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后人的作文

【篇一:诗词我心中的明灯】

笔落,墨出,一笔笔,一画画,勾勒出一个盛世王朝;一句句一行行描绘出一派前世江南烟雨;一段段,一篇篇,谱写出一曲风花雪月的绝响。

这,便是诗词。

我对于诗词,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仅此而已。并不敢妄言,对诗词有所研究,当然,也懒得去研究。只是喜欢在清风明月夜半无人之时拉开窗帘,朗朗月光下,不开灯,就着“如积水空明”的月光,读一读那些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品一品名人志士的壮阔胸怀。也许我不懂他们,但我知道,他们或豪迈,或婉约,或忧郁,或豁达,或不幸,或万幸,或是那昏庸却颇具才情的亡国之君,或是那官场仕途不顺的失意文人……但他们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得的感触留给后人。给予后人的或是“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擫”的激励;或是“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警戒;或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忧民;或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气概……

诗词如梦,蓦然回首,青山依旧,风不语,月上枝头,雾起,云涌。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从诗词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志向与性格。“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宝钗自会说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般胸怀大度的话;“才智精明志自高”的探春自会道出“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叹黄昏”这般话来;“捧心西子玉为魂”的林妹妹,自当吟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悼陷渠沟”这等高洁之风骨,“一朝红颜春尽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般悲凉!

有时读《红楼》,只读诗词。读曹公的,宝钗的,黛玉的,探春的,湘云的,……从诗词中悟出许多。

一开始是很厌恶宝钗的,只觉得她是宝黛爱情中最不光彩的角色,但一遍遍过去后,我的想法有所改观。

一读宝钗,“可叹停机德”,她可能是一个配角;

二读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冷面冷心冷佳人,寡淡而无情;

三读宝钗,“恩泽广布,范爱如斯。”

四读宝钗,“回首长亭接短亭”,只会叹其一生不幸,为之怆然而涕下。因为心冷,便不愿伪装,岁月的霜刀硬生生把我们逼成一个个宝钗。谁知道经久的笑容已经让自己了无脾气,惯于封闭的心门,不再懂得如何毫无城府地敞开。最无奈也是最可怕的事,在岁月让我们相继成为宝钗之后,无论男女,都找不出最初那个天真活泼的林妹妹的影子了。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良辰美景奈何天。我徜徉于这片天地,醉心于此,欣然于此。静水流深,沧笙踏歌,诗词,一直是我成长路上照亮心灵的明灯。

【篇二:把心留在曾经】

曾经再也回不去了,那就将自己的心毫无保留地收藏进记忆

——题记

闷热的空气涌上心头,连知了都不愿鸣叫,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刺眼的阳光丝丝缕缕地洒上我的脸颊。

踏上了中原的土壤,陌生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今日的美好,明日的缅怀。流光把回忆悄悄带走,去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回忆很美好,却已成回不去的曾经。

人文初祖——炎帝,黄帝。五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为后人创造了如今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他们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或许这只是传说,但生活在这个现代化都市里,我们忘却了感恩,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在无穷无尽地索取着自己想要的一切。或许,人都如此,直到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去挽留,但为时已晚。时间从古至今都是我行我素,不曾理会世间的纷繁冗杂,它不愿停下脚步,因为它从始至终都在寻找着知音。

流光使人类创造了太多,走进伊阙,为那缓缓流动的清水迷住;为雕像规模的宏大、磅礴的气势与精湛的雕刻感叹;为工匠的坚韧不拔自豪。

当时的朝代没有先进的技术,只能靠一双手去完成,但是人们没有屈服于现实。这一群群的雕像告诉后人们,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唐玄奘西天取经,途中大雪漫漫,但没能阻挡他追寻承诺与梦想的脚步,是毅力铸就了他的成功。

迈开双脚亲近茱萸峰。唐代诗人王维曾著下“独在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恐高的我,硬是毫不犹豫地选择攀登茱萸峰。陡峭的楼梯,夏日的闷热,背包的重量,都没让我产生放弃的萌动。紧抓栏杆,一步一个脚印,不敢抬头望远。手心已汗湿涔涔,心中也砰砰如雷。此时此刻,我已不想探究所要彳亍的道路有多长,也顾不得一路上风光旖旎,绿意漫漫,饶有趣味。只将自己的每一步踏实,走好。等到登顶回眸时,你会发现,人生中有些路,崎岖不堪,但就算跪着哭着也得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很小的时候,就听前辈说少林寺。如今,亲眼见闻,觉得多了几分肃敬。露天广场上,烈日当头,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即使撑着伞戴着墨镜站着不动,汗珠也不断地冒出。望着与我同龄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在舞台上表演武术,那古铜色的皮肤,不知在太阳底下脱过多少层皮,那一身精湛的武艺更被不知挨过师傅多少揍骂?我不禁鼻子发酸。在空调的恒温底下长大的我们又怎会理解那番磨砺?

