车情怀”?在我的理解中,它属于母亲年纪尚幼的七十年代。大人们骑着单车上下班,迎着轻柔的晚风互相谈笑、述说着一天以来的趣事,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寻到家的方向。而不是坚硬独立的汽车,一扇车门隔了两个世界。
走进街角的共享书店,抽出一本《挪威的森林》,还能感觉到上一位读者抚摩好书时留下的指纹。
触摸淀红的共享篮球,在球场上肆意杀敌万千,依稀可浸润上一位持球者挥洒过的汗水与青春。
殊不知这已是太多太多无可复制的温情。
这便是“共享时代”的初衷吧。以平和连绵的温暖让本陌生的人与人之间有了生动的联系,重寻多少年前阒静沉淀着的温情与共存。
又一阵秋风袭来,却似春风暖人心头。
【篇五: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题记
卧倒在春天的萋萋芳草里,斜阳午后,孩子们的风筝在天空上盘旋,蓝天白云,微风羽。少女独捧《诗经》,温情浪漫像一块口里的奶糖悄然融化,奶香四溢,香甜独入心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到此首,思绪不禁飘到千年以前,衣袂飘飘的男女,情至深处,寐寐思服。那个年代的爱情,摒去财富和势力,单纯得令人诧异。追求爱情的人,勇敢智慧。“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郡子好逑……”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便清爽……”既是水做的骨肉,温润敏感,最是一颗女儿心。唐诗宋词,字字珠矶,文人骚客的智慧显映在千百年间已泛黄的书页中,激起心中千层涟漪。诗歌最爱李商隐,爱他的百转千回,爱他的浪漫多情,爱他的温雅如玉。他写下的诗,都是一段故事,传说中追求幸福的青鸟,是他的坐骑。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凉风习习的夜晚,喧嚣的酒席,远处时而传来悠然的琴声,诗人的心绪繁杂。刹那间,一个女儿突入视线。面若桃花,唇红齿白,柳叶眉下,眼睛像黑夜里的星星,尤是嫣然一笑,打他心弦,惹他心动。杯盏间,美酒下肚,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席间那匆匆的相识,再到相知,他与她,牵手走过一段浪漫的岁月,天空不知是否下起花瓣雨,心中已过桃花风。佳人有意,才子多情,一对璧人,惹天妒嫉。没有如约誓言,相伴终生,白头偕老。虽然短暂,但是足够。他与她的爱情,不够美满幸福,但够感人肺腑。
多年后,诗人忆起,心中百感交集,唯作诗一首,抚慰心灵。这是李义山的另一首传世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义山啊义山,你让我怎么说你?好一个“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万丈情思,独消瘦了自己。孤舟听雨,心系故园。伊人已逝,空添两三行清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