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余秋雨的作文

【篇一:走过青春的明媚忧伤】

十六七岁的天空恰似一盏长明的天灯,用自己忽明忽暗的光线刻刻尾随着与曾经渐行渐远的怃然年少。

正是最不安又必须甘于臣服的年纪,我幻想着如余秋雨一般目标弥散却步伐笃定的旅行,亦期待着张爱玲笔下倾城的至美爱情,却也不得不思量一年后高三刚刚了结的夏天,该以怎样的姿态挥手童年,真正披上那件昭示已成年的华裳。

我曾期待张楚哼唱过的光明大道,亦幻想着某一天天遂人愿自此飞离这个让我待了十七年的平凡小城。我一遍遍的用近乎滴血的文字歇斯底里地对这个世界的认同与不认同哓哓不止,用干竭的心境编制梦境。

书桌上,永远摆着自己从书店里淘来的各种报刊,却也躺着一本本自诩中国最好教辅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我以为,可以于高二高三的紧俏时光里用文字疗伤,用欢乐的文字驱赶绝望。

可最后,真正的绝望不来自忧伤,成绩单上骤减的数字还是让我不得不把一切浪漫与诗意锁进不为人知的寂寞角落,用一本又一本的高考真题舔舐伤口。

是的,我终于选择臣服,不是无可奈何的屈服,而是心甘情愿的顺从。我终是没有勇气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做更为特立独行的那个人,但却有勇气正视该有的生活与使命。

十六岁,至今想起都夹杂着让人心疼的忧伤,却也在那一套又一套的试题中看到了绝望后的明媚希望。记忆里的天空忽明忽暗却也一片明朗,惆怅的少年苦苦挣扎却正向前方。

十七岁,圣者隐退。自此不再热衷于编构旁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亦不再沉溺于自我信条无法自拔。没有余秋雨,没有张爱玲,没有林徽因,我甘愿用最简单的日子瞭望。我愿给自己最后的少年以无穷无尽的简单,简单到不用主谓宾也可以翔实记载。

我看到我的梦想在十八岁刚刚成年的夏季对我挥手微笑;我看到,我的脸上荡漾着的明媚忧伤;我看到,窗外滟滟的月色渐渐退去,透出一丝晕黄的光,或许,我的天灯会把夜照亮。

时间依旧像是一张狠厉不容逃脱的网,罩着人所能支配的每一份短暂;书桌旁,依旧充斥着刺鼻的油墨香,我依旧,是一个文艺未成年,对着未来安分的张望。

我,依旧是一个文艺未成年。

【篇二:我的梦想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我的梦想》!

在座的风华正茂的、热血奔涌的我的亲爱的同学,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勇敢翱翔在苍穹的雄鹰渴望飞过山的那一边;梦想是风颠雨簸中日夜不停的航船眺望码头的坚定;梦想更是那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执著……小小的我也有自己的梦想!

十岁那年,我知道了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闻一多,他的一生何其曲折,又充满矛盾,最终克服种种向前迈进。正如长江大河,不奔流于平原阔野,而是在千山万壑中横冲直闯,到最后才形成壮阔的波澜一泻千里,扑向真理的大海!正因如此,才更显其伟大。我读过他的《红烛》、《死水》、《静夜》,感受过他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是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的旧中国的血泪控诉!“静夜!我不能,我不能受你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铁肩担道义,生命去成仁!闻一多,做到了!闻一多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向古代典籍钻探的他,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如果说以前的闻一多为我在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那么,几天前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又看见了他!飘拂的长髯,炯炯的眸子,破烂的长袍,带着一根白藤手杖:他出现在每一个集会中,每一次游行中!他用激昂的言辞,倾泻出生动有力的讲演,使每一个听了的人增加了信心,增强了勇气!我看见了哭喊“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的闻一多,我更听到了“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铿锵之声!闻一多永远活在我心中!

