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简单化的作文

【篇一:换个角度看问题】

一个问题或许只有一个答案,而解决问题的角度却不是唯一的。这便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有时候,常规的角度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那样,一切会变得简单。

只懂常规而不知变通的哲学家通过“死缠烂打”的方式没有使牛顺利进栏,而经验丰富的农夫常年与牲畜打交道,深知牛的生活习性,用青草来引诱牛进栏,果不其然,他的方法得到了很有效的应证。农夫的方法简单且有效,他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使问题简单化,让牛自已进栏。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一个很明显例子。显然。汤沸腾的时候扬汤是无法止沸的,只起到了短暂的作用。而“釜底抽薪”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汤沸腾的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抽薪”,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便得到了你想要的结果。

当我们在想一个问题想不出来的时候,不妨先放下原来的方法,试着用其他方法来解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而如果只是固执己见,可能永远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换个角度便是取得成功的最佳方式。

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杠杆原理”了。一个又大又重的物体,无论个头及重量,人力都不可能将其举起,那如何让他抬高呢?“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这句话给了我们启示。通过一根足够长的杆子,加上合适的支点,那么想将物体抬高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道理简单,改变思维方式,通过创造性思维将问题简单化,以致将问题终结。

生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如果永远依靠以前的知识,陈旧的知识,不去想像,不去发现,或许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被搁浅了,永远不会被解决。如果人人都局限于此,那社会又怎样会像如今的社会,发展进步呢?

【篇二:左手传来的幸福】

这天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路边的树叶垂挂着,好像瞌睡人的眼。

我无力地推开家门,看见爸爸悠闲地坐在沙发上,抬头看了我一眼,就起身进厨房去,等我放好了书包出来时,他早已盛好一碗饭放在桌子上。我抬起头说:“爸,我……不想吃。”“为什么?”他不解地问。“因为心烦。”他有些惊愕,想不到这不吃饭的理由是从他女儿嘴里说出来的。之后,是沉默。空气里安静得让人窒息。那碗饭呆呆地“立”在桌上,犹如一座富士山,可我早已没有征服它的欲望。

“单单,你在想什么?快吃!不要把时间浪费掉。如果你吃不下,就再一次跟我说明你的理由。”他的语气分明表示他生气了,但他还装出很平静的样子看着我。我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在学校里很烦,种种的误会让我痛苦,学习压力又大得使人快要崩溃,不安、憎恨无时不充斥着我的心。

他听后,坐到了我的对面,温和地对我说:“单单,你的名字里有个‘单’,你总说我和妈妈是因为你的单眼皮才取的,其实不然,我们只是希望你做人要简单一点,凡事把它简单化,要平和地看待问题,一切都将是美好的。现在你把这碗饭吃下,没有理由!你一定可以吃下的,吃吧。”看着爸爸的目光,我仿佛找到了方向,得到了力量。我端起饭碗,三下五除二,一下就把它消灭了。“很好。”爸爸笑了,他坐到了我的左边,右手紧握着我的左手:“我相信你,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也笑了,心早已释然……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一次深深地被爸爸的话语所折服。后来,每一次心中泛起波澜或滴着雨点的时候,黑暗里寻不到心中的城堡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爸爸说的那番话,回味着他传递给我的坚强与温暖。我对自己说,不怕,我的左手旁有我坚强的依靠、幸福的源泉。

【篇三:漫谈碎片化生活】

一大清早,我从睡梦中醒来,觉得有点饿,然后我拿出手机,点开“美团”躺在床上精心挑选我的早餐。吃完早饭,突然觉得应该看点新闻,于是我打开新浪微博,看到好笑的新闻“哈哈”两声,看到令人气愤的新闻便跟随着留言一起骂。看完新闻,想起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我挥动手指百度一下《东周列国志》,各种各样的版本就出来了……我看地不亦乐乎,不经意间抬头一看,时针跟不要命似的跑了一圈!我一脸愁容“时间都去哪了?”殊不知,我们的生活就这样一点点的被“碎片化”。

何为“碎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天“肢解”成无数小碎片。这些小碎片看似有关联,却好像又没有关联。然而就是这些碎片组成了你的一天。

这看似将我们的生活“简单化”的行为,真的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我获取知识,信息更方便。它简单化了我们以往的日子,让我们更好的在这个“快时代”生存下去。可以说“碎片化”应运而生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简单”的只有我们的生活吗?

我们不必费尽心机去思考一个计划,只要你动一动手指,相关的信息便会出现;我们不必在想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再出去买,网上各种版本应有尽有;我们甚至不用再用脑子去思考该怎么生活了,前人的例子我们模仿就够了。

这就是“碎片化”带给我们的“简单”,它是在简化我们生活的同事简化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的思考逐渐减少,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性情变得越来越浮躁,眼光变得越来越肤浅,社会将变得越来越倒退。

就拿现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抄袭”作例子。由抄袭小说改编的各种电视剧并不因其原著是抄袭而停止购买版权。相反这些电视剧红透半边天,被抄袭的作者却因法律的不健全白白地看着心血“为他人做嫁衣”。这种风气已经在原创文学中产生,同时现在过惯了“碎片化”生活的人们哪管你抄不抄袭,听说好看就跟风去看,没有自己的思维“反抄袭”的人却被打上了“蹭热度”的标签。

难道现在真的到了“肯于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的时代了吗?

国人的思想开始出现禁锢期,国人的感情渐渐麻木。我们承受住天灾人祸,挺过了名族兴亡的关键时刻,就要任由一个无形的工具在我们的头上撒野指挥我们的思想,践踏千年传诵的“仁义”吗?