人生,有太多的苦,太多的累需要经历,谁不希望自己每天以最快活的姿态度过。可是这不是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也不是电视剧。这是残酷的活生生的现实,我们只能以最坚强不屈的姿态去面对。

当你想要放弃、想要逃避时,想想自己,曾经如此的勇敢,如此的坚毅。那就把心留给曾经——那份曾经属于你的精彩。

【篇三:孔子的遗产】

寒假,我游曲阜,感慨良多。旅游行程,此处不表,只将感触深的细节记叙下来。

孔府有一厅,专放历代孔子之孙的官位牌,看名字便知道,官阶不低,且世卿世禄,代代相传。听导游讲,王朝更迭丝毫不会危及孔家的地位,相反,历代帝王还不断给予封号,可见孔府昔日之风光。可另一厅中却是各种刑具,让人觉得阴森森的。孔府内宅更是苛刻,七岁以上外姓之人不得入内,入则乱棒打死。可见孔府之中,是没有自由这种东西的。孔子的后人,被皇帝用黄金做的笼子关在里面,饮琼浆,食膏腴,皇帝还不断往这个笼子上镶着宝石。然后拿着笼子,四处遛鸟,来表明他们多么尊敬孔子。而孔家的后人也就因此被锁住了,两千年来不再有什么能人出现。可见先人的荣誉并非好事,它会让后人坐吃山空,丧失自由。

虽说现在孔府早已成为旅游景点,可孔子的后人似乎还在靠孔子的名声来吃饭。从孔府到孔庙的那条街上,全是摆摊的小贩,有不少人的摊位上都写着“孔子第…。代孙”的字样,而他们谋生的活计,要么是贩卖小工艺品,要么刻章题字。并不能说孔子后代的刻章水平不好,但他们如果去潜心搞艺术,也许会比靠着孔府旅游来赚钱要出息得多。孔林中也有些妇人,神色凄然,自称是孔家儿媳,见人便蜂拥而至,为人算命,讨几个香火钱。孔子的后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啃老族”。他们并非无才,但却选择寄生在孔子的庇荫下。

“孔子的后人”是一块不错的招牌,而对于没有这块招牌的曲阜人来说,就只好行骗了。曲阜地城墙至今未拆,孔府孔庙皆在城内。但车未进城,便有人竖一大牌子,书曰:“孔府孔庙停车场”,一群人见我们车来,便不停招呼,险些为其所骗。停车朝孔府走,一直有人尾随,说:“孔府你们进不去的,这条路不通孔府的,跟我们走吧。”其实孔府大门就在旁边。多亏十年前我们来过,曾被骗过,长了记性,否则又会被骗到什么影视基地,被拉着拍照,算命。在圣贤的故里,出现这种现象,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恐怕要被气活过来吧。

对于曲阜来说,如何处理孔子留下的资源,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先人的光荣不应该成为束缚自由的枷锁,也不应因此坐吃山空,更不应该衍生出丑恶,而对曲阜是这样,对每个人不也一样吗?自己昔日的成功也许正为今后的惨淡埋下伏笔。如何对待往日的成功,每个人都应深思,否则,甜美的果实就会变成毒药。

【篇四:乘着襟度之船远行】

古代有“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的俗语。逆境中,我们总是能发现另一个不同的自己,并为之动容。

梁衡的《读韩愈》中提到人生的四种逆境: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身处逆境之心有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乎;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我想,大多从逆境中咬牙坚持过来的人一定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在逆境中凸显襟度,因而被后世之人所铭记。

他与月光为邻

月光照射着他的脸,反射出一片莹白,此时的他正吐出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就是苏轼,即使被贬黄州,也依然清高自傲,似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如月光般皎洁纯净。惠州,也留下了他的足迹。他解囊助修东、西新桥,筑苏堤,造福百姓。你看,即使被贬谪,他也没有心怀怨怼,他所体现出的依旧是最本真的襟度,被惠州人称为“百世之师”。

成也硝烟,败也硝烟

虎门销烟的烈火还在熊熊燃烧,他却渐渐消失在那阵阵烟雾中,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他是英雄、是功臣,却依旧逃脱不了被当权者流放的命运。一路颠簸,到达伊犁,林则徐“体气衰微,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及三十行”,但他依旧“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做无奈的斗争,他却只能在茫茫的大漠中叹息。遭受如此变故的他依旧不改初心,为百姓、为国家尽力,容下了所有不公平。襟度,在林则徐的身上得到充分表现。他在边疆的功劳只能记在别人名下,连给皇帝上奏折的资格也没有,但为了百姓的生活,他默默忍了,并忍了一生,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让无数后人敬仰他的襟度。

永别乌江

你率江东八千子弟来,最终乌江岸边只留你一人奋勇杀敌,你本可以卷土重来,却一意孤行,自刎江边。项羽,你可知,正是因为你的襟度才一步一步迈向这令人无奈的结局。灭秦之路上,你的所作所为太决绝,就这样一点一点失了民心,而刘邦却借此赢得了民心。倘若你肯对秦国的百姓多一点宽容,也不会在垓下之围时被人欺骗,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逆境之中的你,本有机会回到江东。却因为你的襟度不够,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

