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多伦路的作文

【篇一:拾起生活中的碎片】

作为上海人,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可是你是否发现上海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地退出了原本闪亮的舞台,上海文化变得零碎,成为了碎片,我们要捡起这些碎片,将它拼凑成上海原来的文化!

上海话——

当今许多上海的儿童已经无法全部使用上海话和他人沟通了,甚至出现全然不会讲的情形。《新民晚报》某文认为“在浦东讲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招致上海本地人广泛批评。儿童们每周会有一节上海话的课程。上海话的处境极为严峻,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有人认为,上海作为中国最繁华,经济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推广普通话,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方面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人也认为这会造成传统方言的消失,以及传统地域文化的消失。部分上海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开始质疑方言对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会带来阻碍,并对上海话的处境表示不满。

上海四大金刚——

上海的四大金刚就是大饼、油条、豆浆、粢饭。这四样东西可是出了名的,现在还有许多早餐店可以买到,这是上海文化的一小部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两只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加起来可能几分钱,在当时看来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时候大家都会拿一根筷子或者一只淘箩,穿街走巷,就为了能买上热腾腾的大饼,再裹着刚从油锅里捞起的油条一起吃,绝配。

上海文化街——

多伦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似乎还能聆听到这里曾经激荡文坛的震耳惊雷;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仿佛还能感受到这里曾经强劲跳动的“民族魂”脉搏;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依稀还能呼吸到这里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一定还能领略到百年上海滩演绎的民俗风情。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一定能见前所之未见,闻前所之未闻,思前所之未思,获前所之未获。文博街市、休闲社区,勾画出明天多伦路上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文化的多姿多彩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篇二:上海文学之旅】

翻了个身,刚想再赖会床,忽然记起今天是文学社走读上海夏令营出发的日子。一个鲤鱼打挺,我从床上蹦了起来,匆匆洗漱吃过早饭,赶往集合地点,带着兴奋与期待,开启了三天的旅程。

行程第一站抵达上海少儿图书馆。这是一栋带有欧式风格的建筑,门前还有宋庆龄奶奶的题词。进入馆内,顺着楼梯向上走,来到阅览区。这时的我们就像一条条回归大海的小鱼,四下分散,畅游在书海里找寻自己最爱的“鱼食”。我来到一排书架前,抽出一本名为《优雅走过下雨天》的书,靠着窗台仔细地阅读起来。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规定的两小时时间就到了,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脚步匆匆跟着大部队赶往下一个行程点,可脑海中却还记挂着主人公千子星最后是否能克服困难,走向幸福……

第二站原定在复旦大学听甫跃辉老师的讲座,但由于复旦大学正在维修,讲座地点临时改在了上海作家协会。在阴郁静谧的作协大院里,我们或沿阶而坐,或盘腿坐在草地上,静静地聆听,分享甫老师的写作经历,学习、体会甫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写作技巧,阅读方法,时间很短,但收益匪浅。

行程第二天,我们走访了多伦路。孙老师拉着一位瘦高的叔叔介绍道:“这位是解放日报的林大记者。”我们盯着眼前这位身穿蓝衣,带着墨镜和一顶棒球帽的男子,小声嘀咕着“大记者?如果再加上一把二胡,就是瞎子阿柄了。”玩笑归玩笑,这位大记者视力可好着呢!林记者很幽默也很认真,为了这次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多伦路的历史,足足准备了十大页的提纲,再加上他讲解时幽默的语气,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下午,我们还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并举行了朗诵比赛。我们“海之阅”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朗诵的内容,别提多认真了!大家的朗诵都非常棒,赢得了台下听众的热烈掌声。

行程最后一天也是最放松的一天,我们去了锦江乐园。过山车、激流勇进、太空自行车、旋转木马……玩的不亦乐乎,看着周边小伙伴们的笑脸,我想:这就是我们小朋友们的天性吧,有的玩就是最开心的事!

三天的旅行让我了解了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具有文学色彩的一面,尽管这只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知识不一定在书本,一段旅行,也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篇三:上海游记】

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宏伟蓝图,或者肥皂泡一样的白日梦;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城市,留下他们的眼泪,或者不尽的遗憾。

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带着一丝期待,一丝紧张和一丝茫然,我来到了这座叫“上海”的城市。

初到上海,已是凌晨。可别忘了,上海又称“不夜城”。虽然天空已是灰蒙蒙的一片,但街边五颜六色的灯光却闪烁着我的眼睛。行走在外滩上,目之所及是各种各样的欧式建筑,和成群结队进进出出的洋人。透过玻璃,跃入眼帘的是一片灯红酒绿,和穿着豪华礼服的扭动着的身姿。这大概就是上海的夜店吧。多少有钱却孤独的人在这里醉生梦死,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为的只是想在这座冷漠的城市里寻求一丝温暖。

