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成都之秋】
成都,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它既有繁华古朴的古镇老街,又有缤纷林立的现代高楼大厦,新城旧巷、高铁飞机,还有数不胜数的美食,都在这座美丽的城市融为一体,和谐而美丽,使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令人向往。但我认为它动人之处,还在于四季的变化。
住在成都,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秋天。春季的成都令人犯困,常常使我无精打采。夏季的炎热就更不用说了,令人烦闷,尤其是今年,连下雨都被大家打趣说是下开水了,可知气温多么高!冬季最冷时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门,寒冷是其次,主要是该死的雾霾让人特别难受。曾经有人这样说冬季成都的雾霾:根本不是吸霾,是吸毒!出门的人多数都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相遇相见只是漠然的互换眼神,让人感觉从里到外都是凉的。
而秋天的成都是忧郁的。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在江河边,或者是在公园里,落叶满地,皆是一片凋零景象。春时的百花争艳,如今只是几朵残菊还在孤独的绽放。夏季暴涨的河流湖水,也渐渐干枯。所见所闻,竟使人不禁觉得有些凄凉神伤了。 但秋天也会给成都带来欢乐。例如那些住在城中村的人们,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他们一年的劳作总算有了回报,成都平原周围连绵的山丘大片大片的金色麦浪,苹果们红着脸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孩子,人们捧着玉米像黄金一样,硕果丰收大家都非常开心。
秋天不仅对于农民伯伯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我们这些学生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夏时的热浪似乎在告诉我们睡觉休息才是最美的事情,但谁又愿意整天懒洋洋的不事劳作呢?冬天就更不用说了,那时我们的精神倒是挺好的,可就是有些过于寒冷了,再加上空气质量差,让人特别的压抑。秋天有绵绵的细雨,也有温和的阳光,不冷不热,令人神清气爽。秋风清秋月明,中秋还是一年中月亮最美最圆的时候,放假回家和家人团圆,吃着月饼赏月,是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个多愁善感的季节,我不仅想起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成都之秋,美丽多情,令人心醉。
【篇二:游南亚热带植物园】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南亚热带植物园参加户外写作活动。
刚来到门口,大门的几个大字吸引了我,上面写着“南亚热带植物园”。
跟着导游,我们来到了农业科技博览园。一进门我就看见了淡粉色的木棉树,它的花瓣飘落下来的样子好像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美极了。
经过导游的介绍,我认识了许多植物,有净化空气的榕树,有绿皮球外形的空气果,有叶子又绿又小的海南木莲……其中含笑花最吸引我。它是一个红色的小花苞,它温润如玉,香幽若兰,绿叶红花,它的树枝端雅,花红彤彤的,十分淡雅。花朵盛开时,芳香四溢,它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花有五瓣。
含笑花的前面有一个园子,这个园子就是玫瑰园。玫瑰园里玫瑰的颜色各式各样,有粉白的,有鲜红的,有浅紫的……美不胜收。
玫瑰园一直向前走就能看到一棵印度紫檀。印度紫檀的花期十分短暂,素有“一日花”之称。它花开的时候香气弥漫,它的根很浅,经不起大风雨,不过它们繁殖力极强,它的枝条断掉入土后就会重新绽放芳华。
这一次的户外写作使我交到了许多朋友,学到了许多野生植物的知识,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篇三:秋色迷人】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是刘禹锡笔下的秋之色,今天学校组织大家去赏秋,目的地是土生源。
