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底片放入的作文

【篇一:逝去的照相馆】

立秋刚过,我又一次来到了这条熟悉的街市。

曾经极为繁华的后龙车站现已变成了停车场;“后龙卫生院”几个字在斑驳的房壁上仍旧清晰,可房前却架起了一排排晾衣杆,五颜六色的衣服挂满其中。卫生院早已迁至别处,整条街市两边有很多文革时留下的标语,例如“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紧跟毛主席就是方向,紧跟毛主席就是光明”……调转方向,下坡,一个古朴的戏台子映入眼帘,戏台后面是一幢用石头建成的双层房,这就是外婆的家了。外婆的家三面仍然可见太爷爷亲手写的巨大宋体字——后龙照相馆。走进去,一层是办公区,二层是生活区。院子里有小花园,用钥匙打开铁门,一口古井在乱草丛生的极为引人注目。上前俯视,井中的水依旧清澈,似乎能折射出曾经的荣光……

外婆不乏骄傲地告诉我,她出生在一个照相世家。她的爷爷开了整个惠安的第一家照相馆,而我们眼前这家照相馆则是他父亲1949年开的,算是第二家。小时候,她们一家九口人都生活在这占地不足180平左右的石房中。可以说,在这个人口五万左右的乡镇,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他们家拍过照,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

那时的照相确是一门手艺活。听外婆介绍,拍照前要先将一张小小黑黑的底片放入一个木盒中,再将木盒放入相机中。手摇轮盘调好焦距后,才能按下拍照键。接着将木盒取出,拿到暗室——一间无光的房间。因为这时的底片只要一见到光,就会曝光,报废了。将底片从木盒内取出,放入显影剂中洗好后,才能见光。之后将它夹在绳子上,第一次晾晒。一般一夜后,底片便干了。真正考验技艺的是美颜,要把铅笔头削得像缝衣服的针那样细,再用这笔修底片——人脸上的痘痘可用铅笔盖住,过瘦凹陷的地方填住。之后再将底片放入显影剂中洗,进行第二次晾晒。把晾干后的底片在白色的相片纸上固定,要几张印几下。再到暗室将相片纸放入定型的显影剂中洗至成型照片,这里的关键点是要放在清水中多遍漂洗,再至药水冲洗干净,不然照片容易变黄。若是顾客要彩色的怎么办?现在想来稀松平常的一件事,那时却颇费周折,外婆还要用水彩在黑白相片上上色。最后,将相片放入包装袋中,标上姓名时间,就等顾客来取了……

常言道“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得太快。”这家照相馆开张在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公私合营后,它也曾成为公家的产业;改革开放后,它又成为了我们私人的财产。改革开放初,来相馆拍照的人络绎不绝。接着外婆的兄弟都成长分家了,靠着祖传的手艺各自开起相馆,凭借着多年的好口碑,几个兄弟生意仍算过得去。再后来,大家就有了傻瓜机,手机也普及了,生意就慢慢不好做了,外婆的兄弟也只能当它为一项副业,不再能靠它吃饭了。再后来,外婆的父亲离世了,这馆就关闭了。

关闭了也不遗憾,我外婆作为手艺人倒是很乐观。她接受着身边的变化:黑白照变成了彩照,人手画的背景变成了装饰布,包括现在赶时髦的婚纱照……也是,照相这一行,每天好像都在拍一样的照片,外婆虽身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时代却慢慢地将它忘却。细想想,竟也不必抱怨时代的不公,人们都说“用进则废”,正是这个理。手工迟早会被科技取代,发展中的社会需要的是效率,效率低下的手工业,自然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消逝在历史的舞台。但还好,它会一直存留外婆、母亲以及后辈如我曾生活在这条老街的人的记忆中……

热门推荐
1苏州的美食
2看菊花展
3被冤枉的滋味不好受
4在水一方
5背书记
6春色迷人
7小学想象的作文
8《勇士》观后感
9菊花赞
10枸杞之乡——宁夏
11关爱小动物
12我的姥姥
13关于家训环境污染的作文
14我喜欢的节日春节
15我不在迷茫
16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17约定
18小学生作文
19爸爸有你真幸福
20快乐的五一
21我的好朋友作文二年级
22留下一片蓝
23做新的自己
24拾撷幸福
25谢谢你清洁工
26把握青春
27开平碉楼游记
28出租车的自述
29我身边的活雷锋
30八年级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