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官府的作文

【篇一:何为自由】

自由一旦扎根,就会像植物一样迅速生长。

——题记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财富与权力,便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任何事情,才会拥有真正的自由,殊不知,那不过是作茧自缚,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或许那会使你得到一时的痛快,但是,最终只会换来一世的不痛快,那么,何为真正的自由呢?

我们都想摆脱规则的束缚,变得如同诗仙李白一般,不惧权贵,一心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是,不劳而获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个人若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么,他势必先需懂得如何忍受孤独。

在追寻自由的道路上,不会有人与你相伴,只会有无数的嘲讽与不屑。漫漫长路,只会有自己独身与黑暗对抗,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塑造出一颗真正坚不可摧的强大内心。

正如诗仙李白一般他在经历过现实的黑暗,感受到官府的无能与残暴后,便寻求摆脱官府的束缚,她既不攀附权贵,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过着世人所不能理解的生活——因为在世人眼中,人就应该为了权力与财富攀附权贵。他这个世人眼中的疯子,在经历了别人的不屑与嘲讽,经历了他人无法忍受的寂寞与孤独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他隐世于山林之中,整日与诗为伴,游历于河山之间,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自由快活,留下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样狂放不羁的绝句。

当一个人承受过孤独无助的痛苦过后,他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既可以一心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有不会影响到他人。

【篇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读后感】

历史与英雄是两个永恒的话题。它在历代文人的生花妙笔下,流淌出许多灿烂的篇章。无数的民族英雄和草莽英雄,通过中国文人的礼赞,在小说﹑戏曲中尽显其沧海横流的英雄本色。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在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似乎也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依稀会看到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杀富济贫,与官府抗衡。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梁山好汉——林冲,一睹豹子头林冲的英雄本色。

林冲是《水浒传》众多英雄中一个典型的“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艺术形象。

他是北宋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本着安分守己,恪尽职守的信念,在教头这个小小官职上默默奉献着。不料被高俅等人陷害,误入白虎堂,遭受刺配沧州的厄运。他逆来顺从,毫无反抗地接受了这原本不实的罪名。他幻想着安度刑期后,能与妻子团聚,再次欢度安逸的生活。

可是,自古以来,奸臣害人哪儿肯放你一条生路,让你安享余生呢?就在野猪林阴谋破败后,高俅又派遣陆谦密谋来到沧州,买通管营、差拔,妄图实施“火烧草料场”之毒计,彻底结束林冲的性命。林冲逆来顺受以便安享温馨的情怀彻底崩溃了。他不再是那个京城里八十万禁军林教头了,他变了,变成了一只凶猛的“豹子”——一只长期受官府迫害终于暴怒了的“豹子”,在被逼无奈之下露出了他凶猛刚烈的本性:他挥舞着长枪,深深地刺进了仇人的心窝。他抛弃了安守本分,抛弃了逆来顺从,也抛弃了他幻想的渴求安逸生活的愿望。就在那场大火的映照下,他手提长枪,披着满天的雪花,义无反顾地走出了沧州,走出了黑暗,走上了梁山……

林冲在官府的压迫之下由逆来顺从、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正是他性格转变的过程。这一切都阐明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

林冲没有鲁智深无拘无束、行侠仗义的自由人生,没有吴用有智有谋、精明强干的睿智人生,也没有武松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精彩人生。但他却用他的心地善良、安分守己、忠于职守、谨慎细心和刚烈强直、奋起反抗的双重性格叙写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给读者留下了荡气回肠的感怀。

【篇三: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魏晋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

不畏强权

嵇康从没怕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这倒不是因为他本身官位不低,而是国为他瞧不起那些有钱有势的贵人。一天善于言辞的钟会领了一帮达官贵人去拜访嵇康。而嵇康却仍按自己的爱好在树底下叮当叮当地打铁,无视面前的一帮官爷们,钟会他们就站在那看了很久,就在他们要走时,嵇康才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此后,这人就一直记恨着嵇康,总向司马昭说他的坏话。

正气凛然

嵇康的正义是世人皆知的,有人说:嵇康身上总有清气缭绕,这种清气想来便是正气的化身。嵇康有一朋友叫吕安,他的妻子徐氏长相极美,竟被他的哥哥给羞辱了。吕安得知后十分生气,要到官府告他哥哥,这事被嵇康知道了。他以家族清名为由,劝吕安不要告官。谁知,这吕安的哥哥竟先下手为强,告吕安不孝,于是吕安就被官府抓走了——然而嵇康不乐意了,他担保吕安无罪,并告发了吕安的哥哥,他这一举动得罪了司马太守,再加上钟会在司马昭耳边吹风,于是嵇康也被抓走了,有趣的是嵇康知道自己要死了之后,没有逃,而是坐等官兵。