十二岁,我认识了朱自清。这位年仅50岁,因患严重胃病英年早逝的作家、诗人、学者!这位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并嘱咐家人也不得购买美国面粉、始终保持正直气节和爱国情操的清华教授、西南联大系主任以及民主战士!初识他,在《背影》。那个二十岁的大男孩被处于人生低谷的老父悉心照料、谆谆嘱托。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去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那“两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的努力样子”,深深地,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不仅为他,也为我自己!我想起了在寒风中等我放学接我书包的形销骨立的父亲,我想起了一日三餐变着法儿给我炖汤给我调味的厨房暖爸,我想起了在我成绩低落、心情起伏时那迎上来的笑脸、那细微却坚定的话语、那轻松幽默的调侃、那一切都不是事儿的云淡风轻!天下的父亲都是如此相似,是朱自清的《背影》让我走进了理解父亲的心怀!在我心中,朱自清和背影已经俨然不可分割!“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朱自清的《匆匆》时时提醒我时间是这世间最珍贵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啊!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朱自清,面对黑暗现实,他内心“颇不宁静”,“沿着荷塘”,带着忧愁,趁着月色,出来散心。那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似乎也闻到了那似有若无、飘渺朦胧、安谧柔和的荷香,也似乎闻到了朱自清的淡淡哀愁、惶惑矛盾,想超脱而又不能的复杂。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后改名“自清”,典出《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又取字“佩弦”,语出《韩非子》,“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朱自清,我与你神交已久!

十四岁,我开始走近余秋雨。这位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中国著名的学者、理论家、史学家、散文家!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贾平凹说“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金庸说“有人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余光中说“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何勇说“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汪班说“他对于我,正用得上李义山‘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而余秋雨对于我来说,我则最喜欢余秋雨对中国历史、文化追溯的灵动与活泼,也最喜欢他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渗透着生命哲理”的酣畅!《文化苦旅》的深刻震撼,《中国文脉》的深度解读,《千年一叹》的真实恐怖,《行者无疆》的遥远执著,余秋雨,是智者,更是勇者!他的思想和灵魂,他的言语和行动,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震撼!为了他,我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走近他,我必须先整理好圣洁的心情,寻找好秘密的空间;和他共呼吸,共惊险;共叹共赞,共评共议,我觉得我的灵魂在提升,碎片在剥离!我会不由自主地说:“你知道吗?余秋雨这样说过……余秋雨还这样说……”是的,余秋雨这样说:“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余秋雨也这样说:“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余秋雨还这样说:“岁月不是童话,经历才是人生。”余秋雨,我心目中的大神!

亲爱的同学,是该我做总结的时候了,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中国的学者,一如我崇拜的闻一多、朱自清、余秋雨那样的学者!也许我一生的努力都不及他们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我会矢志不移、锲而不舍!也许它没有社会名流的光芒夺目,没有明星达人的出彩靓丽,没有富翁大款的腰缠万贯,甚至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但我心无悔,不为名利,只求真理。我甘为一名学者,挑起祖国的大梁!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篇三:江南让我如此陶醉】

在传奇与诗意的联想上,江南别具魅力,也因此让人如此陶醉。

——题记

江南是个淳朴的地方,它不雄伟,也不华丽,澄澈的流水蜿蜒缠绕着整座城市。它的颜色只属于水浸润的墨色。

余秋雨先生说,江南小镇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我凝视着各种照片,画上的江南小镇,毫不例外,它都是一个淡墨色的水性城市,像千年镶嵌的梦,我完全沉醉其中。它平静的令人心动,却又大气不敢喘。

江南是纯净的,烟雨轻拂,青砖黑瓦,河流交织,点点滴滴都是温柔,没有大风大浪。像牛毛,像花针,像尘埃,绵绵细雨笼罩着这古朴的水城,像是对江南的宠爱。雨没于这清澈的河水中,是轻巧的拥抱;雨停留在斜斜的黑瓦中,是轻轻抚摸;雨洒在写满历史的石板路上,是悄无声息的依偎。雨其实像烟,迷蒙一片,恪守着水乡的灵气。

江南在缠绵的烟雨中,似有似无,如隐若现,像一幅空蒙的山水画,载满了世间的平静雨祥和。

过去的江南是才子的圣地,美女的天堂,江南是骄傲的国度。确实,江南是一个文学的圣地。唐伯虎风流倜傥,鲁迅,叶圣陶,茅盾才华横溢……尽管才子来往,江南还是寂然的,所以才有了余秋雨先生的一番话。

