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艾青的作文

【篇一:艾青诗选读后感】

《艾青诗选》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副图: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枯黄的树,生长杂乱的枝干,我知道当时的人们过的很辛苦,糟糕。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但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己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表达了人民对那里的向往。

最后一节很直接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深沉”一词,可能仍是无法表达出艾青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后面紧跟着的省略号,似乎还有无尽的情绪在涌动着,使读者沉浸在其中,回味着。这首诗在问答中,将诗的情绪推上了高潮,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之中,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艾青对祖国的热爱,我们看在眼里,敬佩于心中!艾青的精神,我们值得学习!

【篇二:清明踏春】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全家打算提前几天一起去扫墓。

我们早早地就起床去扫墓了。扫墓完毕后,一路上我边吃着祭奠完的食物边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中就有我最喜欢吃的麻糍。我边吃边想:“为什么麻糍是绿色的呢?”于是我就向爸爸求教,爸爸回答我说“因为麻糍里放了艾青,艾青是一种植物,麻糍的颜色和香味就是从艾青中发出来的。”我好奇的问:“艾青是长什么样的?它长在哪里?”在一旁的外公听到我们的对话说:“你想不想看看艾青?前面的村庄河边就有很多。”于是外公就带着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的野地里,我们跟外公仔细地找啊找。不一会儿外公蹲了下来,向我招招手说:“郭攀快过来,这个就是艾青。”我跑过去一瞧,草丛中有一株并不很起眼的小草,不同于别的小草的就是艾青叶子形状有点像蒿菜的叶子,向上的那一面是绿色,向下的那一面是白色的。我摘了一株凑到鼻子下闻了闻说:“哦!对对,就是麻糍里的那个味道,真的好香啊!”知道了艾青的特征就好办了,我们不一会就摘了好多,真是收获满满。

途中我们又发现一个踏青的好地方,那是一片大大的油菜花田,大的一望无际。中间还有一条长长的风车走廊,这个走廊是用无数个五颜六色的风车搭成的。一阵风吹过,风车们飞快的转了起来,真是壮观极了!两边油菜花随风摆动,经过的路人纷纷停下来拍照。

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我们要回家了。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爱春天!

【篇三:记忆中的味道】

记忆中的味道,是童年时,每家每户不时都传来艾青的阵阵清香,阳光明媚,绿野遍地。我与奶奶拎着两个竹篮,拿着小镰刀一同上山去采青,挖笋。

走在那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身旁不时有几只小黄蝶飞舞,油菜花遍地,桃花也在路旁悄悄绽放,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嘴里不禁哼起了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牛是我的伴……”突然奶奶对我说:“囡囡,快看这里都是青。”我急忙跑到小路那头,只看见一堆杂草。疑惑地问道:“艾青是长什么样的啊?”奶奶割了丛“杂草”对我说:“看,这就是艾青是有香味的。”我凑近闻了闻,哇,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原来这就是艾青啊,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右手拿着镰刀,左手顺着叶摸到了跟根,再用镰刀一割。一棵完好无损的青,就这样被我割了下来,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采完艾青,下一步就是包清明果了。奶奶把艾青揉成了一个大大的绿色面团。耐心地开始教我包清明果。奶奶熟练地揪下了一个面团,将大拇指按在面团中间,用中指稍稍托住底盘,大拇指和食指压平两侧。奶奶不出三秒就做出了一个圆圆的小碗,然后奶奶把“小碗”盛上了满满的馅,最后在开口上缝了一道美丽的花边。那个清明果抬头挺胸,像位打胜仗的将军似的。

我见奶奶包的那么轻松,便照着奶奶那模样,揪下一块面团,轻轻地把它搓圆,再用大拇指按住中心,开始揉“小圆碗”,可是我揉着揉着却变成了个“小平饼”,我只好继续在平饼上放了一勺馅,将缺口用两边粘住,这清明果就像一个饿了三天三夜,立也立不住。我毫不灰心,继续做“小圆碗”这次是在奶奶的带领下,我明显比上次做得好多了。做出了一个“小圆碗”心中不禁兴奋了起来。我又往里面加上了馅,然后粘住了开口。这只清明果终于在我的百般努力下成形了,虽然没有奶奶包的那么好看,但是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包完清明果接下来就是我最爱的吃清明果环节了,奶奶将蒸好的清明果放到了桌子上,我连忙凑近闻了闻,淡淡的艾青味里飘着陷香味,奶奶拿来碗筷,我夹起一个清明果,咬了下去,外面那层艾青粘粘的,里面那馅香喷喷的,好吃极了。

回忆起来,想着想着那不禁流下的口水,好想再吃到奶奶包的清明果啊!