镇定自若

嵇康被抓进了大牢,他并没有认输而投降,而是每天背读孟子的话,且时不时带上嘲讽司马家族和钟会的话。这一骂,司马家族的人就气死了,于是嵇康就领了个免费死刑。行刑当日嵇康衣冠整齐,甚至还让人搬上了古琴,悠闲地弹起《广陵散》。快行刑时,有三千太学生请愿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老师,但遭回绝,于是嵇康被斩了。之后,竹林七贤也非死即伤。

嵇康的为人及品德一度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令人感佩。

【篇四:神笔马良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神笔马良》,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前有一小孩叫马良,他的父母早去世了,靠村里的人照顾他。不久马良就长大了,他很喜欢画画,可是没笔呀,马良到处去买笔,没想到,别人还不卖给他。马良太想要一只笔了,连做梦都梦见笔。终于,在一次马良做梦时,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只神笔,马良开心极了,用神笔给村子里的乡亲们造福,用自己的智慧和神笔的力量惩治坏人。

不过,这件事传到了官府里,他们到处抓捕马良,说马良有只妖笔。很快,马良就被抓了,这件事连皇帝也知道了,皇帝让马良在海上画一座岛、一艘大船,岛上要有很多金银财宝,马良画了。他们乘着大船往岛上开,皇帝让马良在一旁画风,渐渐地,海上卷起浪涛,船也摇晃得很厉害,船都快破了。皇帝叫马良不要再画了,马良装作没听见,继续画,船最后沉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善良,要用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还要不怕困难!

【篇五:我最爱读《水浒传》】

翻开充满着油墨清香的书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苇。一百零八名的好汉在不远处的山峰上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多有英雄好汉之风!没错,这本书,便是《水浒传》。

回想起我第一次遇见《水浒传》还是5年级的事。那时的班主任要求我们阅读经典名著,我便不假思索的从书柜上抽下了这本《水浒传》。一打开,我便深深的爱上了它,那郁郁葱葱的芦苇水巷,那高耸傲然的山峰……从白衣秀士王伦到征讨方腊,梁山泊从兴到亡,我通通都了解,也通通都喜爱。书中的故事情节,也深深的拨动着我的心弦。书中的情节悲,我便痛哭流涕;书中的情节喜,我便眉开眼笑。我的情绪随着书一起上下波动,入神入境,仿佛那一百零八个好汉,便真在我眼前一样。

还记得武松大闹狮子楼那一回吗?恶霸西门庆,因为串通潘金莲,一起害死武大郎,却妄想利用武大郎是自己病死一说逃过一难。可不料官府真的相信了这套完全不符合事实情况的说辞,免了其二人的罪。武松不甘,誓要为自己的哥哥报仇,也要为天下百姓除害。于是,便瞅准良机,趁西门庆狮子楼大醉之时,夺去西门庆的项上人头,从而为天下百姓除暴安良。

可没想到,武松除掉西门庆后却带着西门庆的项上人头,去官府认罪。县令于心不忍,却奈何军纪严谨,只得将武松刺上“囚”印,流放出城。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为天下百姓除了害,并没有为此而骄傲,而是携带自己的杀人罪证,去官府认罪。在他心中,自己只是一个平方的人,应与平常人一样,犯了错就应该认罪。然而,在我心中,他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敢作敢当,刚正不阿。所谓英雄不应该就是这样么?

我爱读《水浒传》,爱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英雄气息,蕴含的人生真谛。是这本书,在我心中栽下了敢爱敢恨,勇往直前的种子。我一定要将这份情感,连同《水浒传》一起,永远的传承下去!

【篇六:舍得】

舍得是不同意以上的获得。

——《舍得》题记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其实,在人生这条道路上,我们不仅会获得许多东西,与此同时,也会不断地失去某些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珍惜的人或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人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去珍惜,而到那时候已经太迟了。所以,我们就要去学会放弃,因为,放弃也是一种不同意义上的获得。

韩信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韩信如果在当初不愿意受胯下之辱,而是选择在一气之下杀了侮辱他的人,他就会被官府抓进监狱,终生不见天日,也就没有后来的汉朝,也就不存在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所以韩信虽然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尊严,但是却迎来了人生路上的一片光明。这何尝又不是舍去之后的获得呢?

