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野炊乐】
“明天……带……去……吧!”正在写作业的我依稀听到门外传来爸爸妈妈的声音,好像是在讨论着什么。我放下手中的笔,轻轻的走到门前,把耳朵凑在门上,这次听清楚了,原来他们在说明天带我去野炊,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快速地跑回书桌前,“唰唰”地奋笔疾书,因为我在出去玩之前还要先把作业写完呢!
第二天一早,爸爸妈妈果然带我去河边野炊。我一下车就被迷住了,因为那里太美了,四周绿树环绕,莺歌燕舞,微风习习,百花争艳,一派“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春日美景!
在我东奔西跑地捉蝴蝶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开始“工作”了:爸爸把烧烤架支起来,往里面放了几块炭,然后把燃料淋在了炭块上,然后开始生火。等火打起来后又往里面加炭,直到适合烧烤才停下。与此同时,妈妈在两棵大树之间绑上了吊床,随后开始摆放地毯、凳子,又去帮爸爸把调料、菜品放好。当我成功捉住几只蝴蝶时,爸爸妈妈已经烤好了土豆片,正在烤鸡翅。我把蝴蝶放进瓶子里,洗干净手后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味道焦焦的、香香的,让人一吃就欲罢不能,我连吃了两串才好不容易停下来。这时妈妈向我示意了一下,我秒懂,拿了一串举着让正在烧烤的爸爸吃,爸爸笑着把这串土豆片吃了。
爸爸妈妈吃完土豆,鸡翅也好了,于是我不顾妈妈的劝阻,抓起一个鸡翅就往嘴里塞,把嘴烫的生疼也不在乎,只有一个字——吃!爸爸哭笑不得地对我说:“凉一凉再吃,又没人和你抢。傻姑娘!”我只是冲着爸爸嘿嘿一笑,根本顾不上回答。
随后爸爸妈妈陆陆续续地把其他好吃的烤好端了过来:喷香的羊肉串、口感饱满的香菇、滑嫩的金针菇、外酥里嫩的鱼卷……我们开始大吃特吃,最后我们吃的肚子开始抗议才结束了这次让我印象深刻的野炊。
在回去的路上,我问爸爸:“什么时候我们再来野炊呀?”爸爸笑呵呵地说:“等下次放假我们再来好不好?”“耶!”我们一家说说笑笑,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篇二:闹元宵】
我的家乡是周村,那里所有的节日都显得格外热闹。其中元宵节的“化妆舞会”,那可是我的最爱。
在这一天,各个街道口和打谷场一大早就围满了人,老老少少水泄不通。在场子边缘有卖糖人、烧饼、烤地瓜等各类小吃,异常丰富。而人们却毫不在意,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远方,他们在等什么呢?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锣鼓,接着是第二、第三声——喜庆的螺号吹响啦!小孩子们急忙爬到大人背上,坐在肩头,大孩子与老人也都踮起了脚。哦,原来是“伴玩队”来啦!看!那迎面的两只队伍:手拿链条,两端各拴有一个大球,球是镂空的,里面装着火红的炭块,活像两只恶魔眼睛,接着有人大喊一声,一人从同伴的身上“掉”了下来,蹭了满身的土,可他也无所顾忌,还顺势翻滚了一圈,引得人们阵阵欢呼。此欢呼声未落,在人群中又掀起了阵阵欢呼的巨浪——重头戏来了。
舞龙队操控两条“巨龙”,表演“二龙戏珠”,紧随其后的是腰鼓队与秧歌队,他们相互碰撞身体,大幅度的扭动,逗得人们笑个不停,“哎呀真不小心”,一个人大概太投入,摔了个倒栽葱;锣鼓队后面是可爱的“大脸娃娃”,由妇女们扮成,她们引领着高难度的舞狮队;接着是旱船队,坐船的“白娘子”“小青”,骑“毛驴”的是“张果老”;高跷队有八仙和七仙女;还有后面的信子队……一个个精彩的表演将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信子队过后,这场“舞会”也临近尾声。是啊,表演总会结束,欢笑也终将停止,可元宵佳节带给我们的那份浓浓的乡情却总不能忘,且历久弥新。
【篇三:存折】
生活的味道,顾名思义,就是生活给人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生活的味道,应该也有酸、甜、苦、辣、咸吧?按照我的理解:酸,辛酸;甜,愉悦;苦,艰苦;辣,热辣;咸,辛咸。