【篇四:艾青诗选读后感】

《吹号者》,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最有感触的一篇文章。

吹号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从艾青的诗中: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没有到来。”

看出他们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在黑暗之中,他们就用浸濡着血迹的铜号吹响带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没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认为这是一个神圣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鲜空气,便吹响了铜号,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这响亮的号声背后却是吹号者的痛苦。

“当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号角的铜皮使号角发出声响的时候,常常有细到看不见的血丝,随着号声飞出来……”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号者,他不惧痛苦和劳累,为当时社会的新希望奋斗着,吹号者的脸常常是苍黄的,刚开始我觉得有些夸张,可在后面的阅读中慢慢认为这是对于他们而言在正常不过了。他们在那些蜷卧在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困倦的人群里,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秽的人群里,最先惊醒。

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他吹着最热烈的号声,激励着热血奋战的战士。在最后的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胸膛时,他缓缓的躺下了,却没有人发现。

在这首诗里,他为我们在中国历史的广场上塑立了一个吹号者和浸濡着血迹的铜号的形象,让我们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听到那曾经唤醒了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也展现了艾青的爱国情怀。

艾青的诗歌让人荡气回肠。

【篇五:我与诗情】

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我们一代代人在诗文化里撷取芬芳……杜甫、李白、贺知章、王昌龄…这些伟大诗人的诗作就像一壶壶老酒,越品越醇,越品越香;亦像一杯杯清茶,在苦与甜的交织中,让人感悟沉淀着人生哲理!诗在我的生命中必不可少,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我穿越不同的时空,进入不同的时代,感受着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意境中不同的心情,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开学时间延后,老师就带领我们走进了诗的世界。

在第一次写《风筝》到《思念》,在写《风筝》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怎么写,没有思路,但经过多次的练习和阅读与冥想,我就一点一点地找到了感觉,一次一次地摘抄,一次又一次地思考,一次又一次的创作,让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它!诗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想起劝学,琵琶行,这些经典的诗句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品味其中,读那些古代诗,就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我仿佛与王昌龄共赴塞外那惨烈的战场,我与苏轼一起共赏竹外桃花,我与曾几一同泛溪山行…说起现代诗,它与古诗虽有不同,但却别有洞天,启迪我的思想和心灵,对我产生深深的影响——

徐志摩,艾青,巴金走入了我的视野,我在现代诗生动的表达中感觉着一幅幅唯美,动情,凝练的画卷。陶醉于现代诗的意境里咀嚼品味真切的浓情。我在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心灵感受强烈的震撼,作者满怀对大堰河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满怀对劳动人民热爱,赞美之情。我在诗篇里仿佛看见一位普通中国妇女平凡不幸的一生,我满怀震撼地感悟着诗人对这位伟大的母亲感恩之情。

诗犹如鲜花,五颜六色,形状各异,花香扑鼻而来。诗犹如绿茶,淡雅清香,让我闻后心情愉悦舒畅。

走进诗的海洋,我陶醉其中!

【篇六:奇葩名字录】

不得不说,父母真是难当,不仅要肩负起养育儿女的重担,还要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叫什么?而这些名字,还可能会闹笑话,比如我们班的女生:刘琦,王佳琪、李芯淇、吴家祺、陈思琪,各个不同的“qí”,真是傻傻分不清。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不,请向下看……

“奕达”口香糖

对,你没有听错,我们班真的有一位同学叫王奕达。我现在还记得王奕达作为一个插班生来到我们班的情景。在课上自我介绍:“我叫王奕达。”全班哄堂大笑,“奕达口香糖”的外号就这么迅速地叫开了。现在,我们当面这么叫他,他也是一脸郁闷。

“成龙”驾到

“成龙大哥”成龙这个名字可谓户喻家晓,我们班却有一位撞名了这位功夫明星——陈龙。我们常打趣他:“听说你功夫不错呀。”还有一人,叫成桐,两人的名字发音相近,好似一对兄弟。

我不是艾青

大家知道这位女作家艾青吗?艾青是她的笔名,她的原名叫蒋海澄。当我的同学读到她的文章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我——蒋海晨。她们神秘兮兮地把我叫过去看那篇文章的作者介绍,我也吃惊了:蒋姓本来较少,如此相似的名字更少见,而且只差了一个字母!而且同学还问我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父母是不是读过艾青的书?我晕,这个名字只是根据我的出生时间和地点取的罢了!

我希望天下父母取名字时能“走点心”,可别让把男女生混名、撞名等“悲剧”的发生了!