人生路漫漫,我们在这条路上不仅在获得着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物质,同时,也在不停的失去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我们最珍惜的人和物。所以,让我们在人生路上学会放弃,当你学会放弃时,我相信,与此同时,你也获得了更加珍贵的东西。

所以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得也是一种美德。

【篇七:扬智能之长,避智能之短】

在信息革命的大环境下,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足以令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生出隐忧:我们确确实实地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机,这都源自人工智能的普及和人类化带来的优势。而智能行业的先驱——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客却不这么想。

相比于智能机器的人类化,库克更担心人类的机械化。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再分辨对与错,为所欲为,失去了同情心的人,只会欺凌弱小,漠视伤痛,甚至在关键时刻将他人推下山崖。我们可以尽管发挥想象,到了这一天,世界会是什么样:马路上人们无所顾忌地闯红灯,只考虑自己便利,丝毫不注意其他人的权益;医院里,白衣天使不再想着尽心尽力救死扶伤,而是思考最保险的治疗方法,不会被追究责任;设计室中,建筑师不再想着使房屋更牢固,而是怎样最能满足投资方的省钱要求……。当各行各业都沉沦在智能化思维中时,每天会有许多可以避免的交通事故发生;病人不断承受痛苦,康复遥遥无期;楼房时常倒塌,人心惶惶……。

既然智能化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痛苦,我们还要继续吗?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发展人工智能。同样,我们在一起也可以学习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情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判断。为什么自古以来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我们不仅是法治社会,更是人情法制社会。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个桥段:小乞丐偷了包子和烧饼,老板将他扭送官府。这时,小乞丐往往会说有多病母亲和年幼的妹妹在等着吃饭。你是官老爷,对包子铺老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小事化了。可是小乞丐偷东西就应该要受到惩罚,不论出发点是什么。你或许认为这不近人情,但我们的确可以让小乞丐挨几板子,让他明白是非对错,然后再由官府补助他的家用。为什么在中国一个官司要审理好几年,就是因为太过注重人情。虽然历史上的包公不像小说中那样铁面无私,但如果法官可以做到这样不讲人情,只论对错,甚至近乎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那么,犯罪率一定会大大降低。

所以,不论是智能机器的人类化还是人类的智能化,只要我们在心中有正确的是非观,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出发点,扬智能之长,避智能之短,我们总不会收获太坏的结局。

【篇八:水浒传读后感3000字】

【篇一:水浒传读后感】

闫晨辉

因为我很喜欢武侠打斗一类的书,在电视上看了几集水浒传,感觉很有意思,就买了一本水浒传看了起来。

在还没开始看的时候,听别人说过水浒传,在一百零八将中,最让我佩服的是宋江,因为他不仅是老大,而且为人仗义,在兄弟们需要他的时候,总能及时赶到,并且心地善良,不管他认不认识的人,只要有困难,他都会出手帮忙。

在读完水浒传之后,我感到很痛惜,因为宋江总想招安,虽然他是想让兄弟们生活的更好,远离和官府打打杀杀,并且可以精忠报国,但是皇上却是在利用宋江他们,并不相信他们,让宋江一行人去把各地区的农民起义全部消灭,在这个过程中,梁山好汉死的死,伤的伤,燕青和武松不愿再过这样的生活,离开了剩余的兄弟们。最后原来的一百零八个人中,只有二十七个人存活,回到了皇宫。

读完以后,我对宋江的喜欢从此破灭,如果他一心不想着招安,而是和其他的起义军一起起义,那结局还会是这么的凄惨吗?不会。让我对宋江好感全无的主要原因是,他用毒酒把对自己最忠心,最热爱的弟弟给毒死了,虽然他这样是为了怕他弟弟在自己被陷害死以后为他报仇而名誉受损,但也不能应此毒死他弟弟。所以,宋江的行为让我对他好感全无。

【篇二:水浒传读后感】

黄橙煦

看完《水浒》我的感触不过“义”“俗”两字。

“义”便是义气,梁山好汉相聚不过为个“义”字,而这“义”的由来却是鱼龙混杂,有的是当真的江湖侠义,有的不过被逼而产生所谓的“义”,总之各类的理由。友谊能产生“义”,被搭救而感恩能产生“义”,日久而生亦能见“义”。一百零八人不过为一个“义”聚集梁山,也因个“义”让《水浒》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爱读《水浒》,说到底就是图个看他们豪迈义气的爽快,逞逞英雄好汉的威风,满足抒发自己的豪情,以此来充实我们内心的“义”。