古往今来,无数人曾陷于逆境,却并不是每个人坚持过来,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正视逆境,容忍一切,变成更加成熟、更加强大的人,才能带给后人力量,永存于世人心中,才能乘着襟度之船继续远行。

【篇五:生与死】

星期天,我老家的王氏家族有一场白事要办,所以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回了老家。因为濮阳人很守旧,所以连白事都办得那么复杂。照我妈的意思,人死了,埋了就行了,没必要那么复杂。我是王氏家族的孝孙,能细致地观看整个过程。看完了以后,我不禁对生与死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生与死,向来是人们常讨论的问题。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所以便不得不谈。

有的人,一生下来,似乎便是为非作歹的。为何为非作歹?原因很简单。为了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享尽荣华富贵。荣华富贵是很多人所想的!可就是有些人,把它看得太重了点!这些人大都是愚昧的。

但凡大彻大悟之人,绝不会如此,在他们看来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

李太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啊!人生易老,何必过于追求权财?就算你得权得势,富可敌国,权倾朝野,日子又能有几何?最多不过百年罢了,终究是“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又何必苦苦求之?

当然,“生是也,死亦是也。”这绝非我的本意。生无所求,死必憾!做“活死人”,一生碌碌无为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但要活着,而且要活得长久,活出精彩。正所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古往今来,多少名垂青史,万人景仰的人,大多穷困潦倒,绝非大富大贵之人。而那些贪得无厌的权贵们,要么是遗臭万年,要么在历史长河中烟消云散。就那么几颗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烁。

著名诗人藏克家的一首诗中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什么呢?这在他的另几句诗里便可找到答案……说白了,这就是所谓的“永生”吧!道理很清楚,你是想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清”,还是象和申为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想要得到“永生”,就得为后人留下点什么,而不是只懂得“索取”。

是的,有一双眼睛,时刻在盯着我们,就像我们盯着古人一样,这就是“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杜牧对秦之灭亡发出感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秦人不正是为巩固其霸业,而施以暴政,终为后人所唾弃吗?

寓形宇内复几时,若无所为枉此生!抛开荣华富贵,唤醒内心深处的最原始的本质,把一生过得轰轰烈烈吧!等到那个时候,你便清楚地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篇六:前人栽树,后人闻香】

我们的校园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据说很多都是临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亲手栽下的,当年的小苗现在都已经长成了大树。密密的雪松像巍峨的宝塔,郁郁葱葱的龙抓槐像一片绿色的云海,婀娜多姿的柳树像俏丽的小姑娘……在这几十种数木中,我最喜欢的是秀丽挺拔的桂花树,她像一个养深闺中的秀女,含蓄,不张扬。

每当春姑娘吹走最后一丝寒风,校园东北角的那株已有几十年树龄的老桂花树就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雨的甘甜,粉黄、粉绿色的嫩叶悄悄地从老枝条上抽出来,给自己的树冠再添一些新“成员”。桂花树的枝叶越长越茂盛,像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大伞,绿伞下的天地,在酷暑天成了同学们最好的纳凉处,几个调皮的小家伙在课间总是会躲到这把“大绿伞”底下嬉戏玩耍。不知不觉中,桂树上结满了小巧玲珑金黄的桂花,一簇簇的桂花躲在绿叶底下,像一群“犹抱琵琶半遮面”害羞歌女。偶尔有几朵调皮的,她们脱离了“母亲”的环抱,像一群黄色的小精灵,急着来探外面的精彩世界,你挤着我,我推着你。这些桂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使整个校园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让人心旷神怡的香味。

桂花随着秋风撒落,像仙女散花一样,细心的同学们会把这些桂花收集起来,泡一杯桂花茶让老师润润嘶哑的嗓子,解解上课的疲劳,还有的桂花被同学们用在劳技课上做成了桂花荷包,送给我们最最敬爱的老师。每当寒冬来临,桂花树依旧树姿飘逸,碧枝绿叶,偶尔飘落几片老叶,但一点都无损她的娇美。就是在银装素裹中,桂花树也依然挺直着她的腰板,等待着重展风姿的春天。

“前人栽树,后人闻香”是对桂花树一生最好的诠释,我要学习桂花树这种默默为大家奉献的精神,为我们的校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的美丽。

热门推荐
1竞选生活委员演讲稿
2晒晒我们班的“牛人”
3美丽的春天
4洗袜子
5那次玩得真高兴
6关于守时的作文
7家乡的小河
8快乐作文
9我家的新年
10秋海棠韵
11妈妈说我长大了
12我发现爸爸老了
13与苏东坡相遇
14我的理想小学
15矛盾
16爸爸妈妈的手
17半途而废
18悟母爱
19理解
20愉快的一天
21一次洗碗的启示
22有趣的章老师
23千古韵律悠悠我心
24我的表妹
25点亮理想之灯
26我的自画像
27草原之行
28家乡的作文
29走过从前
30爸爸,我想对您说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