【篇七:生命无极限】

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题记

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无异是生命。生命如花,花开的时候争妍斗艳是美好的;花落缤纷时也是美丽的;生命是一篇昂扬的乐章,每个音符都在演绎着人生的精彩;生命如盘重要的棋,要像小卒一样勇敢前进。丰富多彩的生命装扮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过:“即使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支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听了大诗人艾青的话,不禁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无限思考,怎样活出没有极限的生命?

生命·勇于追求

那是屈原来了,风尘仆仆,一路追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寻声望去,汨罗江边一袭白衣,一根傲骨,一个高昂的头颅,秉着一颗纯洁之心,燃着一簇生命之火。在山河破碎里,在污浊世道中,在山河破碎里,在背井离乡时,在一腔悲愤中,你是祖国唯一的延续。情深,不能拯救祖国的命运,于是,屈原选择了追求自己高尚的人格。宁葬江鱼之腹,也绝不苟活于世上,那一跃而下的完美弧度,完善了他人生的追求,用生命诠释了纯洁的真谛!

因此,我们要像屈原一样勇于追求,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理想对于一个人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航灯。美好的理想,需要我们努力追求,不要因为一次摔倒而哭红了眼,不要因为一次挫折而放弃美好的理想。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叶子的离开不是风的召唤,而是树的放弃,同样,人生的失败不是因为挫折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勇敢。朋友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勇往直前,所有的未来都属于自己!

生命·学会等待

翻开厚重的史书,慢慢欣赏盛世的繁华,细细品味乱世的纷争,无暇顾及公瑾小乔似的恩怨缠绵,却始终为急功近利的帝王们感到遗憾,生命需要等待。

没有长久的等待,爱迪生不能成为大发明家;没有长久的等待,居里夫人也只是个无名的居家妇女。欲速则不达,何必无端的追求速度呢?那只会让你马失前蹄,错过沿途的风景。不要关闭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

为何不向那些懂得等待的人学习呢?姜太公钓于渭水河,一钓十年,让李白也心生向往,那便是等待的最高境界了。成功的花,需要用血和汗水长久浇灌,但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更加多姿多彩,而我,学会了等待,慢慢执笔绘丹青——心中的那幅美好蓝图。

生命·学会执著

执著,是一种勤勉的跋涉,淡泊的心境,一种刚硬的精神气质,一种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节操。

不论你身居达官显位,还是身处平常街巷,无论你奔波于闹市通衢,还是栖身于田园山水,只有有所执著的人才能置常人眼中的得失,荣辱,毁誉于不顾,才能拥有笑傲人生的旷达与潇洒。

古有精卫鸟,相传为炎帝女,因为在东海游泳,不幸溺亡,经常衔西山的木头去填东海,这是精卫填海的传说,也是执著于人生目标的一个精神的典型。为了我们的事业与生活,我们应该永远坚守执著,也许收获有迟有早,有大有小,但我们坚守执著的本身,就是人生的一种大收获。欣赏执著,品味人生。如果说软弱是生命的悲哀和无奈,逃避是意志的沉沦和丧失,那么执著则是理想的升华和永恒。

总之,创造生命无极限需要勇于追求,学会等待,学会执著等。如果说夏花的烂漫开放让我们动容,那么秋叶的静美更会让我们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勇于追求,学会等待,学会执著,创造生命无极限!

【篇八:擦净心灵的窗户】

看见邻居衣服总是洗不干净的女人,不是因为她的邻居多邋遢,而是她的心灵早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高尔基曾说:“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污垢。”而故事中的女人,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所以才会这样一味的抱怨别人,而不反思一下自身是否有什么问题。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由此可见,自省在古代伟大圣人的观念里,也是十分重要的。

自省,是弥补错误的良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面前,重在自省。德国人在勃兰登堡筑起由2711块水泥方砖组成的犹太人纪念馆,时刻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当代德国人勇于直面历史伤疤的自省行为,淡化了波兰人民的愤怒,为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自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在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来拜访88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齐白石齐老先生,还带了一幅画,请他鉴别真伪。齐老先生一看,非说要拿自己前不久的两幅作品跟他换。艾青听后却赶紧收起那幅画,说就算是二十幅,也不肯换。原来,艾青带来的这幅画,是齐老先生数十年前的作品。艾青走后,齐老先生便没日没夜地在书房里描红。齐老先生的儿子看见父亲这样,十分不解,便问:“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还是这般低级的东西?”齐老先生放下了手上的画笔,长叹一声答道:“如今我声望颇高,很多人都说我画得好,就算随便抹一笔也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之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到几天前,我看见了自己年轻时的一幅画,才猛然惊醒——我不能再被外界的不实之词蒙蔽了。”此后,依然坚持每天做画,从无懈怠,有的时候为一幅画甚至要花上好几个月。齐老先生的自省,即是成就举世盛名的画家齐白石的重要原因。