“义”同样是正义,是替天行道的大义、真理。一个个好汉不是被官府欺压,就是家境不好,或是冲动得动不动就拔刀相助的易怒者,总之一个个都看官府不顺眼。然后,上山的人多了便搞出一番名堂,许多人慕“义”而来,百姓也支持打官府,于是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个名震江湖的大匪团。

这“义”也是作者写这个故事的引索,情节顺这线延伸开来,最后成了这部大作,看故事的大纲,总就是个“义”字。

说完“义”之后,咱们再来说“俗”字。“俗”不是套路俗,故事题材在当时算是标新立异;也不是语言俗,通俗易懂的白话夹文言,当时已经不能叫俗,是符合故事中人物性格与背景。那“俗”在哪,应该是好汉们的思想太“俗”,故事中好汉的思想不过两种:一种守旧,一种激进。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想法太俗,一种人根本没想法,只会冲动地喊“干!”“上!”之类的不经大脑的话,对我们学生自然不是什么好教材,于树立正确的“三观”也确实无益。语文书上称他们是沉着、谨慎、有智慧,或率性、真诚、重情义,说穿不过“犟”、“蠢”两字能概括。一个个要么没受什么教育,要么从小灌输的封建思想烙进骨子,除了些脑袋不灵光的李逵之流,剩下有主张的人再有智慧、才学也逃不了这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的“俗”,这也导致他们所做之事逃不了“俗”。最终甚至为了祖上有光做了接受招安的蠢事,宋江更为了朝廷把忠诚自己的李逵亲手解决。这样看,在他们这些好汉眼中,为朝廷伸张的大“义”,可要远胜于兄弟情谊等小“义”。我想这也就是水浒后半段令人寒心之处,也是金圣叹执意删去的原因。倘若现在仔细想想,好汉们的性格,便能发现最后起义失败的下场其实是早已注定的。

归根结底,作者想反对的、不满的,或许正是这个“俗”字。一百零八人,多少人是正真齐心“干革命”的呢?每个人各怀鬼胎,表面上为相同的“义”字聚集梁山,而各自的“义”的内含却并不相同。最终“义”成了“俗”,他们中知其内含的共作不知;抱愧利用“兄弟”,相信“义”的则可悲的受到背叛,成为他们实现大“义”,投向“俗”的垫脚石,而心甘情愿的牺牲。这样貌合神离的队伍所谓的“义”着实有些寒碜,作者写时是否带有些讽刺的意味呢?不禁令我这样想。

抛开作者的意图与文章中心、线索、深刻内含不谈,读者真正想要的不过是“真”,不过是“爽”,不过是随心所欲,斩开束缚,而水泊梁山,大概就是所谓“桃花源”之处。令我感受最深的不过是好汉的豪气、匪气,和无所畏惧的气势。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结尾处的话“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也许《水浒》的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就是这样一种潇洒,这样一种“帅气”吧。

【篇三:水浒传读后感】

读了《水浒传》已经七年过去了,当时的感觉现在还能说出来,就是一种痛快的感觉,是指前半部,人物:鲁智深,这个人疾恶如仇,自身又武艺高强,打死镇关西之前是提辖,后来他打死人,他的生活就是跟着感觉走了,就是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感觉,当时连续很多天晚上读这本书,感觉生活中的那些烦心的琐事在心里的份量都减轻了。

当然书中的故事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基本上没有可比性,比如说:书中的人物基本上没有家庭生活,有数的几个,比如说宋江、杨雄,都是老婆出轨,而宋与杨也由此成了杀人犯,亡命江湖,所以说书中的人物虽然看起来活得潇洒,实际上是以背叛整个社会体系作为代价的。

前半部读起来很过瘾的,给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怎么说呢?还是叫人勇敢,像鲁达那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那个时代总体还是鼓励这种行为和精神的,像鲁达、武松、杨志,都是杀了人,最后鲁达亡命天涯,根本没有受到法律制裁,而武松与杨志虽然被判了刑,最后都没有丢掉性命,尤其是杨志,甚至在服刑时还受到重用。

