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茶篓的作文

【篇一:山水之间有好茶】

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说起浙江的茶,大家一定会先想到西湖龙井,而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和它只有一字之差,却毫不逊色的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产于大山深处的钱江源头,这里群山环绕,山高雾多,拥有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自然条件,产出的开化龙顶以味香、色纯、优质无污染著称。

记得以前,我家也有一片自家的茶园。到了采茶的季节,我最喜欢和小伙伴结伴去茶园玩耍,有时帮大人采茶,有时采点覆盆子吃吃。那时候的日子特别开心。晚上,一家人围着土灶,一边聊家常,一边炒茶叶,其乐融融的。我真怀念那段时光,也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老家的土茶。

每年清明至谷雨之间,是最好的摘制开化龙顶的时节了。每当这个时候,茶工们总是乐呵呵的,因为他们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为了采摘到好茶叶,她们每天清晨赶着露水去采摘,趁着露水采摘的茶叶是最新鲜的。我想,如果我是一颗茶树,每天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每天享受着阳光和雨露,这应该很幸福吧!

说到采茶叶,就不得不说我的舅妈。我的舅妈是位采茶能手,以前妈妈告诉我,舅妈可以两只手一起采茶,而且速度特别快,我一直不相信。直到昨天妈妈带我去体验了一次采茶叶,我亲眼见识到了,我才相信。舅舅茶庄里的茶树长得郁郁葱葱,一颗颗嫩芽十分肥绿,好像在对我笑着说:“来摘我呀!来摘我呀!”看着舅妈的手在茶叶间来回摆动,飞快地采摘茶叶,我不禁产生了佩服之情,这也勾起了我的士气,我和妈妈也不甘示弱地开始采摘起来。采摘的过程中,舅妈告诉我,茶叶在不同的时期,采摘要求也不一样,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芽,后来变成一芽一叶,再变成一芽两叶。我们一边说说笑笑,一边热火朝天地摘着茶叶。劳动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很快夕阳西下,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背着的茶篓也变得沉甸甸了。天色渐晚,大家都陆续下山了,虽然今天很热也流了很多的汗,但是看着茶篓中的茶叶,我满是成就感,天边火红的晚霞仿佛也在为我鼓掌。

在山下正巧碰到舅舅在收茶叶,我问舅舅:“这个茶叶好像和我们平时泡的茶不一样啊,能直接喝吗?”“当然不行啊,采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炒制!”舅舅回答说。我期待地说:“好好奇那是怎么样的!”舅舅热情地说:“我晚上回家就要炒茶叶,你要来一起看看吗?”于是我又开心地跟着舅舅回家。路上,舅舅告诉了我有关龙顶茶的传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军队大战陈友谅时,途径大龙山时,已是人困马乏。喝了龙顶茶顿觉精神倍增,意识到要休整队伍了。随后,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建立了洪武朝,仍念念不忘龙顶茶,要求地方进贡,于是开化龙顶茶就成了贡茶。

不知不觉就到了舅舅家,刚过家门,就闻到了一阵茶叶的清香。我寻找着味道来到了制茶的房间,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问舅舅:“茶叶要怎么炒制呢?”舅舅一边动作麻利地把刚刚采摘来的茶叶摊放均匀,一边给我讲解,他说,需要先杀青,揉捻成型后,用竹筛筛去杂质,进行三次理条,再放入滚筒机约半个小时,最后提香,茶叶的炒制就完成了。

有采茶的辛苦,必然有喝茶的惬意。舅舅给我泡了一杯刚刚炒制好的茶叶,我细细地抿一口龙顶,闻一阵清香,看一回水中林。龙顶的魅力就是这样,爽口中带有苦味,清香中带着火热,茶中似乎有着一种热情之火在感染着我。开化龙顶真是好茶!

龙顶纯,纯在农民一双双纯朴的手;龙顶香,香在炒茶时炉火的火热。好山好水出好茶,开化龙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与喜爱,成为了全国知名优秀名茶,它以自己别样的风味展示出了开化山之美,水之秀!

