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入狱的作文

【篇一: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观《银河补习班》有感——深沉的父爱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电影,叫做《银河补习班》。

永远,永远,永远都不要放弃!——题记。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饰演子的分为幼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由三个人演。一开始写的是吉光片羽的快乐日子,不超过十分钟,写了父亲接力火炬的样子。然后场景开始反转,父亲因为自己设计的桥莫名塌了,背诬陷赚黑心钱,蒙冤入狱了……原因是因为父亲替人家背了黑锅,可惜又可憎的是,父亲替别人,背了黑锅,不管是被背锅的还是不知情的群众,都异口同声的指责父亲是骗子,坏蛋,甚至牵扯到了儿子,所以在父亲入狱的7年中,儿子也是过得很痛苦,一个悲伤的童年。在监狱中,儿子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母亲和父亲签了离婚协议,并给儿子又找了一个“爸爸”。

再后来就是7年后父亲出狱,在儿子自暴自弃的时候找到了他,青春期的儿子和刚出狱的父亲开始了一段艰辛又温馨的一段日子。儿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差生,几乎所有人都说他缺根弦。校长看不起他,但在班主任小高老师和父亲的教导下,他不仅考了年级前十,更是成为了值得校长鞠躬相劝的最有希望考状元的学生。最后他考了飞行员,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在上飞船的前几天,父亲和儿子又见了一面,但是不欢而散。因为父亲当初蒙冤入狱,这案子好不容易有了翻盘的机会,骄傲的父亲很是开心,但是儿子却为了自己能上太空,为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而劝父亲不要再管这件事。所以父亲的冤案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在骄傲与儿子的前程中,父亲选择了后者。这些都是以回忆的方式穿插在剧情中的。真实的情况是儿子与另一位航天员乘火箭飞到了太空,但是火箭不幸与地球失联,并且按照正常情况,他们会变成太空垃圾。但是儿子想起了父亲的教导,想起了那句“永远,永远,永远都不要放弃!”和“看看你周围有什么东西,动动你的脑子”,最后他创造了航空界的奇迹。当然,最后父亲与儿子也和好了。有一句话记忆尤深,在影片中间的时候吗,父亲说:“我第一次学着当父亲”,在影片末尾的时候,儿子说:“我也是第一次学着当儿子”。

影片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善良可亲的小高老师;有封建顽固,让人恨不起来也爱不起来的校长;有曾是状元的“疯子”;有可爱的叔叔;有两面三刀的伪君子(此人曾为父亲的徒弟,可惜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不知情况就欺软怕硬的群众……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看完《银河补习班》,我真的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父爱,以及对梦想的执着。

【篇二:悲惨世界读后感】

在19世纪的法国,共和思想与封建资本主义顽固派的思想激烈碰撞着,迸发出大革命时期的火花,而名著《悲惨世界》浴火而生,作者雨果在此时的文学水平作品中可见一斑,再赋予了它政治形态的色彩,才在岁月的筛洗中传唱不绝。而雨果则充分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人道主义精神,无愧于“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之称。其实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主人公冉阿让便是雨果的化身;同样正直,刚正不阿却不被赏识,四处漂泊,而且也体现了雨果的政治观点——支持共和。而最后法国大革命成功也算了结其凤愿。

《悲惨世界》作为雨果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魅力是如何体现的呢?又是如何在岁月的淘洗下,留存于世的呢?若将其比作画作,描绘了大革命的腥风血雨以及天主教为代表的光明,由压抑的黑暗到光明的救赎,转而在安详与和平的暖色中收尾,留下无尽的沉思。

书的前几章都在介绍米刺埃主教,看似与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关联,其实是为冉阿让人生的转折铺垫。他是一个因偷面包养兄妹入狱的苦刑犯,迫于生计偷主教的银器,被捕后主教却否认他偷窃,并送了她一个银烛台。从此冉阿让弃恶从善。这是情节的大转折,一个无辜的老头被误认为冉阿让带他受狱。他陷入了无限纠结中,如果救下老头,他会重新入狱;如果继续生活,他会违背主教的训诲。这个选择成为全书的高潮。最后,他入狱了,为了帮助芳汀,出狱后不负所托带走了小珂赛特——芳汀的孤女。他饱受养父母德纳第夫妇的虐待,后被冉阿让抚养成人,爱上了共和思想的马里尤斯,冉阿让参加了共和起义。可马里和柯赛特成婚后知晓冉阿让身世冷眼相看,冉阿让抑郁成疾,死前终于得到二人理解。