黄浦江的夜让人如痴如醉,站在江边,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我的发丝,以东方明珠为中心的陆家嘴像画一般展现在我的眼前。美,很美,非常美,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觉得好不真实,美得让人禁不住感叹“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清晨的上海,才让人看的清楚,看的彻底。走在南京路上,穿梭在人民广场中,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一群群着急着赶路的人们。仿佛,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不赶就会被淘汰,被抛弃,被遗忘。

来到新天地,满满的都是民国风。在这条著名的“民国街”上。我仿佛看到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张爱玲,“是爱,是暖,是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以及“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的萧红等等民国红粉……民国的点点滴滴就这样活生生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些历史的痕迹,我竟然感动的想落泪。

在我看来,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是一座现代与传统融合的恰当好的城市。无论是华灯璀璨的陆家嘴,富丽堂皇的人民广场还是红墙绿瓦的城隍庙,举世闻名的多伦路,都为上海平添了一丝生机,一丝美丽,一丝动人。

和上海告别时,我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不禁感叹道,株洲真是太平凡了!可比起上海的金光闪闪,我想我还是更爱那个平凡的株洲。没有璀璨的灯光照耀,没有密密麻麻的车辆穿梭,但有着温暖,和一直陪伴我的那个人。

【篇四:市声】

记得一个黄昏,上了一天课的我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空气闷热,就连伫立在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也好似累得停下了不再跳动。

等待时我便随意地环顾这片街景。行人步履匆匆;鱼贯驶过的车辆塞满了道路;刺耳的喇叭声不绝于耳。我收回目光,无意间发现,人行道拐角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位修理单车的老师傅,从一堆破铜烂铁中伸出头来,调节着一台老音响的音量。

这位老师傅在这块空地上干替人修车的工作应该很久了,我却几乎不曾注意到。只听那歌唱声缓缓流淌,“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昏黄的路灯下,老师傅埋头干着活儿,那双手挥舞着器械,拨动着车轮,看上去格外轻快。我驻足聆听,这娓娓动听的歌声,有着抚平人心于喧嚣之中的力量。繁重和枯燥的体力活儿没有让老师傅困窘不堪,相反,他苦中能作乐,在乏味的生活,车水马龙的聒噪中,听那一曲余音袅袅,觅得一片恬淡之境。

想不到城市的声音不只是街头嘈杂的人声,轰鸣的钻头和长鸣的车喇叭。

还记得,那天在多伦路,我经过一家画廊。树林阴翳下,文化街的古朴将它装点得别具韵味。画廊的门敞开着,透着颜料和石墨独有的芳香。我好奇地进去观望,小小一条画廊里坐着的,竟都是在上班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不交头接耳,而是手执着画笔,面对洁白的画纸若有所思。那一张张脸庞都隐约在微笑,似乎整个人都与那安详的石膏像融为一体。坐在最里面的小伙子,脚下放着一只背包,仔细地比划着画像与石像的差别。他卖力地画着,欢愉地吹着口哨,好像忘记了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铅笔在纸张上轻轻描摹,勾勒出一片理想的天地。

多伦路不长,市街的喧哗声,商家的广告声,不时会泻进这间画廊。但是这支轻快的口哨,与画廊广播中的古典乐曲,却依然清晰地回响在耳畔。

谁说市声只能是车水马龙的喧闹和人声鼎沸的狂躁呢?在城市,我们何尝不能收获来自音乐、来自心间的那份宁静淡雅之声呢?

回想起小区中悠扬的钢琴声,楼道里邻亲切的问候声,不知名的老翁时急时缓的竹笛声……它们,让我在城市里匆匆行走的脚步变得轻快,让我那被生活压力束缚的心灵渐渐舒展。

这些声音,渐渐重叠、交融在我的脑海里,听不分明了。

热门推荐
1窗外
2我最喜欢的奥运比赛项目作文
3简爱读后感
4雨中的训练
5牛耕田
6亮剑观后感
7六年级的感觉
8我非子,子固非鱼也
9我的乐园广场
10今夏蔷薇开
11面对中考,我全力以赴作文
12记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13开学第一天的作文
14父亲的背
15晨曦中的温暖
16难忘那一幕
17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18大自然的声音
19致敬抗洪英雄作文
20风的旅程
21细节
22要共享,也要共赢
23传统节日——春节
24端午节趣事
25我最爱的人
26我自己
27鹅卵石赞
28童眼看生态
29小议娱乐与时尚文化
30猴王出世缩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