当然,生活也应是有着充满人性的味道;家人给我们家的味道,同学朋友带领我们深尝友谊之味,就算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会。生活的味道是五彩缤纷的。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便是一道“糖醋鱼”。 入口先是的酸,含在嘴里,等到酸味慢慢散去,剩下的只是那股令人心醉的甜。酸中裹甜,甜里透酸。这道“糖醋鱼”,是我吃过的排骨中最好吃的一道。那是父亲第一次做菜,他应该是不会做饭的,我也从来没见过父亲下厨,但是因为母亲回到老家去照顾外婆的缘故,他不得不下厨给我和弟弟做饭吃。
父亲系了围裙,去冰箱里取出仅有的太阳鱼,准备做一道“糖醋鱼”。我当时还开了爸爸的玩笑:“爸你连磕鸡蛋都能把蛋敲到天花板上去,吃你做的饭我们真的不会拉肚子吗?”他讪讪地笑了:“没事没事,就当练练手了呗。”我知趣地溜出了厨房回到自己房间看书。其实我们家里除了妈妈,我们仨都不会做饭,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只能爸把厨房交给爸爸了。
一小时过去了,爸爸还没好;俩小时过去了,我实在等不及,便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看见一团黑黑的不知道是什么不明物体的东西被盛在盘子里。我惊恐的拍了拍爸爸的后背,问道:“二爸二爸(注:家里对爸爸的‘爱称’,意思是很“二”(中二)的爸爸)你做的这像炭块的是个啥东西?”爸爸尴尬地挠了挠头:“呃呃…这是糖醋鱼呢”。“啥?这是糖醋鱼?它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它…”“你可先别嘲笑我,它可是外焦里嫩着呢,不信你看…”说完爸爸便拿出了一根筷子,自信地戳了戳“炭块”,让他没想到的是,“炭块”居然断成了两半!“呃呃呃…这真的只是烤焦了…烤焦了而已;这还是能吃的……”“这真的能吃吗……我抛出了重点疑问。”“这真的能吃啊。”说罢,爸爸便尝了一口。后来,我们家传出了哀嚎。爸爸失败了,我为了安慰挫败感十足的爸爸,专门跑到楼下买了一条鱼给爸爸重新来做鱼。
再后来,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我不知道再多跑下楼几趟,爸爸终于成功了!他从厨房端出一道色味看起来都很棒的糖醋鱼,在烧糊了三条鱼之后。我和弟弟看见终于有条“正常的鱼”,感动地不约而同拿起筷子品尝,我夹了一小块,爸爸居然可以做出这么好吃的鱼!味道真的很棒,是那熟悉的味道,酸甜的味道在口中蔓延、渲染与爆炸;鱼肉外焦里嫩,虽然仍有些烧糊了,但已经比第一次的“炭块”好很多了。
我想,这便是生活的味道吧,暖暖的,甜甜的,这是爸爸给的味道啊,这才是生活的味道啊。而不是那些普普通通的食物所给的味道,不是一般的生活体味,是亲情的味道,也是我平时面对稍微有些冷漠的父亲,难以体会得到的亲切。 这,就是生活的味道啊!也是父亲的味道。为人儿女,我们何尝不是爸妈的心头肉,也许生活就是酸甜交加、温暖随行吧。
【篇四:烧烤】
这天,我放学后经过烧烤摊,一股烤肉的味道把我拉进了回忆,我好像回到了前几天烧烤的时候,那时,我们一个个高兴不已,尽管烈日炎炎,可我们依然兴致不减。
我们乘车来到了郊区,我们布丁班二组在一个坑里搭了烤架,我们组拿到了食材,又把炭拿了过来,我们挑了几块小点的炭块,先用浸了油的纸巾铺在下面,夹了好几块固体酒精,一下用火机点着了纸巾。紧接着,火把固体酒精点燃了,火更旺了,我们连忙把木炭加进去,有几块一下被火点着了。
我急忙把羊肉串、骨肉相连、奶馒头、土豆片……放到了烧烤架子上,不一会,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我认为不够尽兴,还推出了新款的烤苹果、烤蜜桃、烤薯片、烤饼干、烤棉花糖等新式烤串,真让人目瞪口呆。
我看了看四周,夕阳一片火红。每个人的脸被夕阳照的黄中泛红,青草仿佛都“变异”了,个头疯长,仔细一看,原来是前一株草的倒影映在了第二株草上。我的食欲在美景中更加爆发。
到了快吃晚饭的时间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乘车回家……
这时一位同学,在后面喊道:“夏可昊,快走啦!”把我从记忆中拉回来,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多举办几次。
【篇五:炒菜记】
“呀,呀!要糊了,要糊了!”一阵阵惨叫从厨房里传出来。
这是我在炒菜,说起来真惭愧。妈妈今天在家,我决定要孝敬孝敬她老人家,给她做顿饭吃,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啊!谁能想到炒个菜怎么如此的麻烦!