《悲惨世界》被称为“大革命背景下的血泪史”,他穿插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共和思想等,主人公历经三次“悲惨”经历,都是在扭曲的所谓正义下受苦,讽刺了教条、刻板、无情、虚伪的社会风气,本书一大特点是只有一个绝对反派,德纳第夫妇象征贪婪,还在后文中起到正面的作用。在作者眼中,没有感化不了的坏人,没有完全变质的人心,传达了人性本善唯仁慈和宽容可以化解一切。它的政治意义与背景有关,作者支持共和的思想显而易见。全书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以小见大,具有历史价值。其名“悲惨”实则不仅冉阿让悲惨,还指社会黑暗,人民悲惨。但是冉阿让终得善终,怕是作者不忍他悲惨死去。他并非真正悲惨,悲惨的是那些冷漠的人们。

【篇三:平凡中的非凡】

这是一所不引人注目的小学。某一天,有一位实习记者来到这儿练习采访。当他问到一位学生认为学习生活怎样时,那学生一脸无奈地说:“每天都是读书、写字、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无味的生活,何时才能告别?”实习记者随即又问了另一名学生同一问题,那学生惊讶地说:“为何问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已经很幸福了,能够有温饱的三顿,还能拥有上学的机会,这不是已经足够了吗?”记者顿时拍手叫好……

一样平凡的两名学生,却有着两种分别处于南北两个极端的想法。这,是否有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地方呢?没有什么差别的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就能活出两种人生——这不是很客观地告诉我们——不是生活改变态度,而是态度改变生活!

曾有一名被冤枉入狱的囚犯再刚入狱的前两天一直不愿进食直到有一天放风的时候,他在无意中发现了一株即将枯萎的小草,霎时一种莫名的希望涌上心头,希望把小草救活。于是他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每天用口含一点水喷洒在小草上。一周后,小草奇迹般地活过来了,这给囚犯带来了信心,不久后,这名囚犯因表现良好而被允许提早出狱。

只是一霎间那难以捕捉的希望,让小草活了下来,更让这名囚犯的心活了下来!一样平凡的人,一样平凡的遭遇,但全音有了希望、学会了知足,平凡的生活中,又显得那样的非凡!

【篇四:缅怀先烈】

清明时节,《小主人报》的小记者来到方志敏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温暖的春风吹拂大地,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一篇篇爱国篇章。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伟大的爱国烈士——方志敏。

一进烈士陵园,只见方志敏身穿军装,着一双大草鞋,威风凛凛地站在那儿,底下刻着几个鎏金大字“方志敏烈士之墓”。活动在整齐的口号声中开始了:四位小记者手抬花圈走着正步将花圈默默地放在了墓碑旁。

庄严的默哀开始了,这是对烈士的纪念。在那一分钟默哀中,我仿佛看到了方志敏带队打胜仗的情形,也看到了方志敏入狱时坚持不屈服的精神。我们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人帮我们挡住了,当我们坐在柔软的沙发上看电视,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我们可曾想过,这些条件是谁为我们创造的?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陈列馆了解更多关于方志敏烈士的故事:他于1899年出生,7岁时上了私塾,在17岁时转入弋阳县高等学校,于1924年加入共产党,创建了多个组织,他入党时曾说:“我要把一生贡献给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陈列馆里存放了许多方志敏的物品,我了解到,方志敏烈士早年的第一首散文诗叫《哭声》。后来他担任了苏维埃政府主席,从未失败。1935年,他不幸被捕入狱,国民党反动派无论怎样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都没有低下高傲的头颅,他真正实践了“要死就光荣,要活就奉献”这句话,并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一系列不朽名篇。他是中国真正的烈士,是能真正做到“把一生奉献给党”的伟大先烈。

徐徐清风又过,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烈士的精神却永远铭记在心!我们更要发奋图强,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热门推荐
1感动的作文
2坐在母亲的背后
3夏日的风采
4老师,我拿什么来爱你
5最好吃的东西
6“黑乎乎”第一次出门
7暑假去看海的作文
8大自然的声音
9我的小仓鼠
10舌尖上的爱
11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12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13我尊敬的老师
14三年级看图放风筝的作文
15青海湖的静
16傻妞
17写家人像什么动物的作文
18读《资治通鉴》有感
19万里桥西——草堂
20我与书的故事
21保护地球
22依赖着这日子
23与美相伴
24我学会了背书
25长沙的秋天
26鸡年抢食事
27滨江小城
28走过四季
29心儿怦怦跳作文600字
30那一抹绿色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