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坎儿井的作文

【篇一:文化传承】

在这座奇妙的城市里,既有着寸草不生、热浪滚滚的火焰山,又有着盛产瓜果,发展着绿洲农业,养育了一群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儿女。今天我便满怀着好奇与向往走进了这座奇妙的城市——吐鲁番。

吐鲁番的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刚一下车,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远望,在烈日的照射下,赭红色的山体仿佛烈火在燃烧。早在吴承恩的笔下见识了火焰山的威力,但今日见到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山间的灼热。可当我们走进维吾尔族人的小院,一切却又是另一番的景象。翠绿的葡萄藤构筑起一方绿色天地,主人热情好客,载歌载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吐鲁番这座城市中相辅相成,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独特的景色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探访了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以及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看似结构简单,但却利用了吐鲁番特殊的地理构造,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充分解决了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坎儿井的出现,不仅灌溉了农田,还使这片原本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出现绿洲,同时也延续了生命,哺育了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个儿女。坎儿井,它不仅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眼中,它更是绿洲的母亲河,火洲的生命源。

而当人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特有的文化,发扬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他们的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坎儿井,并满怀着向往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走进那段过往的历史。坎儿井造就了这片热情的土地,延续了这片土地的命脉,而命脉的传承发扬了这片土地,成就了这片土地。

生命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坎儿井像一根细绳将绿洲和戈壁穿在了一起,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儿女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离开吐鲁番,我却久久不能平静,火焰山、绿洲、坎儿井……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在我脑海中徘徊,交织。所谓延续与传承,或许就是这般景象吧!

【篇二:聚和散】

走进入口,气温渐渐降低了。

坎儿井是与中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

楼梯通向坎儿井的水渠,有凉风,从脸颊边扫去,脸边的汗珠也渐渐消去,它也恢复了它的本色,其中还夹杂着缕缕来自冰川的寒气。冰川上的雪水渐渐融化,顺着地洞滑下。密密麻麻的地道犹如迷宫般直通井内。水底的那道蓝光穿过水的外衣,仿佛在为自己证明历史,这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三大工程之一,是亿万人民的汗水所换来的。

新疆大多是一片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当地温度较高,水资源却十分缺乏。荒漠中的绿洲可谓是星星点。但是,人类可以一天没有食物,却不能一天没有水。人们为了生活,必将有足够的水资源。找到水资源并不艰难,艰难的是如何才能使水资源长期足够人类生存。这是影响新疆人们生与死的关键。

所谓水滴成河,水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河流,可是当地常年高温,水很容易被蒸发,终会干涸,最终决定使水流在地下汇合,这样既可以节省蒸发又可以使水的面积增广。就这样,水从四面八方流入地下,最终汇成了坎儿井。

今日的雪水便如明天的我们,一个星期的时光悄然过去,在这次旅途中相遇的我们终还是散了。可是"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情缘缺。"我们便如同这雪水,即将面临着分离,可分离是另一个相遇的开始,分离终是短暂,当它们经过时间的推移之后,会再一次相遇。

分离是为再一次相遇所做的铺垫,若是没有分离又怎么会有相遇。分离,是另一个相遇的开始。

雪水啊!再一次相遇的你,不知又会在何处分离?

【篇三:涓涓细流坎儿井】

原本以为,此地最无趣的,是去看坎儿井。

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就仅仅停留于历史社会书上一笔带过的简介:坎儿井,新疆特有的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

那长城是横亘东西的雄伟,大运河是纵贯南北的绵延。坎儿井是什么?不过是地下涌动的暗流,出于随处可见的井盖罢了。

地下五层,我慢悠悠地跟在队伍后面,依稀可以听到讲解员的话语:“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走着走着,脚边的水声引起我的注意,有很多人蹲在那里,握着水瓶,在一点点灌水。坎儿井不会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而它的水质,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

刚好地表有些闷热,我附身掬了一捧水。是冰雪融水,经过千层百次的过滤聚在暗渠道部,是透亮的。捧起在掌心,泛着微鳞,还有粒粒水泡漂浮着。湿了手,拢了掌,用舌间轻触那一点冰凉,竟是出乎意料的甘甜。

天山的水,在坎儿井连通之前,大部分是白白流入地层,蒸发量又极大,天山下的人们,往往只能取其一二。但当坎儿井开始大规模利用,吐鲁番和天山区,都得到了纯净且充分的水源,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用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穿卑候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仓以讨之。

坎儿井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中较为流传的便是中原西汉传入说。

但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它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一路走去,这坎儿井的水不似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般“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将至。”“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它是静的,虽然在流动,却是细小得再不过的轻微。

但也就好比都江堰为成都平原供以天府之国的基础,坎儿井最炎热的“火州”吐鲁番以最重要的生命之源。

我们,就对着这涓涓细流,称它——伟大。

而这声伟大又是替谁而赞,为谁发话。倥偬时光中,常是藏了很多秘密,古人所作为总是不知其名,不解是谁,包括这坎儿井。

或是雁过留声,而人过,有时不一定要留名。我们只需知晓,在新疆,这有如奇迹的水利工程,是某些先人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一片水花——坎儿井。

那无名的,又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茨威格笔下的一句话:“人类群星闪耀时。”而他们,恰是那群星。

热门推荐
1二十年后的家乡
2大声说出我爱你
3叔叔我多想对你说
4与纳兰容若对话
5我的冬天
6我的恩师
7假文盲漫画的启示
8记一次有意义的辩论会
9我为奥运加油作文
10暑假里的一件事
11二十年后的故乡
12胖大海变形记
13科技改变生活
14现实与梦想
15那一次,我选择了坚持
16冬雪的呼唤
17珍惜友谊
18春节文明
19鱼水相悦
20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21我喜爱的书
22晨光中的背影
23乡村一日游
24大厨老妈
25最好的安排
26家乡的变化
27我学会了洗衣服
28成长
29用错了执着
30走在花季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