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渺之境界】
飘渺之境界,似虚,似实,似虚,非实。此境界,超然脱俗,有如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般宁静澄清之境;有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气势雄浑之境;又有如淡烟疏柳冷黄昏,零落茶靡花片损香痕般寂寥冷落之境。以上诸境皆隐逸之士所向往之境也,为何?皆因缥缈之境将尘间风俗置之于外,世俗如何污秽亦无法此境的光辉神圣。飘渺之境,低俗淫恶之人可望不可及,为仁者,智者之境也。
缥缈之境,非雾里看花。屈原痛吟“世人皆醉我独醒”。李煜悲恨,苏轼无奈,皆因犹如雾里看花般愈隐约愈看得真切,不仅看到了它的表面清秀艳丽的现状,更看到了他日后凋之衰败之况。是的,他们都历经了苦难,才把世事看得如此真切,倍感心酸,就是如此,他们才是走进了常人无法达到的境界,于飘渺中窥探人生的真。
飘渺之境,登高远眺之豁达。仁者乐山,坐享山水田园之乐。欧阳修谪官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可为仁者。杜甫少有济世之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为仁者。老庄走遍大山名川,著《逍遥游》以记之。此之者,皆通过登高远望,一展意愿。登高远眺,坐飘渺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吟诗千首,举酒千殇,遥想驾云鹤之西游,扶遥直上九万里,入太虚,抛茂世俗愁苦,置虚茶之度外,畅游。
飘渺之境,心如止水之恬淡。静者,可谓智者。静者入飘渺之境,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坐看风卷残云,碧水澄照,望风欲动则止,波欲泛则平。诸葛亮宁静致远,静则思其远,智则思其谋,才胸怀十万甲兵。明崇祯皇帝心思混乱,不心静而思其谋,中满人反间之计,怒杀袁袁崇焕,失山海关而亡国。若要心如止水,说易亦难,至少烦躁之人,少省之人,缺智之人不可达。
问如今,有多少人能达此境?向往繁华,让我们丢失了朴实;纸醉舍迷,让我们娇奢取乐;追求新潮,更让我们丢失了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当西方文化取代了我们的传统,还有何颜面面对炎黄?
尽力做到进入飘渺的境界吧!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我们,应思静痛定,面对纷繁频乱的世俗,更应心如止水,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如若如此,可力人杰!
【篇二:墨笺行笔】
书法,自古以来便是灿烂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缕缕墨香,沁人心脾,书法的博大魅力,不仅仅是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上,更是良好人格修养的体现。笔下的一竖一横,可以是楷书般的刚毅正直,也可以是行书般的飘逸潇洒,亦或是狂草般的豪迈奔放!
素白的宣纸于面前铺开,心中默念,挥毫落笔,一个字便成了型,浓浓墨香透出刚毅之气。楷书书定的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气节;透出的是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不屈的灵魂;书写的是文天祥在零丁洋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不畏强权的英雄气概;草书书就的更是于谦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铮铮傲骨。
若说楷书代表的是正直,那行书便是清逸与潇洒的化身,提笔蘸墨,落笔即书,浓浓的墨香体现的是书法家心灵的逍遥游。墨重处如巍峨青山,墨淡者好似潺潺流水,就在这飞舞的山水间,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独自眺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又好似宝钗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狂草,一挥而就,显示的便是中华文化的豪迈大气,当书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浓浓墨香便令人想到太白迎风而立,一路披荆斩棘,坚信未来,为理想所向披靡的身姿。当挥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眼前又是另一幅壮观的沧海之景,曹操虽已“老骥伏枥”,却仍“志在千里”;“虽已“烈士暮年”,仍旧“壮心不已”。狂舞的墨线将人生的豪迈挥洒得淋漓尽致,这又是何等磅礴的气势!
偶尔读到一篇文章《刊到茶靡》,我原不知茶靡是什么,读后才知是一种白色的小花,有香气,沁人心脾,这香就像墨香,笔下的墨香,萦绕于心,那一横是绚丽文化的延续,那一竖是人格修养的体现,纵横交错,在落笔一瞬间,中华文化,人修养的博大精深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