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溯游的作文

【篇一:我和中考有个约定】

折下初春新发的柳枝,蘸上夜晚的颜色为墨汁,中考,在此,我以青春的名义与你约定:待我饱尝过风雨兼程,你便许我一片灿烂晴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与君相识是初一之时,那时的我还不知你是什么,只听闻初三的学长学姐们诉说着学习的辛苦,觉得你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我懵懵懂懂,依旧像昔日那般玩耍嬉闹。不觉间,时光翩然轻擦,我们又走近了一步,你不再遥远。我睁大双眼,丛然看不清你如雾霭般面纱下的脸,但你却深深吸引着我。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搭着成长的列车不断前行,当停在初二那一站时,我开始跌入青春的漩涡,懂得了去努力、去拼搏、去赢得你。我已不再像初识时那般懵懂嬉闹,却还总觉得青春正好,时间还早。

又是一年春好处,当老师开始提起初三时,当同学们为中考做准备之时,我不禁问自己:你呢?你可以赢得它吗?写给初三学子的壮行辞,让我倍受感染,我告诉自己:待到明年盛夏,我定要与你相约。弹指之间,初二这一年不知不觉还是逝去了。中考,你等我!无论要越过多少重重的深渊与险阻,我也定会到达。

溯游从之,道阻且跻。

如今,我行走在初三,怀着满腔的爱与热走向你,扬起梦想的风帆,带着梦与你相约。中考,我与你做个约定可好?你一定要相信我,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你,我会冲破头顶的阴云去迎接那片只属于我的灿烂晴空……

明年盛夏炙热的阳光点燃了我的激情,六月的蝉鸣使我不断警醒,我们见面的日子不远了,我想你必盛装浓抹等着我的到来,对么?

【篇二:平衡之中,溯游而上】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可它们都不是原本的自己。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河水奔腾而去,携同它的过往。万物总是变化不息,所以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回到自己的过往,也无法使身外之物静滞。于是赫拉克利特又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总是同一条路。”迈动的双脚不会去注意路上的尘土是否在腾跃,不会看到微尘的旅行,它自以为这是同一条路,并不曾不变化。

还是那个岔道,还有一盏孤灯,还剩一抹月光,只是人影不再。或许变与不变本不是绝对的。不加思考,便会以为那条路即是尘封在时光中的那一条。人作为个体,拥有思想。人上坡时往往满身风尘,向往无尽的远方,艰难险阻成就一番上坡的景致。下坡时则无需多用外力,注意力自然地移于他处,清风抚在脸上,抚去了一切苦涩。路还是那一条,人也不曾更换,只因心不同,于是万物不同。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庄子借南郭子綦之口,也不过是为诠释这一点。子綦坐在桌前,学生子游见他形容枯槁,心如死灰,于是关切地上前询问,子綦只道是这是好事。“现在坐着这里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子游的确辨不出老师的变化——在他看来,除了神色不同于往常,子綦还是子綦。可他探寻不出,子綦的灵魂正尝试着挣脱肉身的束缚,他的思想在进步,他的哲学在升华,他看待世界的眼光在变化。他依旧坐在案前,在自己的河流里徜徉。而这条河流,已然不再是原来的那条。

“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此花并不在你心外,世界是因心而不同。

心向着月色,梦境便也浸润在月影里。心态因此改变了人行走的方式与所见的风景。风霜满程或是繁花似锦,哭着爬行或是笑着奔跑。人需要达到一种特殊的平衡。香港词作家林夕对星云大师所写的《老二的哲学》一文写了《老三的哲学》以阐述这种平衡。所谓老二,就是前面有一个第一,身后有一个第三。超越前者也许需要使尽浑身解数,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不曾想过的事。在这样一条上坡路上,他必须接受攀登带来的挑战。无意的松懈中,他或许会被老三所超越,滑下坡去。林夕认为老一到老二之间的距离感,比老三和老二的更众目睽睽。只有老三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安乐,体会自由。可我以为,并不能仅说老二或老三的“位置”孰好孰坏,而该侧重于他们各自的心态。老二其实兼有第一和第三的心理,既有恐怕被超越的畏惧,还要有超越的野心。进而可以占取第一的位置,退而居第三之位也无伤大雅。老三总给人居于人后的错觉,接受“不打眼”的地位,不甚敏感。如此说来,也实在只有采纳林夕笔下那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方能活得“潇洒”。

上坡时安心赶路,直视远方,尽力超越。下坡时不急不馁,全作孩子从滑梯上端一溜而下的游戏,再重新思考如何攀回顶端。无论上坡下坡,有彩色的视野,达到特殊的平衡。如此,无论上坡或下坡。都是风景,不惧风尘。

子游看不懂老师子綦“槁木死灰”的哲学,世间也不乏堕落于中途的“老大,老二或老三。”究其源,是他们“心有瑕疵”。寻其根,却要说人无法脱离外物,无法与外界分离。他们要沉浸在河流里,他们无法“离地”,他们需要有所依托。所以他们会为身外之物所影响,所以他们难以维持人生的平衡。真正通晓“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变与不变在那个超脱的人眼中,显得无关紧要。东坡极目远眺,江上有清风,山间有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种“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动而以天行”的虚无恬淡,在他身上展现得恰到好处。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变或不变,都是人间至景。

无需考虑克制或放纵,即达到平衡,无所谓上坡或下坡,不关心河流是否是新的。

“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平衡之后,有所追求,俯瞰世间万物,淌过大川,路过山径的起承转折。心,只需“溯流而上,一次又一次,回到往昔岁月。”

热门推荐
1梦想的种子
2又见桃花源
3妈妈生二胎
4夜色温柔
5品读好书,培养正气
6妈妈真辛苦
7新学期新目标
8谁的妈妈好
9美丽的清江河畔
10美丽的农庄
11追求易逝的纯真情感
12秋天的快乐
13我的青春摆渡人
14碎片化的生活
15老师你是我心中的歌
16春游——畅游绿科秀
17包饺子
18我不为那件事后悔
19游庙湾古城
20我生活中的发现
21重拾满地红心草
22我的成长故事
23不长大该多好
24给妈妈的一封信
25梦想的翅膀
26谈放弃
27我们是一家人
28童话作文
29美丽的滨湖我的家
30做纸板手工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