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真的有意思】
漫步在书的世界,品味文字的芬芳,沁人心脾,伴着书香在故事中畅游,这真的有意思。
书中自有一番新天地,有着各式各样的遇见,绘着千般万般的缘分。正如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古往今来,书中描绘了各式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怦人心动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初识惊喜的遇见;“今晚,幸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在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在遇见你之后我从未想过和别人结婚”,这是钱钟书和杨绛决定一生的遇见。
犹记儿时,和桌子一般高的我,总是喜欢在书架前徘徊。闻着书香,踩着小板凳双手趴在柜子上,从中抽出一本书,坐在客厅上细细读起。小肉手,指着一行行地读。长大后的我想到这儿总是失声笑出。因为那时的我并不识字,放学回家的姐姐凑在我身边,指着那时小小的我哑然失笑,原来,我拿的竟是她的物理课本。我抬起头,一脸愠怒地看着她:你等着,我将来一定比你看更多的书,一定比你有文化。小小的我却也是有豪气的,接着拿起书指着一幅幅图画,时而大笑时而沉思。
长大后的我实现了小时候的豪言壮语,独自霸占了书房,在里面一待便是大半天,我喜欢为拿破仑出谋划策,爱和戴安娜王妃同坐马车,与邓小平一同指点江山,常和崔斯坦、迪伦一起漫步荒原。
最有意思的是,《苏东坡传》中的一段。说的是东坡一日诗兴大发,挥手一舞,写下一首诗,左看右看甚是满意,便派小童不辞辛苦远渡江河送给好友佛印,本想着让他夸两句,却被人家好一顿不屑,只留俩字“放屁!”可人家东坡也不恼,大笔一挥把那首诗的最后一句改成了: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千年后的我仿佛能想象东坡那傲娇的小表情,“噗嗤”一声,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为东坡的豪放所感染,被他与生俱来的大气所折服。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过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书籍是慰藉人类心灵的蜜糖,总让你开怀大笑”,阅读,真是有意思极了!你说呢?
【篇二:读《核舟记》有感】
读了《核舟记》,我不得不赞叹古人能工巧匠,技艺之高超。同时也佩服明末魏学洢精妙绝伦的描写功力。
我们平常所见的桃核竟然可以被雕刻成一个如此精致细巧的船,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从这句话可以初步了解到王叔远的高超技艺。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核舟,船内有窗,共八扇。一个小小的只有八分多一点的桃核竟然有八扇窗,可以想见那窗有多么小巧。窗两旁有字,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字的凹处被青翠色的颜料涂抹。窗子是可以打开的,再次感叹船的细巧精致,窗外是精致的雕栏。
船头坐了三个人:东坡、佛印、鲁直。三人的动作、神态、衣貌清晰可观,尤其佛印手中的串珠,“可粒粒数也”,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雕刻之细致。
舟尾还有两个童仆。神态、动作也是清晰可观。
船背较平,又刻着字,“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蚊子的足,不用说,都知道有多么细小,再次可见王叔远技艺之高超。
文章以空间顺序、总分总结构进行描写,条理分明,历历在目,如在眼前。“高可二黍许”“为人五,为窗八”“为字共三十有四”等句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神情与苏黄不属”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佛印绝类弥勒”“细若蚊足”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写人物的精巧,详细刻画了细节,字词准确,使人读来,如在眼前。
王叔远的技艺实在精妙绝伦,“灵怪矣哉”。魏学洢的描写功力也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篇三:我为苏轼代言】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记
提起中华上下五千年,我脑海中首先出现北宋,谈起文人是墨客,我最钟意苏轼。
不少人对东坡的印像停留在那首“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字向中吧,或者就是黄州时发明的东坡肉,而这些却不是我为东坡代言的根本原因。
苏轼出生在北宋,他恰似为北宋而生。苏轼与曾巩一同科举,却因为欧阳修对苏轼文才太高错认成自己关门弟子而"人在家中生,锅从天上来"的丢失了一个状元。苏轼因心高气傲,改了王安石的诗,落网了乌台诗棠,每每有人听了这些,便发出惋惜,可在我眼里,如里没有这些,那么便不是苏轼这性子了。
轼就恃才白傲,目中无人,人如其名说是马车的外扶手,似乎天生应该张扬。与佛印不棋连败,孩子气的骂佛印。他与王安石几次纠缠,在最无助的时候王安石上奏救了他一把,王安石死后变法失败,一直反对的苏轼冒死去为王安石讨了谥号。我想,王安石虽被遣封,可再也见不了那个为他取外号的少年郎了。
如此孩子气且自傲的他,令我。自小有仰的种子在心底发芽。
北宋末年,宜官专权,苏轼在海南进学,本没出过官的小地方一时间人才涌跃,苏轼本人也没闲喊着。老夫聊发少年狂,还心心念念何日遣冯唐!可北宋终究再没有启用他。
他和子由的感情更令人羡慕,但愿长久,可何日才能共蝉娟呢?
