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天津卫的作文

【篇一:读俗世奇人有感】

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届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题记

我最初对这本书起了兴趣,源于课本里一篇名为《刷子李》的文章。

我当时读罢,便觉有趣,天下竟有这般奇人?视线往下面的注释一移——原是取自《俗世奇人》。

之后的事情自是不用多说,我抽出时间,将这本书从头到尾拜读了一遍。

我对它的初印象是有趣,充满津味儿,富有浓浓生活气息的日常对话,字里行间的天津地方特色,使书中的一个个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冯骥才是画画出身,书中的插图皆是由他亲自手绘。不过几笔,那些活在书中的角色便跃然纸上,形神兼具,仿佛下一秒便会从书中走出来,变成活生生的人。

开头的序是对全书时代背景的一个介绍。当时的天津卫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书中各种怪异人物,既在上流社会,又不乏市井百姓,但他们的共同特点,皆是一个字——奇。

这种“奇”,表现在多方面,有的指性格,例如苏七块、冷脸;有的指手艺,例如刷子李、泥人张。这些通俗易懂的外号,让人一看便可从中了解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职业特征,这一点倒是绝妙的。

这本书,绝不是单纯地图有趣而将这些“奇人”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全书,我的认知也更进一步。

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物,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天津卫的居民们所熟知,大多数是由于令人叫绝的行业本事,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但我却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这些“奇人”的品性上。

一身好本事自然不是作者想要展现的唯一主题,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神上的闪光点。例如泥人张,在面对海张五对自己的侮辱,虽是表面上未发作出来,却凭借自己高超的手艺捏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海张五头颅,最后还传出了“贱卖海张五”这一笑谈。手艺人对于本身行业的维护与热爱,作为手艺人的自尊,在泥人张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小小的一个天津卫,不知有多少能人异士,这本书所体现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窥得一些虽朴实却也着实让人受用的道理。

最明显的自然是一个成语——熟能生巧。“俗世奇人”中,不乏地位普通的各个手艺人,他们那一手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本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我们在看到他们让人艳羡的本领同时,也不要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能做到如此境界全靠自己的努力与真才实学。妄想着什么也不做就能功成名就的天真想法应当在我们的脑海中坚决清除,要想成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要想与旁人不同,唯有一个词——勤奋。天赋是否出彩并没那么重要,那些手艺人当然不可能全是因为天赋极高而练就的绝活。只不过是做的多了,练的多了,这旁人学不来的手艺自然也就掌握了,只要有心,一件事做个上百遍,上千遍,甚至上万遍,还怕不能达到让自己满意的效果?“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做事的一条黄金准则。

其次便是各种做人方面的道理了。坚守心中的道义,这是苏七块教给我们的;遇事应沉着冷静,处理问题应讲究一个“巧”字,这是好嘴杨巴告诉我们的;盗亦有道,不做欺压百姓之事,这是燕子李三用实际行动展现给我们看的……种种如此,不胜枚举。

小小天津卫,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合上书,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还历历在目。

【篇二:《俗世奇人》读后感】

生活是平凡的,却是不平凡的。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位位有着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的地方,谓之奇人。

在天津卫这个地方,举凡中国大灾难,无不首当其冲,因而生出了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既在显耀上层,也在市井民间,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身上不粘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扣下一块泥巴,一手吃饭,单手就可以把泥人捏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治病从来都是信手拈来,临场发挥的“神医王十八”等等。“码头上的人不抢活不成,一抢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文中的这句话,就是对奇人最好的描述。

开篇的“苏七块”苏金散看病前必收七块银圆。有一次,三轮车夫张四请求先欠着,帮他接上胳膊,但苏金散坐视不理,还是跟人一起打牌,出了名心善的牙医华大夫借着去撒尿的借口,把钱偷偷的给张四。但在故事结尾,待人走光,苏金散拦住正要走的华大夫,把前面那堆银圆取出七块给了华大夫。从中可以看出,其实不是苏金散不心善,求财心切,而是他自己定的规矩不能乱。他若乱了这个规矩,他的话别人是不会听的,在天津卫这个混乱的环境中无法生存,他也是在为自己谋生。

第十一个故事,给我们栩栩如生展现了一个“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初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这个华大夫记性不太好,刚在他的诊所治过牙,过一天就忘了。而当读到最后,他认出了抢首饰的家伙,他不是通过看面貌,是看到那家伙的虎牙,就是他治的,而他治这颗牙的那天,就是便牙侦探说的那天,他再看一看那个家伙的面貌,果然和便衣侦探形容的一模一样。通过华大夫的发现,终于抓住了这个劫匪。这个时候,我再想一想,就发现不是华大夫记忆不好,而是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牙上,提高效率,增加自己的能力。

再谈谈能说会道的好嘴“杨巴”。杨巴本名杨八,跟杨七一起在天津卫这一带卖茶汤。有一次,李鸿章来天津卫,地方的府县道台费尽心思:究竟拿什么才能把“中堂”大人哄开心。京城豪门,山珍海味不新鲜,新鲜的反倒是地方风味小吃,可是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幸亏知府原是地面上走街窜巷的人物,便举荐出“杨家茶汤”。李中堂正要尝尝,目光一落碗中,就把碗给砸了,当官的都不知道李中堂为什么发怒。杨巴脑筋一转,就知道中堂大人肯定不知道浮在碗上的是碎芝麻,以为是脏东西。他赶紧磕下头来,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大人不喜欢吃碎芝麻”。中堂大人也顺坡下了,没吃茶汤,反而赏银百两。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出,手艺人在处世方略上顺时应变,像同行的竞争,恶势力的横行霸道、官吏们的仗势欺人,常常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如杨七和杨八,本以为给李中堂进献茶汤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当时杨八如果实话实说,可能科会招来祸水,机灵的杨巴不愧是逢场作戏的好手,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一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个绝妙的回答,既让李中堂明白,又给足了中堂大人面子。但这又是多么无奈的回答,明明是中堂大人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又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为代价的。此刻作者之前写过“泥人张”为代表的手艺人那张孤高、耿介、自尊的人格荡然无在,有的只是生存空间遭遇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有的只是面对生存困境的顺时应变。杨巴这个人是个异数,他没有什么硬碰硬的绝活,全靠一张嘴,却成了杨氏茶汤的“顶梁柱”。并不是说作者文笔不好,前后矛盾,而是借杨巴这个人物点出了作者之前故事中未涉及的手艺人生存困难这个命题。结尾,作者特意强调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啊!似乎在提示我们,茶汤的出现与杨七的手艺毫无关系,这又重复了作者之前说的一句话:“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作者通过杨巴的故事告诉我们手艺人也不例外,手艺人不是万能的,手艺人也要去“求谁”“怵谁”。这再一道出手艺人生存现实的无奈,这种思考比“泥人张”故事中手艺人人格之独立,要深刻许多,现实许多。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到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竞天泽、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热门推荐
1你的乡愁
2重庆磁器口一览
3成长中的烦恼
4无私的爱
5书是我的最爱
6可爱的家乡——凤岗
7糊涂的大明
8小时候的我作文
9擀秋果
10下辈子还做您学生
11小叶子旅行记
12写春联
13的作文
14守望
15试卷发下来了
16多彩的夏日
17油渍渍的爱
18惊喜
19人生的滋味
20我的小伙伴
21我爱我家
22鼻涕虫
23我敬佩的一个人
24珍惜时间议论文
25感悟汉语
26难忘的笑声
27一件小事
28第一次独自在家
29软枣猕猴桃自述
30我身边的好老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