书中的后半部真心说是没怎么看的,觉得写得不太好,整个都是怎么征战,战争场面描写得过于笼统,思想也不够深邃,无非是宋江集团想要为国出力,四处征战,充当了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

【篇九:有一种神奇让我着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记

有一种神奇,它来源于内心深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神奇,那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执着。为了它,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打败一切强大的敌人,甚至宁死不屈慷慨就义。这种坚守信念的执着,很神奇,令我着迷。

沿着历史的扉页,追随历史的痕迹,长歌当啸,驼铃阵阵……回望东汉时期,曾有一个人渲染了整个天空,他就是班超。公元62年,班超随在官府任职的哥哥班固到洛阳,而他,整日为官府抄写公文,所得报酬仅仅只能维持生活。一次,他一边抄写公文,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心情激动,愤然弃笔,毅然从军。因作战英勇,接连升迁。后来,朝廷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带着极少的随从,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重重困难,为东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封定远侯,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抱负。

这种为信念而弃笔从戎的神奇令我着迷。

有些人的理想不仅仅为了自己,还上升为对百姓的同情关爱。远大的理想下,无不有一个迷人的宽广的情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他们中的代表。他的一生,虽穷困潦倒,仍念念不忘为天下百姓疾苦鼓与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以及“三吏”“三别”这样伟大的诗篇,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尽管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饥饿贫穷中死去,但他心系百姓,心忧国家,这种伟大的情怀,却令人肃然起敬,击节赞叹。

这种为信念而终其一生呼号的神奇令我着迷。

纵览历史长河,这样的“神奇”的人和事浩若繁星,很多很多,也让我沉迷其间。谭嗣同最为突出。“戊戌变法”失败后,支持变法的人纷纷逃亡,梁启超、康有为也逃往日本,但谭嗣同坚持不走,还组织大刀队救光绪帝,可惜营救失败。众人劝他东渡日本,他却坚定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他被捕下获,仍宁死不屈,直至走向刑场时,他镇定自若,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

这种为信念而从容就义的神奇令我着迷。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导向,为人生道路指明了奋斗方向。一个人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能笑对死亡。

花开花落,月缺月圆,我为信念而着迷!

【篇十:那个影响我的人】

当大家高呼着“作文虐我千百遍,我待作文如初恋”时,我正洋洋洒洒写着一篇篇散文。总会有人问我:“你的作文怎么写的那么好?”我总是笑笑,心里暗暗回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阅读,二是因为她吧。

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傍晚,秋风萧瑟,夕阳西斜,我不经意地翻阅着一本多年前不知谁做的宋词摘录。猛然,那首《声声漫寻寻觅觅》出现在我眼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是那惊鸿一瞥,惊艳得令我五体投地。

她,李清照,一代才女。她有着“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愁绪;有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怨;有着“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孤寂;有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

慢慢地,我对她的认识不再仅仅限于她的词作。我知道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爱读书,所以才有着非同一般的文笔;我知道她与其夫赵明诚有着对诗的趣事;我知道她再嫁后婚姻不尽美满,其后夫觊觎她的财产逼其拿出,还待她不善,她丝毫不畏惧,在有着女子向官府告状起诉离婚必须坐牢这一法律的情况下,毅然决然状告官府,哪怕身陷囹圄……

她是古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在女子地位极其低下的古代,她不但读了书,而且读得比男子更好。她也不畏男权、官府,是勇敢的化身。亡夫、牢狱、逃难……太多的苦难降临在她身上,她并不畏惧,迎难而上。她通过诗词把她坎坷的命运表达了出来。我对她的敬佩达到了敬畏的程度。

在她潜移默化下,我也变的爱读书,爱写作,并且许多文章都刻意模仿李清照的风格。我想,最终也许会从我身上看到李清照的影子吧!

热门推荐
1我爱汉江母亲河作文
2感谢挫折
3有一种爱叫母爱
4新学期新起点
5有这样一个地方
6中华饮食文化
7校园一景
8最帅小厨师
9星在远方,我心追之
10小学生观察日记
11暑假游记
12我发明的升智药水
13我的愿望
14孤单的一条小溪
15我是小厨神
16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17一节实验课
18成功无捷径
19贪吃老爸
20我眼中的西湖
21我喜欢的一道美食
22参加歌舞剧训练
23朴实的父爱
24江西的春节作文
25好书伴我成长
26碎片化?多元化!
27雷锋在我身边
28叙事作文
29那一次,我真激动
30描写暑假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