据说微家钟爱苏轼的文章。想过启思当时在黄州的他写国史,耐人思考的是不了了之,而历史也没法令我细密
愿你走出光生,归来仍少年。如此自傲、孩子气,待人诚意又怀才不遇的他令我心动。我为苏子瞻代言。若能从头再来,我来记这一年好景,请你去寻你的橙黄橘绿。
【篇四:走近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
就连陆游也曾评论东坡曰:“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东坡也确实是一个体察民生,忧国忧民的好官。
元祐四年,“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东坡便率人疏浚西湖,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以“三潭映月”作为标志。而“东坡处处筑苏堤”的苏堤,便是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的长堤。
不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东坡一生三筑长堤,其中两次都是在被贬之后才修的。第二堤是被贬颍州后筑的,第三堤则是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后筑的。
不论如何,东坡筑堤皆是为了人民。虽说他一生一波多折,跌宕起伏,但他这份对老百姓关爱的心从未变过。清风两袖朝天去,要留清白在人间。
苏轼不仅是一个好官,为人所传更是因为他写的一首首好诗词。身为豪放派代表,自然为人也十分豪迈,不拘小节。
有一日傍晚,他与挚友佛印一同泛舟游乐。苏轼忽向岸上一指,佛印顺势而望,只见一条狗在岸边吃着骨头。佛印立刻将手中印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扔进水中。两人相视大笑。
其实这时两人大的一副哑联。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
两人这有些互损的诗句,不但显出了他们的不羁以及二人的友谊之深,更展现了他们的文学风采。这,就是大家。出口成诗,如果是妙手偶得,那也是他沉下来的丰厚底蕴。
东坡《游金山寺》有这样一句:“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江心怎么会有火呢?有人就说:“这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象吧?”可上一句却说:“二更月落天深黑。”
那这火到底是什么呢?至今仍为一件未解之谜。
对于这些未解之谜,吃货们自然不会去深究。他们所关心的,自然是那东坡肉了。
苏轼在杭州当官时,因其关爱百姓故受到大量称赞。很多百姓听说他喜欢吃猪肉,就给他送来一头头的猪。苏轼收到后,就把那些猪肉切成小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配给众人。
不过,我也是一凡夫俗子,一想到那肥而不腻,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我的口水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篇五:我最喜欢的宋代词人苏轼】
宋代可谓是词的王国,而将它推到文坛顶峰的宋代词人便是我最喜欢的词人——苏轼了。“轼”是古代车前扶手的横木,在行车过程中默默无闻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类似于汽车的方向盘。所以我和哥哥在家谈论到我们都喜欢的苏轼时,常常会开玩笑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方向盘”。苏轼之所以能官至一品,流芳百世,想必有许多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他文学成就极高。首先他第一个打破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本为一体,首次成功地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他一生中共写做三千四百五十九首作品,有诗、有词、有书法、甚至还有美术作品。在二十一岁时就令当时的科举主考官欧阳修感到震撼、并且赞叹不已。有了欧阳修的帮助,苏轼立刻成了进士及弟。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他却在每一行都做成了状元。他的散文豪放自如,美誉人间,代代相传;他在诗作中体现关怀民生和爱国的特点,深受大家喜爱;除了词作不拘一格,书法和绘画也特别绝妙,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实在是才华横溢,让人赞叹不绝啊!
第二就是他的宽容大度。他在杭州上任知州时有人逃税,不上交丝绸。可当他从这名逃税犯口中知道他是为乡亲们着想,怕收税太多导致百姓没丝绸可用之后,不但没罚他,还特意为他写了一份文书,保证他一路上不会都被收税。从这件小事看出,这位知州大人也太宽容了吧!难怪当他被贬时,老百姓都依依不舍地前来送行呢!
还有一点便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了。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平凡,时而名震京师,时而被贬乡野甚至锒铛入狱,就像过山车的轨道一样,起落不定。可他即使多次被贬,也从不折腰屈服于权贵,一直坚持自己的主见,这真是可敬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啊!
这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代表宋词巅峰的伟人,其实也是很可爱的。他曾写了一首号称“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莲”的佳作,急忙派书童送给江对岸的佛印大师,就像我们眼巴巴期待老师表扬一样,自以为一定会等到盛赞,结果却等来一个“屁”字,气呼呼地急忙划船到对岸去找佛印评理去了。你也能想象出苏轼“一屁过江来”的可爱画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