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是对手亦是朋友】
人生因对手而精彩,因为有你的对手才能从中看出你的熠熠生辉。
烛之武和晋伯是对手,他们都必须让秦王与自己为伍,与对方为敌。秦国的军队把郑国围了个水泄不通,老烛这个人啊,很聪明,他用篮子把自己从城上送下去,这样来了暗箭也能挡一挡。他到了秦国的军队,见到了秦伯,说 “您看我也知道我国快被您攻下了,可您想,晋国今天把郑国作为边界,明天就会骑在您的脖子上;您还记得您对他的恩情吧,说好了给您两座城池,估计是忙于 “设版”给忘记了吧;再说,把郑国作为您歇脚的地方不也很好吗?”仅仅说了三句话,就改变了郑国灭亡的命运。其实,要我说,这得感谢晋伯,如果没有他唆使秦国来攻打郑国,怎么会有 “此寡人之过”对老烛的歉意,又怎么会有一个老头儿凭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国家命运的辉煌一页?所以说,感谢你的对手。
刘邦和项羽亦是对手。项羽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旦日飨士卒”。项伯驾马去劝说张良离开,张良说; “此去不义。”于是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淡然的说了句: “这该怎么办?”面对张良对 “为此计者”的追问,刘邦说: “这是一个小人说的。”而后 “卮酒为寿”与项伯 “约为婚姻”,项伯归去,与项羽议,最后决定 “因善遇之”。第二天项羽在鸿门宴上 “不理亚父之数目”、 “使项伯护沛公”,到了最后的沛公还于军中,斩无伤。在这次争王的斗争中,明显的显出了刘邦的机智,项羽的鲁莽。没有项羽 “此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话语,怎么突现出刘邦 “此小人言之”的机智,又怎么会使刘邦立即斩杀了曹无伤?所以,感谢对手吧,没有对手,怎么展现出你的才华,了解你的不足?
人,因有对手而强大,因有对手而闪耀。有了对手,你才会熠熠生辉,有了对手,才会升华你的人生,铸就你的成功。
感谢对手!是他,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是他,让你体验到了成功的辉煌、失败的辛酸;他,是你的对手,也是你的朋友。
【篇二:留侯世家读后感】
相信阅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刘邦评价张良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让一个帝王如此称赞,他张良到底有何能耐呢?
“帝者师”张良,这个称号可不是白得的。他跟随沛公一路过关斩将,打了无数场大仗,“下韩十余城,攻下宛,入武关。”最精彩的一战就是峣山之战。当时,沛公刘邦想派遣两万兵去攻打峣山下的秦军,而张良却劝道说“秦兵尚强,未可轻”,他听说对面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易用金钱收买,“愿沛公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再命令郦食其带着许多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军将领。不出所料,秦将反叛了!之后,便希望与沛公联合起来袭击咸阳。沛公本想答应,可这是张良又劝阻“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这次,沛公他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他大败了秦军,以至于之后到了咸阳,秦王子婴也只能乖乖投降于沛公。
我为什么会说它精彩呢?因为这实在是太大快人心了!这好像是张良已经筹划好了的,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先是用财宝收买秦军将领,后又料到秦兵不会乖乖投降。趁着秦军没有防备之际,袭击秦军,大败秦军。追杀败兵至蓝田,后又一次大败秦军。以至于在沛公一行人来到咸阳的时候。秦王子婴也“手举白旗”了。一切都是这样顺利,一切都是这样完美无瑕。
“人不轻狂枉少年”在张良年少之时,也做过一件鲁莽的事——行刺秦王。历史上关于“刺秦”这个话题的,最著名的硬是荆轲刺秦了。在司马迁的手下,这个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张良刺秦就不是很出名了,《史记》中触及这个的也只是短短几句。但当我在阅读《留侯世家》时,总是忘不了这几句话的内容,因为我没想到在我眼中“文弱书生”形象的张良会有这个勇气去行刺秦王。到底是什么给了他勇气去行刺秦王?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韩国被秦所灭,张良的故乡已被秦占领。为刺秦,为替韩国报仇,他“弟死不葬”,他“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甚至从此过上了逃亡的生活,这让我对张良的形象发生了巨大改变。
用“忠义之人”这四个字来形容张良是再好不过了!以他对刘邦的“忠”与“义”使沛公不得不这样信任张良。在沛公入关中后,项羽来到鸿门下,准备攻打沛公,于是之前与张良所有往来的项伯连夜进入沛公军营,私见张良,想与张良一起离开。张良却说:“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后又立即把情况告诉沛公。这才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上有所准备,不至于丧命黄泉。要说刘邦这次的死里逃生,少不了张良的功劳。明知沛公这边是弱势,但还是效忠于他。他是一个真正做到“忠义”的人。