【篇二:那一缕清香】

磐安,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药材之乡……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最好的茶叶也出自这里。

正月刚过,冬的寒意还未褪尽,茶农便开始忙了起来,与其说工具,不如说是装备,雨衣、雨裤、套鞋、茶篓、大网兜,街边专卖这些东西的摊子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春意融融的时节便是茶叶的旺季了。

春雨,踏着轻快的步子如约而至,淅淅沥沥,滋润着山川大地。花儿草儿尽情地吮吸着自然恩赐的甘露。山坡上一片又一片的茶园,被茶农们精心修剪得整整齐齐,在天然有机肥的作用下显得油光可鉴。经历了严冬的洗礼,在春雨的滋养下,这些茶叶越发的生机盎然。

在春风的吹拂下,茶枝舒展筋骨,手舞足蹈,别具一番神采。经过几日春光的温暖照射。茶从中钻出点点细绒青翠来,点缀着这片单调的灰绿色。这引得茶农们一片开心。可不,着米粒大的芽尖度正是制作龙井茶的好原料,芽苞中不正孕育着茶农们的希望么!

春日的茶园总是这样热闹。主妇们、姑娘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纷纷上山采茶,茶香的汉子,多数也是采茶的好手,将特制的茶篓系在腰间,两手飞舞在茶丛之上。说起这采茶,不光要有耐心,更要有这样一双灵巧的手。因为采茶的时候,指法很讲究,要用食指和大拇指掐茎采摘,指力的要求更高,用力过大会捏坏茶叶。所以,那更像是孔雀舞的手型,茶乡的歌里唱的“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把这采茶的模样形容得生动传神,再恰当不过了。

炒制茶叶的工艺,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从小锅手工木炭炒制到电动茶机,再到数控茶机作坊,渐渐地形成了茶叶生产的联营模式。所以,采茶的往往将当天采到的青叶子卖与炒茶的,便可以拿钱回家了。当然,还会有特地请作坊炒制茶叶的,那是留着自己喝或是赠送远方亲朋好友的。

“生在山里,死在锅里,葬在罐里,活在杯里。”这谜语说的就是茶叶,我最爱看的就是茶叶在开水冲泡之下复活的样子。一杯清香扑鼻的龙井,细细品,慢慢喝,鼻尖、舌尖弥漫着茶的香,流淌着茶的魂。

【篇三:记一次研学活动】

徽州之旅第四天,我们一行人出发前往谢裕大茶园。听到要下茶园采摘茶叶,我们都兴奋不已。

到了茶园,已有老师在门外迎接。我们有序下了车,跟着老师来到茶园。老师先找几个男生去拿草帽和小茶篓,子庆哥哥拿着一叠草帽,背着几个茶篓朝我们的队伍走来。还一边叫喊着“买草帽咯,买篓子咯”,很诙谐。茶园的师傅教我们要把有嫩芽、嫩叶的叶子采上来放到茶篓里。

大家有说有笑地采摘收集着。根据采茶师傅教的方法,我们采摘着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叶子,有时甚至只采一个茶芽。还需要严格按标准采茶,不能大小老嫩一齐采。

采完茶,我们便开始制茶了。大家把采好的嫩芽和嫩叶倒入锅中杀青,除去鲜味中的臭青味,再把嫩芽叶放在凹槽板上揉捻再打松,反反复复好多次,不同的茶揉捻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茶就这样做好了。并没有经过其他程序。过去查过资料,记得茶有发酵茶、半发酵茶,也有不用发酵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走到二楼的屋子里各自找座位坐下。桌子上整齐摆着八个精致的茶杯,两个水壶和茶壶,还有这儿的特色祁门红茶和黄山毛峰茶。我们把茶叶放进茶壶里,加上开水泡上十秒,才把茶水倒入茶杯中,老师说,这样泡的茶口感才比较好。我们每人品上一口,想着茶园里的喜悦,我赞叹:人生如茶,粗品是苦,细品是香!

老师还教我们怎么敬茶。首先要用右手端在茶杯顶端边沿,再把左手托在茶杯下面,腰稍微弯一点点,将手伸前对长辈说:“请喝茶。”

今天真是特别而意义的一天。采茶、制茶、品茶、敬茶,整套程序全学到了。

热门推荐
1校外的秋天
2一张旧照片
3有些事,我自己可以做到的
4留在心里的感动
5秋天的雨
6我的自画像
7做真实的自己
8那一刻我被感动了
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10有趣的劳技课
11风雪中的黎明
12有一种幸福叫“叨唠”
13叙事作文
14难忘你的什么600字作文
15
16示弱
17留住荷塘之美
18游宋城
19身边的爱
20秋叶
21奇妙的汉语
22接力跑
23我的超能力
24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25星空下的遐想
26在尝试中成长
27我创设的节日——水果节
28小鸡出壳记
29家乡的春节习俗
30照片里的故事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