想起过去的江南,我总免不了有那种淡淡的不着痕迹亦是难以言传的心思。

这就是那位中国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二十年后的江南,这就是新年伊始的江南,这就是江南。

江南,让我如此陶醉。

【篇四:别有风情——姑苏】

穿行于粉墙黛瓦,徜徉在水巷石桥,心情分外澄净。耳畔,吴侬软语是那样的宛转动听;眼前,姑苏城依然秀美典雅,纵烟雨霏霏也遮掩不住其独特的魅力。

正值阳春时节,蒙蒙的细雨如烟般落下,姑苏感受到了雨的存在,敞开胸怀,让雨流入自己的心田,使之成为一部分。姑苏的水,可爱轻盈。它不像长江黄河那般气势磅礴,也不像大海那样一望无垠。水如温柔的少女与姑苏城缠绵。每每看到姑苏的河时,总会给人以别样的享受。

站在河畔,小楼白壁青瓦,柔柳参差披拂,更映衬了水的净。遥望河上,石桥古老精致,青石板斑驳,使水更柔美。沿着石阶走上小船,烟雨朦胧中,流水静静流淌,微风中皱起的粼粼涟漪,是姑苏深深的凝眸。就这样,悠扬的古韵随着船儿,与我的心一起醉在姑苏悠悠的水中。

再到姑苏的园林走走、看看。最美的景不一定是园林,但园林一定是最美的景。它不像九寨沟那般绚丽,也不如颐和园那般富贵雍荣,它只是姑苏的后花园。轻轻叩开那古老的木门,来到幽然沉静的亭台楼阁前,绵延中错落有致,青白灰分明里尽说着大气和典雅。满园的明媚春光,绿意融融,像是步入一个朦胧的梦……

穿行在古老的园林中,一种静静的深入内心的宁静,来自锦鲤游弋的一泓清水,穿梭其间的石桥小径,散发出清韵的曲折长廊,还有那点缀其中的奇石花木,正如范仲淹所写“百草千花特地繁”。漫步在小径上,在阳光温暖柔和的照耀下,向更幽、更美处寻觅……

这般美景似乎应了苏州人——秀。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一位位著名的文人充实了姑苏的历史文化,筑就了如今现代而古典的姑苏。余秋雨先生在《白发苏州》中写道:“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可以说,余秋雨先生一语道破姑苏文化的内涵。

我们不像东北人那样豪爽,也不像草原儿女那般洒脱,我们有我们的独特之处。如果非要解释,可能是因为姑苏人大多温文尔雅、知书达理吧。你听,姑苏人讲话,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如姑苏水的温柔。再看,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彬彬有礼……可以说,姑苏二千五百年的无限韵味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已经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怎能不澄澈、灵秀?

姑苏简约而自然,恬静而安宁。它的美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驳落,不会因尘世的喧嚣而褪色。姑苏,诗一样的姑苏,怎能不叫人魂牵梦萦?

【篇五:我就是想做一粒砂】

从小,老师就对我们说,要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父母功更是千叮万咛:孩子啊,要争气啊,以后好光宗耀祖。于是,我们个个头悬梁,个个斩钉截铁地发誓:誓当珍珠,绝不做一粒沙。

于是我们羡慕余秋雨等文化名人到处游山玩水;羡慕体坛巨星的超高人气;更是追随大小歌星影星到处跑。这些人大概就是父母老师所谓的珍珠吧,耀眼夺目,光彩照人。

于是天真的砂们摩拳擦掌,个个跃跃欲试下定苦功。他们不知道珍珠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的稀少,也不知道正是砂的陪衬才显得珍珠的高贵。

干嘛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珍珠?干嘛认为珍珠就是最高贵而砂就是贱?干嘛不珍惜砂的价值?