不要忘了,你我身上流着地都是华夏名族的血,哪怕你再无能,也请不要毁了先人一世英名。

说了这么多,我们又能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做些什么呢?我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我们绝不能全盘否认“碎片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古人说“君子使物,不被物使。”意思是我们应正确使用它所带来的便利条件,但是在这基础上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正如我们使用火,没有人会傻到让火肆意蔓延,相反人们非常机智的使用火,令人称赞的“满汉全席”少了火也做不出。可见人们不是不会“扬其长,避其短”,只不过危险不赤裸裸列在眼前,人们就选择性看不见而已。

在这个“快时代”中,我们不应只为了做更多的事而急于忙碌。很多时候用心去做好一件事,比你用脚做完两件事更有效果。从德国进口的汽车技术,在德国工人手中合格率为100%,然而到了中国工人手中,合格率就变成了70%。原因就在于每一个螺丝德国工人会拧两次,而中国工人只拧一次。我国经济都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却因周围的环境充反着“快”而被忽略,真是可惜!

最后,请让我们擦亮自己的双眼,去用心看看到底什么是真正应该关注的吧。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只会让人忘记自我,“温水煮青蛙”式死法只会让他人觉得愚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去关注些社会实事,多去提升自己的眼界,看一看世间百态,总比沉迷追星要有用的多得多。

“人之一生,何其短、何其憾,何其为能为力,何其为造化所弄。又何其前赴后继,为孜孜以求者,未可推卸者百死而无悔。”作为现代的年轻人,社会的新血液,我们更应该以家国之责为己任,成为一个正在有思想、有远大抱负的人。

【篇四:“思考”并非“死考”】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他并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他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因此而扭曲价值观,失去同情心,罔顾后果。诚然,在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各种人工智能,电子设备的不断涌现,渐渐使人们的"思考"简单化,并在"死考"————死板考虑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思考,顾名思义就是有思想地进行考虑,带着你独特的观点,看法与见解。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然而当今社会的我们理应是该"思而后考",却渐渐踏上"死考"的道路。现代科学技术似一把双刃剑,在简单化,便利化人们生活的同时,却又束缚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于我而言,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一味排斥信息技术,也不可全然接受,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需在这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学会"思考",而非"死考"。

放眼古今中外,小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大到整个巍巍华夏的前途历程,都离不开思考。它如同一盏指明灯,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愈发明亮!试想,若没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思考,哪里会有现如今的中华民族,并成为十几亿国民的骄傲?若没有马云的思考,阿里巴巴又怎会有“全国第一大型购物平台”的称号?甚至,若没有思考,何来当今发达的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我想,思考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它就如一颗珍珠,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依旧闪耀,也越发澄澈……

如今人们更多有的是像计算机一样的思维,输入程序,再得出结果,更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牺牲自己来适应生活节奏,造成了其呆板禁锢的思维。人们渐渐从不想思考到不再思考,再到选择死考,这不仅对自身是一种伤害,更是阻碍了整个文明化的进程,无论是价值观世界观,抑或是创新力都将受到影响。

我想人们应该从这种生活现状中挣脱出来了,去领略一下思考的美丽之处。在适应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同时,别忘记思考,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思考就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而"死考",会让你的生活索然无味,空洞乏木。

让思考也成为我们路上的指明灯吧,让思考不再束缚我们的思想。正所谓,“思考”,而非“死考”。

【篇五:《单一故事的危险性》演讲观后感】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有描写中国黄金遍地,香料遍野的富饶情景。“……内有世界最美丽而最堪娱乐之园囿,世界良果充满其中,并有喷泉及湖沼,湖中充满鱼类。中央有最壮丽之宫室,计有大而美之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会食。全饰以金,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无他色,灿烂华丽至堪娱目。”这其中不乏有夸大其辞的现象,并且只通过马可波罗一个人的视角解读当时的中国,解读当时的东方,这就容易让阅读者陷入单一故事的危险境地。

在许多人的眼中,非洲有美丽的地貌,美丽的野生动物,同时是贫穷落后的,饥荒与艾滋等各种灾难盛行的大陆。甚至在有些地方的人,认为非洲是个落后的国家。而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我们只通过单一的故事来解释一个陌生的大陆。除了受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影响,我们往往片面化、简单化地去解读一个人、一个国家。单一故事的危险性就体现在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这致使我们在错误的价值观下做出错误的判断。每个肤色深的非洲人都是贫穷的,每个非洲人都需要怜悯与救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欧洲人在看到《马可波罗游记》后起了掠夺东方的贪婪念头。

单一故事的危险性还在于僵化我们的思维,单一的故事将世界的复杂性简单化、模型化,虽然这样利于人们方便理解世界,但不够全面客观,思维被限定在固定的牢笼之中。电影《风雨哈佛路》中教授问女主角莉兹为什么他们不用教科书而是用许多作者的复印文本来学习。莉兹的回答道:“一个作者只能带给你一种世界观,而多个作者将带给更多的世界观与更广阔的思维世界。”单一故事的危险性是以偏概全的,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点,而非一个面,甚至是一个多维体。同样了解一个人,不只是要解读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故事,而是要理解是许多联结在一起的故事塑造了他。

热门推荐
1两手牵住亲情
2迈进新时代
3保卫地球
4未来的眼镜
5母爱如山
6最懂我的那个人
7年味
8我家的声音
9沉淀在时光里
10母亲小传
11吃夜宵
12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13看见
14生活中的发现
15我最感激的人
16幸福相册
17一封家书表孝心
18《繁星·春水》读后感
19父爱
20那一次我流泪了
21回家路上
22老地方
23那一次,我差点哭了
24这就是我
25这就是我
26烈日下的劳动者
27同学录
28光阴的故事
29小学优秀作文
30小小书法家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