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你,真好】
她,总是躬着身躯;她,总是裹着小脚;她,是我的姥姥。
姥姥的端午节,总是在我的期盼中到来。“瑶儿,起床啦。”当端午节第一缕曙光洒下,姥姥轻轻推醒了熟睡中的我。我一骨碌爬了起来。揉揉朦胧的双眼,随着姥姥来到了厨房。每年,我都会随着姥姥包小粽子。挑一片叶,端在手里,站在姥姥身后看着她做叶筒。我看着姥姥,发了愣。小时候,因爸爸妈妈工作忙,陪伴在身边的一直是姥姥。对童年时的姥姥,印象并不是很深,只是依稀记得,姥姥的秀发黑,浓,躺在姥姥的怀里,一只手绕着发丝轻轻摆弄。如今,几缕银白的发丝趁我不注意时悄悄爬上了姥姥的鬓发。我既是心疼,又是无奈……见半天没了音,姥姥转过身,弯起嘴角,“怎么?忘记了么?”见我没答话,姥姥握住我的手,轻轻的,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将脑中熟悉的记忆勾起。我又失了神,就是这双农家巧手,教会了我走路,教会了我包粽,教会我认识这个世界。“好了,就是这样。”温暖的感觉消失了,手中却多了个叶筒。我多想将那温暖留住,可惜,那温暖我再也享受不到了。
姥姥不在了,但一想起,心中仍是暖暖的。姥姥很多很很多的优秀品质影响了我,姥姥,有您,真好!
【篇二:粽乡情】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色鬟。”一条条彩色龙舟在河面上争流,一个个香嫩粽子安然摆于桌上,乡下的空气中氤氲着节日的欢乐和家人的团圆之喜,夹杂着这清新雨露的气息。
那融融的阳光从窗口洒了出来,我睡眼朦胧,凝望着窗外那蝴蝶如花仙子般在一片片葱绿中跳跃。“快起来啦,快点,今天我们要包粽子。”一句轻飘飘的话语宛如惊雷,将我炸醒,我好奇欢快地跳下床去。
“可是妈,你买了材料吗?”“还用你说啊,这糯米已经泡了一晚上了,万事俱备只欠包粽。”妈妈得意地挑眉。张同志拖来,愕然发现都是粽叶,一样样材料搬上了桌:拌好的碎肉,宽阔的嫩粽叶,一大盘糯米,一碗红枣,还有沙沙的蛋黄等。
我洗完手来包粽,一边哼着:“小呀小二郎,洗完手来包粽子。”我静静地学着妈妈的动作将粽叶作漏斗状,不停地将白嫩嫩的米塞入叶中放上大枣、肉、蛋皇将叶裹起来,却发现没包好,下面漏米,我颓然放下拆开重来。妈妈见我这副颓废般地拿着粽叶,好像如临大敌的样子,不由得好笑。
“装的不要太满,会涨开。”我恍然大悟,终于在万般努力下,一个不像粽子的粽子诞生了,我万般骄傲,将这个我是如珍宝的成品放入篮中。
全家其乐融融,一起包粽,欢声笑语和那悠悠粽香飘满在整个厨房。
望着那一笼笼粽子,我十分开心,将粽子放入高压锅蒸的起来,俄顷,便快熟了,妈妈一开锅,一股热气蒸腾,跑了出来,用筷子挑出一粽,便将线和棕叶拆下,一件绿色大衣,便被我扒下,露出了泛绿色的乳白色。热气扑面,我贪恋的吸了好几口那粽香,那软软黏黏的触感如小孩的婴儿肥,一扯开糯米,藕断丝莲,还有那红枣和肉,大家都会不急待地开动了,一边烫嘴,一边叹曰“人间美味啊。”
屋外春风十里春意盎然,却不如屋内那家人的团聚和粽子香甜的味道。
那粽叶何止包了那糯米呀,还有那浓浓乡情,一个粽子将家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起包粽子,就是一种简单幸福。
外面这花花世界趣,却远不如乡中那悠悠粽香情。
【篇三:故乡的原风景】
端午节即将来临,让人想道一声“端午安康”。解开细绳,轻轻剥开绿油油的粽叶,粽香四溢,嘴巴里都是香味儿。粽叶的清香,与黏软的糯米一起被塞入口中,任由这香甜肆意充斥着口腔,满是幸福。
这幸福自然于奶奶的亲手自制是离不开的。每逢端午,都会回到村子,打开那道红色的铁门,穿过阴凉的小院儿,与奶奶来个大大的拥抱。一进屋,粽香飘溢在整个屋中,那——是最幸福的味道。
而这些年,由于学业的繁重,回村的机会也少了,与奶奶见面竟成了一种奢望,回到那个可爱的小村也成了一种梦想。但每次的端午,奶奶的粽子总是不会迟到,虽然回不到小村,也见不着奶奶,但起码奶奶做的粽子一直都在,也算得上是给我的一种心灵安慰。
奶奶的粽子又送来了。
我握紧了粽绳。
灿烂的阳光,温柔地泻进小屋中,在我身上碎成一片金黄。被鸟儿唤醒的我,向已经开始劳作的奶奶道了声“端午安康”!奶奶娴熟地包着粽子,动作一气呵成。我叫嚷着让奶奶教我包粽子。奶奶抓着我的手捏起粽叶,经过几翻几折,再把糯米包入其中,最后还要塞入一枚蜜枣。握着我的手,教我用绳把粽子捆好。
儿时的端午记忆,如今又浮现在眼前。奶奶手把手教我包粽子的事,回忆起来是那么亲切美好。童年包粽的那道风景,现在只存在于我记忆中了。
我的手,握得更紧了。
这条小小的粽绳传承着节日传统,更连结着亲人之间的爱。它,也联系着我与故乡最美的那道原风景。
糯米的香软从未改变,粽叶的清香悠悠回肠,粽子还是奶奶的粽子,只是我已不再是曾经那个与奶奶一起包粽的女孩儿。但任凭岁月如何变迁,香甜软糯的粽子里包的永远有“爱”,故乡的原风景在心中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