他不忘国耻,散尽家当只为报那灭国之仇;他忠诚不二,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忠义;他足智多谋,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博得刘邦信任。他张良——当之无愧的帝王师。
【篇三:问路】
“黄色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他不能同时去涉足。他站在那路口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他知道路径绵延无尽头。一去就难以再回返,他问自己的心:该选择哪条路?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他把世界看作善与恶的混合体,却在笔下衍生出平淡而隽永的诗歌。
他,弗洛斯特,康庄大道不走,却偏爱那丛林深处的幽寂小路。背上众人的嘲讽,被不理解掩埋在沙漠深处。不理解又有何妨,正是他的执着让他的诗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西泠河河畔,杨柳阴里的白沙堤上,她乘一油壁香车,浪漫地邂逅了翩翩少年阮郁。
邂逅完美如诗,也许本就是记忆中的人,早就相识,在冥冥中有着某种默契,使她和阮郁走到一起。“燕影莺招柳夹道,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情窦初开的她对阮郁心生爱慕,便大胆相邀。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怎料阮郁求婚却毁约,留下她以泪洗面,吟诗解愁。
是夜,明月皎洁,她轻轻抬起头,询问明月,该如何走完这条爱情之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她终于无悔地踏着她的执著,去铭记这一份百转千回的爱,守着一份孤单,在明月的清辉中归去。
她是踩在这世俗上奔跑的马儿,洒脱不羁,有爱就说出来,毫无羞涩忸怩。她是中国的茶花女,是敢爱敢恨的真女子。她的爱情,凝聚了月光的浪漫,在如砂的时光中传为千古佳话。
沛公驻军霸上,未能与项羽相见,所以从张良之计至鸿门谢项王。翌日,项王留沛公与饮。
宴上,美酒山珍似排兵布阵,觥筹交错如宾主过招。宴会上,范增举玦示意,项王拔剑起舞,沛公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沛公起如厕,趁机问张良曰:“为之奈何?”于是张良献妙策,沛公安然返军中。
刘邦这一问,保全了性命,扭转了局势,为他日后横扫千军,登上皇帝的宝座奠定了基础。
弗洛斯特在人生之路遇到岔口时,向自己的内心询问真理,他的执着使他成了美国诗史上的一座丰碑;苏小小在情路百转千回备受挫折时,询问明月,她的坚守流传为千古佳话;刘邦在剑拔弩张、千钧一发之际,询问张良,他的纳谏创立了汉代万世基业……
仰望星空,颗颗星辰璀璨,按着他们的轨迹转动,年年岁岁……
俯视大地,朵朵鲜花妍丽,循着他们的生命之路,花开花谢……
迷茫中的我,游走于尘世间,向着斑驳的历史,询问着人生之路。
或许,在人生的路口,我们应该踏着前人留下的足迹,询问自己,询问他人,学着他们的执著与坚守,率性而潇洒地走过我们的人生之路。
【篇四:沛公脱险】
刘邦起兵于沛,于是自称“沛公”也,仅仅只有十万兵马。项羽,被后世人称——西楚霸王,有四十万精兵锐马。这一天,项羽不怀好意地“请”沛公到新丰鸿门喝酒。刘邦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带着能臣勇士樊哙,张良两人一同前往赴宴。
鸿门宴里不仅设有美味佳肴,而且项庄还要以“舞剑供大家娱乐”的理由暗中刺杀沛公。那剑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利剑,那每一道白色剑光,都像要结束沛公性命似的。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使得项庄无法刺杀。
在这样的状况下,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向他说明实情。樊哙听罢,左手持盾,右手拿剑冲进军帐。只见樊哙瞪着眼睛看着项王,怒发冲冠,眼角都要裂开似的。项庄赐酒,樊哙一饮而尽,又赏猪腿,樊哙把盾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剑切着吃。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樊哙让沛公独自骑马脱险,他与张良一起断后。
沛公正欲离开时,张良高声叫到:“且慢!”说罢,让随从披上沛公的衣服并带上二十几个随从从大路逃跑,让沛公换上随从的衣服,独自骑马抄小路脱险。还命令其余随从张开大弓,手持宝剑,在茂密的草丛边埋伏。安排好后,他和樊哙镇定自若的走进军营中说:“请霸王恕罪,我家主公不胜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
且说沛公此时,他快马加鞭,风驰电掣,一路上寒风呼啸。不料,一条大沟挡住了去路。沛公一惊,叹息道:“难道天可真要亡我哉?”于是他心一横,加紧马肚,伴着一声强劲有力的“驾!——”骏马毛发耸立,四蹄齐发,嘶叫着、纵身一跃,平安来到了彼岸。
越过一片山村,终于来到灞河脚下,河水湍急,水沉过了马肚,骏马艰难的缓行,忽然一声清脆的声音:“沛公,请上船。”沛公安全的上船脱险。
到了灞上,沛公来不及休息,一剑刺死了叛徒曹无伤,这才将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坐在床上,长吁一口气,累得再也爬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