我就是想做一粒砂。

砂,在我看来,不是平庸,不是低贱,更不是没有能耐成为珍珠。相反,它真实、平凡。是它筑起了一座座的混凝土高楼大厦;是它,成就了沙滩的浪漫,海水的柔情;也是它造就了古埃及漫天黄沙的异域风情和金字塔千年不败的雄姿。

做一粒砂,踏踏实实但要享受自我——我们都是凡世中的人,我们中大部分的人都成不了人们眼中认同的珍珠。但我们还要生活。柴米油盐,清风明月,做一粒砂,过普通的生活,享受凡世的乐趣。

做一粒砂,不高瞻远瞩——深深扎根于地下,不艳羡珍珠的高贵,摒弃有些珍珠身上虚化的品行,只要泥土般真诚的情感。

做一粒砂,与世界相连——人与人之间若能像砂一样,互相包容,互相交汇,肩并肩,头挨头,这个世界将会是友情的海洋。

做一粒砂,并不是我成为不了珍珠,珍珠在蚌里受的苦,我们也同样受过。雨打风吹,斗转星移,时间的风化比蚌里的磨练来得更甚。但我们不说。当电视媒体上珍珠们发表所谓的事业艰苦评论时,普通的砂们有可能在艰苦的生活中颠沛流离。

这个世界太过拥挤,既需要珍珠的光彩夺目,也需要有砂来映衬它的光芒。

所以,请在欣赏珍珠光彩夺目的同时,关注一下你脚下的砂。

是金子总会发光,让我们每个人都先做好一粒砂吧!

【篇六:记忆中的画面】

如今,我已在这世上渡过了十余个春秋。但在我人生路的画板上,仅留得一个人在行走。不去留意那春天路旁草丛中一抹生机,也不去理会深秋落叶飘落的一声叹息。周围的一切生息与我毫不相关,它绘它的艳,它摹它的美,我仅只走我的路。

翻开我记忆中的画板,记忆的开场卷便是一位少年蹲在一个墙角,与蝴蝶表白它的内心。周围一个个小朋友又跳又笑,欢乐装满了整个院子,但我只醉心于眺望那远处的山水,和构造未来的方向。看不到目标,我也会与个别小动物倾诉我的内心,不与他人融入分毫。因为我有一个坚定的目标,不能和这些莺鸟多计较。

但直到我知晓了余秋雨,读过他的散文,了解了他的故事,过去的景象才又被勾勒起,我也不过是温室中的一只雉鸟罢了。被关在象牙塔中,卖弄清高妄想自我造就欢乐,也不过是平添烦恼。

这一切还不够。直到我因此吃尽苦头。我不孤僻内向,而且不善交流。往往个中的冷淡被人理解为高傲,纵然后来有亲近之心,也都被大大小小的集体拒之门外。而促使人内省的导火索,却是一次演出。小学里学校开了一个课程,美名期曰:培养兴趣,实则令我们参加大大小小的表演,为排练劳神,为四处奔走而费心。要说难,实也不难。无非是迈着正儿八经的军,到位子上和着节奏吹上一会儿,再正步下台。虽然不难,但必定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目光的洗礼,要是个自信的人,那也没什么,而我偏偏是个腼腆的人。正巧我又坐在乐队最东侧,只要有人略一心,我那惊惶苍白的脸必然逃不出有心人的眼睛。

我一慌,节奏免不了会慢上半拍,拉长了低音,撮锐了短音,往日练习的节奏不知去向,导致节目失败。有人埋怨,有人惋惜,但有一个人一直鼓励我与同学们多交流,将他的经验教授给我。他与我本来是一个班的,但平素不往来,到那时竟鼓励我,我也是颇为意外,但人生路就是充满意外,从他那时起,我便被他的幽默风趣所感染,在那之后,我也不再害怕与外界交流,用自己的方式去交流。

独行固然好,但在孤行之中,我又曾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与朋友乐,品一口香茗,休息一会继续上路,阳光会洒在我们的脸上,而不是让阴雨使我彷徨。

【篇七:我就是我】

曾几何时,我知道了“个性”这个词,于是手执稚嫩的笔在日记中悄悄写下:“有时,我像身上穿的T恤衫一样随便;有时我像绑鞋带一样洒脱……”虽然我并没有善感的气质、奇诡的想象和多情的文笔,但写出的是我自己的心声,展现的定是真实而富有个性的自我。