一开始我还是兴致勃勃的,洗菜、刷锅、倒油……忙的不亦乐乎,可是渐渐的,我的心情慢慢的沉重起来。
我要做的菜是西红柿炒鸡蛋,食材要取新鲜的。我跑到叔叔的大棚里摘了个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到奶奶家去拿了几个鸡蛋,又在菜园里拔了棵又大又嫩的葱。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开始了艰难的炒菜之旅。
打开火,往锅里倒了点儿油,等到油熟了以后,再把切好的葱花放了进去,只听见“啪!啪!”的两声,锅子开始向外溅油。吓得我一手拿着锅铲,一手拿着锅盖挡在脸前。待到一切恢复沉寂,我又悄悄地过去。一看,那葱全糊了。我只好把葱弄出来,放上了鸡蛋,轻轻的翻炒了一会儿,就放上了西红柿。西红柿被我翻过来翻过去,好像在说:“哎呀,不要再翻了。啊!我要糊了!”这时,我脑海中想出了一副画面:鸡蛋超人和番茄超人在打架,结果打着打着就变成了一盘香喷喷的西红柿炒鸡蛋。想着想着我不禁笑出了声,结果就发生了前面的那一幕——糊了!
我无奈的把锅里的“炭块”放在了盘子里,一步一步的朝客厅走去,冲着家人大声喊道:“看,我发明了一个新菜,炒着炒着变成了‘巧克力’。大家尝尝,‘可甜’了。”三双筷子朝盘子伸去,结果,一个个都跑得比兔子还快,我笑瘫在桌子上……
【篇六: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老何是我爷爷一生的挚友,情同手足。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不大的屋子里堆满了祭祀用的东西,中间放着两口黑的发亮的棺材,一个躺着我的爷爷,另一个是老何。屋子里挤满了人,老何您看到了吗?这些人的眼里写满了和当年一样的热烈!他们回来了,带“世界”回来了!
六十年前的老何有着瘦干的模样,老何有五个兄弟,本应老老实实呆在村里种地,但老何有出息,小学,初中,大学,步步高升,在村里红极一时,眼看升官在即,老何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村里人都觉得老何是想回村过清闲日子,在家种种地,啥也不愁,多好!老何的积蓄够他一家子挥霍很久了。
老何看着山里蓝蓝的天,时不时一只鸟“扑扑”飞过。他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老何用了自己大半的积蓄买了红砖,盖了一间小红砖房,用炭块在门口写着“村口小学”从此,大学生老何成了红砖房唯一的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他挨家挨户的劝着哪些无知的农民,将他们的孩子送到自己的红砖房,一年仅收一毛钱!
老何讲课时,讲到祖国就满脸通红,他对那些孩子们激昂地说:“你们要好好读书,将来走出这片山呦呦,看看外面的世界,像北京,有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可惜了,那颐和园被洋鬼子破坏了,要不也是极壮观的……”老何说完有些黯然,抬起头,眼睛又亮了,“你们一定要有出息,看看外头的世界,也就当作是我看过了……”
三十多年,老何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愿多收学费一分钱!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看着他们一个个飞出大山。他总说:“孩子们的眼睛里有光啊,那光啊太热烈,灼得自己非要做些什么才行。”
“我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老何总是这么对我说,他的脸上有着自豪也有欣慰。
我看着满屋子里的人,百感交集,老何,您看见了么?您的“孩子们”回来了!带着“世界”回来了!(此处首尾呼应,交代了“世界”的谜底)一位年长的叔叔跪了下来,温和的声音颤抖着,眼里噙满泪水:“何老师,我们回来了!当年若不是您三番五次劝我爸妈,让我上学,那我现在就是农民。”一张张照片,有颐和园,有故宫……几百号人从世界各地飞了回来,他们忘不了,忘不了当年含辛茹苦教育他们的何老师,忘不了在狂风大雨中那瘦干而挺拔的背影。
平淡而知足,是老何的智慧。
这样无私的人,怎能不让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