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心声】
周六,我和妈妈去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当你的家长老了,你还认得她吗?”。活动是把家长化妆成老人,让我们知道时光的流逝。
妈妈进了化妆间,过了半个小时后出来了,我吓了一跳。她的皮肤干燥、苍白,数不清的皱纹爬满了脸颊。双眼垂下,双手干涸,就连平时红润的嘴唇也变得暗淡无光。我的眼睛湿润了,一把抱住了妈妈。
时光匆匆,我在长大,妈妈却在变老。面对时间的流逝,我束手无策,但我知道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对我之前的无知感到万分惭愧。
我看过很多散文都这么写:当某人已经离去,你才会知道与他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珍贵,多么美好。但他写这些只是为了抒发当时的情感吗?不!他们是想让我们珍惜眼前的这一切,不要等到失去才知道得到多么珍贵。我也一样。
如果可以,我愿变成一块无敌的橡皮擦,擦去你脸上的皱纹和岁月的斑点,留下年轻的面孔。
如果可以,我愿变成一阵微风,吹走你心中杂乱的烦恼和恐惧吹走,留下一颗快乐的心。
如果可以,我愿变成一把万能的伞,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
最后我愿时光论战,我始终是你的女儿,与你共度生生世世的美好时光。
我的心声很简单,用我所能做的一切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篇二:子鱼论战读后感】
寒假拜读《古文观止》,对里面的内容大为惊奇。此书由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林,吴调候两叔侄编选评注出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从某一侧面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将中国历史用独特的视角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其间有几篇令我回味无穷,闪耀着灼见真知。尤其是《子鱼论战》,凸显出人类的智慧与意蕴无穷。
《子鱼论战》是先秦左秋明的作品,是宋楚战争始末的记述,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了郑国,而楚国出兵救郑国,于是爆发了这场战争。战争刚开始时,宋相公死抱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立即攻打的正确意见,以致耽误战机,惨遭宋国反杀,子鱼的识时务与宋相公的守旧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子鱼的智慧。后半段写子鱼驳斥宋相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驳斥“不以阳溢”,再驳“不禽二毛”,最后得出结论: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就要去攻击,增强士兵士气,这样才有可能获胜。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既然要讲仁慈,为何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又为何要讲仁慈呢?宋襄公也许并没有分清楚这两件事物,只是一味的讲求仁慈,固步自封。子鱼能够从这里跳出去,成功的分开了仁慈与敌人,用开创性的思维提出了不对敌人仁慈的观点,成功突破了常规思维,只可惜子鱼句句中肯,切中要害,却没有得到宋襄公的伤心,岂不惋惜!
对于同一件事物,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会有些开创性创新性的奇特想法在里面,也许这种创新的思维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而新时代我们最缺乏的无疑就是这种创新性的想法,一个创新性的想法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成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预示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客观真理。无论是对个人也好,企业国家也好,如果缺乏创新精神,那么他只会停滞不前,反而有可能倒退,只有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个人企业国家才能得到发展。
宋襄公还有一大失败的原因无疑就是固执了。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最终仓皇北顾,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试想:若是宋襄公听取了子鱼的论述,在楚国军队未准备好之前攻打他们,那么,历史有可能因而被改写。作为一国之君,宋襄公应该广开言路,积极咨询各大臣的意见,虚心请教,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而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应该向别人虚心请教,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才能够找出自身的问题,从而提升自我。
积极开拓自身的创新能力,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这才是我们应该从《子鱼论战》中学到的经验。
【篇三:尊重差异】
大自然对世界上的各种生灵是极其包容的。当面对鸟儿对飞翔的着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方蔚蓝的天空;当面对老虎对奔跑的热衷时,大自然赐予了它一片广阔的大地;当面对鱼儿对畅游的热爱时,大自然则赐予了它一片深邃的海洋。正因为大自然对世间各物差异的尊重,才构成纷繁多彩的大千世界。自然界尊重差异,人类社会何尝不是这样呢?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流经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一场影响古今中外的论战华丽地拉开了序幕。诸子百家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展开激烈的论战:儒家倡“仁”,法家倡“法”,墨家倡“兼爱”,道家倡“道”……尽管诸子百家的观点各有差异,但他们却仍然尊重这些差异的存在。于是,思想的碰撞创造出更为强烈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若没有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诸子百家中仅剩下一家,那我们的中华文化将会变得苍白。因此,尊重差异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历史的长河继续流淌,来到那个举国同庆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尊重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饮食、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让各少数民族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正因为尊重差异,中国民族迸发出更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若没有尊重差异,一个民心涣散的国家还能求发展图富强吗?由此可见,尊重差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如今,尊重差异在教育方面却远远做得不够。2009年11月2日,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他说:“现在中小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生‘母亲都是善良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看着一代又一代孩子背诵着同样的妈妈踯躅独行,是一种悲哀。在我看来,妈妈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同的,她可能有点小气,可能很温柔,也可能有点凶。但为什么不尊重每个母亲的差异,而仅仅套用“母亲是善良的”这一固定的套路呢?尊重差异在教育改革的途中变得越发重要。
自古洎今,尊重差异是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忽视的问题。唯有尊重差异,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才能促进国家发展,才能推动教育的改革。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尊重差异,构建纷繁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