自省,是心灵的救赎。巴金先生晚年写了《随想录》,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进行反省,并将自己认为可耻的地方公之于众,这是对自己的灵魂的无声拷问,是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此举凸显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树立了不朽的精神路标,让世人敢于正视文革中的错误。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人应自省,虽不如圣人雅士一般,一日三省,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已”的境界,至少也要常常反思,一日一省,多日一省皆可以。只有看见自己心灵的灰尘,并想办法抹去,才可以走向成功。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是大勇。人生在世与其低头埋怨失败,不如昂起头来纠正错误。让反省这面镜子,照见你心灵上的灰尘,用实际行动,擦净蒙尘的心灵。

【篇九:读艾青诗选有感】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

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鲁迅从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这证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解放事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中”为传颂的名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逝世后,全国人民给他献上了“民族魂”的大旗,这正是人民对他中肯贴切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与徐悲鸿的爱国之心,而我们从他们的品质中我们可以学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希望全在我们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篇十:看恋的港湾——家】

曾经看到这样一首诗:我和日出一起出门,又陪着月亮入睡。我苦苦追寻,只为了能有个家。然而,我却失望了,我只看到,疲劳躺在暮云怀里,暮烟搂看倦山入睡,而只有我,站在这暮云与暮烟之外人间的路!

是的,作者这么辛苦的追寻,却只炜了能够有个家,那么家真正意味着什么呢?

家,是席慕容——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因久久不能回家,因久久没有收到家信时,在日历牌上用鲜艳的红笔圈出每一个收信的日子,日历不仅仅暗示着给她时间,更给她许多美好的永久回忆。也许,这救世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根”的感觉吧!

家,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末,因为我爱这徒弟爱得深沉”。艾青,是家喻户晓的现代诗人,他的著作分别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他所写的作品大多数都以家来围绕写。就像艾青说的,只因他自己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无法自拔”,导致了艾青写的作品中都能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对家的依恋……

家,是冰心的“中剪子巷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冰心曾说过:只有住看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最深最原始的内心世界。不错,在这个现代社会,到处充满着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为了金钱、荣誉、竟不惜抛弃了人最高生命的特征——生命的价值。为了追求全权利、物质的追求,竟不惜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唯有家,才得以释然,只因为父母、兄弟姐妹间的爱才是最真、最纯的,不回附带有任何目的,只因家在灵魂深处,家在血肉亲情,只因血肉亲情和血脉是永远牵不断、剪不断的。

从古到今,有多少知名人物只因一个信念而坚决回国,回到自己出生的家,并打算奉献自己所学来的毕生知识,让自己的“家”得以繁荣强大。就如钱学森先生,他放弃了在国外优裕的生活而毅然回到中国,而他所处在的国家却很重视他,三番四次的劝谏他留下,可他却二话不说,拿起行李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回国的轮船。而那些国家却为了让他留下来,在钱学森回国的途中不知做了多少手脚,设置了多少关卡,甚至将“莫须有”的罪名按在钱学森先生身上,软禁了他。后来,在中国的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生自己,养育自己的国家,因为钱学森先生回到中国,才会有今天的航天技术,才会有今天的中国。当有记者采访钱学森时,问了他一句话:“钱学森教授,为什么您一定要回到中国,您不觉得这样做会令您失去很多东西呢?”可钱学森只回答了一句话:“因为这里才是我“落叶归根”的家。”

家,不仅仅只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家,也是每个人永久向往和眷恋的家,只因家是游于休息的港湾。

热门推荐
1读《西游记》有感
2自我管理
3端午粽
4没有过不去的什么
5参观四川省博物院
6舌上有乾坤
7读《夏洛的网》有感
8故乡的杨梅
9班级里的卡通人物
10一次难忘的考试
11印象南京
12成长的故事
13留下书香在心中
14叙事写人作文
15二十年后的我
16遇见
17做家务作文
18智救汉字王国
19参观长沙生态动物园
20第一次煮菜
21家乡之韵
22人类,一株有思想厚度的芦苇
23可爱的小白兔
24笑在校园,爱在世界
25精彩作文
26上初二,我多了一分热爱
27咱爸咱妈
28走进人间的四月天
29下棋
30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