沐浴着晨风,笑迎着朝霞,我踏入了中学的门槛,我知道那里是一个发挥特长和张扬个性的殿堂。从此,我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

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人,我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不愿受到别人无理的拘束,但也不会任意放纵自己。我喜欢观日出日落,它昭示着万物的轮回;我喜欢望滴泉飞瀑,它演绎着世相的变幻;我喜欢看风霜雨雪,从那里,我得到了生命的启迪,从那里,我领悟到我也是装点这瑰丽世界的一员。

我爱读徐志摩、郁达夫和余秋雨,更爱看三毛、张爱玲和舒婷;我爱随着郭沫若去“凤凰涅槃”而获得再生;我爱随着曹雪芹“金陵十二钗”而扼腕叹息;我爱听贝多芬、莫扎特和冼星海的乐曲……从那里,我纵情驰骋,荡涤心灵;从那里,我让自己逐渐摆脱世俗的喧闹,学会了拒绝平庸。

我就是我,在荣誉面前不自傲自大,受到批评也不妄自菲薄;在冷眼中我能昂首挺胸,在失败时我也能引吭高歌;高兴时,我洒下银铃般的笑声;悲伤时,我也绝不吝啬自己的眼泪;实在难过时,想哭就哭吧,因为眼泪不只含有H2O,还蕴含着丰富细腻的情愫。除此之外,我还崇尚梅花的坚贞,敬佩松柏的刚强,钟情垂柳的柔美,倾心红豆的相思。

我就是我,我哭我笑,但不沉溺;我悲我叹,但不怯懦;我忍我让,但不屈服。

我就是我,一个真实而富有个性的初中生。

【篇八:我就是我】

曾几何时,我知道了“个性”这个词,于是手执稚嫩的笔在日记中写下有个性的我。

沐浴着春风,笑脸迎着朝霞,我踏入了初中的门槛,这是一个发挥特长和张扬个性的季节。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女孩了。

我就是我,一个学会独立的人,有我的思想和灵魂,我也不愿受到任何人的无理束缚,但也不会任意放纵自己。我喜欢看故乡的日出日落,它昭示着万物的轮回,我爱看滴泉飞瀑,它演绎着世相的变幻:我爱四季的风霜雨雪,从那里,我得到生命的启迪;我爱自然界的绿树红花,从那里,我领悟到了我也是装点这瑰丽世界的一员。

我爱读徐志摩、郁达夫和余秋雨,更爱看三毛、张爱玲和舒婷。爱随着曹雪芹去为“金陵十二钗”芳艳同悲扼腕叹息。我爱听贝多芬、莫扎特和冼星海的乐曲,在音乐中,我纵情弛骋着思绪,荡涤着心灵,让自己摆脱世俗的喧嚣。

我就是我,在荣誉面前不自傲自大,受到批评的时候也不妄自菲薄,在冷眼中,我能昂首挺胸,就算在失败的时候,我也能够引吭高歌。高兴时,我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在悲伤的时候,我也不吝啬自己的眼泪,实在难过时,想哭就哭吧,眼泪也不是什么珍贵的,流一点泪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它也蕴蓄着我的思绪。

我一直都崇尚梅花的刚强,我敬佩松柏的傲世,我动情于垂柳的依恋,我又倾心于红豆的相思。

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我忍我让,我哭我笑。在成熟中不缺乏天真,在复杂中不乏单纯,在生活中,不缺乏像男孩子一样的调皮。

我就是我,一个富有个性的女孩。

热门推荐
1窗外
2我最喜欢的奥运比赛项目作文
3简爱读后感
4雨中的训练
5牛耕田
6亮剑观后感
7六年级的感觉
8我非子,子固非鱼也
9我的乐园广场
10今夏蔷薇开
11面对中考,我全力以赴作文
12记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13开学第一天的作文
14父亲的背
15晨曦中的温暖
16难忘那一幕
17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18大自然的声音
19致敬抗洪英雄作文
20风的旅程
21细节
22要共享,也要共赢
23传统节日——春节
24端午节趣事
25我最爱的人
26我自己
27鹅卵石赞
28童眼看生态
29小议娱乐与时尚文化
30猴王出世缩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