不一会儿,车开到了土生源,我和其他同学一下车就乱跑起来,之前车上人多拥挤,让人动弹不得动,好像骨头都要生锈了一样,要赶紧活动一下才不会变成木头人。这时老师大喊:“都过来,上二楼去!”于是我们嗒嗒嗒的向二楼跑去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简单的了解了24节气的由来。接着我们又蹦蹦跳跳的下了楼,只见老师对一位老爷爷说了些什么,那位老爷爷立马拿起了一个大桶往石臼上一倒,方方正正的一个大糯米团出炉啦,几个爸爸上去用一根特制的木棒捣骨这糯米团,不一会儿,只见糯米团变成了一团“肉泥”,老师,把糯米糊扯成了几个小球丢在了桌子上,同学们立马争先恐后的抢了起来,我一抢到就吃了一小口,嗯,软软的、粘粘的、香香的,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呢!算了,我得抓紧干正事,我觉得做糍粑很简单,我先把糯米搓成了一个圆圆的小球,再用力一压,一个圆圆的糍粑就出来了,它还是温热的呢!我又用两团糯米做了一个汉堡,和老师说不能这样做,会浪费食材的,我一听就赶快把它拆了,赶紧把两块“面包”压扁,呀!不好,由于用力过猛,我的“面包”粘在了桌子上了,我想应该还能抢救过来,我用力的拉扯着,突然“面包”掉了下来,我差点摔倒了。
做完糍粑后就该摘橘子了,我拿起剪刀挑选着又大,又圆,又黄的桔子,哈!就选那个了!我麻利的“咔嚓、咔嚓”的剪了起来,我又捡了几个同样的好橘子,放进了篮子里,这时我心中的“小馋猫”叫了起来,我剪了一个下来剥了皮,开启了吃货模式,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那味道酸甜可口,美味极了!
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我们依依不舍的回家了。这次活动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可真是丰富多彩,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篇四:秋意正浓】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我读着这首诗,心中不禁向往着大自然,向往着美丽的秋天。
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一座楼,在上完台阶之后,一扇门出现在我眼前,推开门一看,啊!我被里面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许多排椅子摆在眼前,像是一列列整齐的队伍。想不到里面竟有如此大的空间。坐定之后,老师讲了许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秋分时节,白天和晚上是一样长的,因此有“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的农谚,并且这个时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听到这里,我不禁想:古人发现这些规律该花了多长时间、多少精力啊!
离开竹楼,我来到了打糍粑的地点,只见一大群人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原来是爸爸们在打糍粑,他们每人拿着一根杵棒,围着一个石臼上卖力地打着糍粑。他们配合紧密,动作协调,还很有节奏。于是,我们大声感到:“嘿哟!加油!嘿哟!加油……”在一片喧闹声中,起初的白花花的糯米已经变化了许多,变得粘软又有弹性,再过一会儿,成了一团白乎乎,软绵绵的“肉”了!真神奇,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欢呼声。欢呼声没停,就开始做糍粑了,这可不是一般的火爆场面啊!老师撂起衣袖,扯来一大团“肉”,扔到桌子上,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你拉我扯,我当然不能示弱,扯到了一团,只是它太不听话,我扭了扭,是想它变圆,可它就是不圆,我又学着大人们的样子拍打起来,可还是成了不方也不圆的“软土豆”。正当我不知所措时,看到有人在大口大口地吃着糍粑,对,吃呀!我猛咬一口,啊!香糯可口,妙不可言啊!
打糍粑结束后,又一个有趣的环节到了——摘橘子。我们走进桔园,桔树上几乎片片叶子上都挂着水珠,这应该是种桔人喷洒上去的,这些水珠就像五彩缤纷的宝石,光彩夺目,美得让人心醉。我们冲进桔园,很快完成了任务,便在桔园里厚厚的草地上玩耍起来。我突然发现,虽然这并不是春天,但哪个春天的桔园比这时候更让人欣喜和满足呢?
夕阳西下,秋色更迷人,告别浓情农庄,告别翠柏秋荷,我们踏上了回家的“征途”。我思索着:是什么让我们的古人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智慧!想到这里,我为我是这个智慧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篇五:秋之韵】
不知不觉中,秋已经接近尾声了。秋姑娘穿着一身五彩旗袍。为这末秋做着最后的“洗礼”
秋姑娘先飘到了月季坛边,衣袖一拂,粉的,白的、黄的、红的月季花瓣纷纷都争先恐后地落到了地上,秋姑娘看着她的作品,满意地飘走了。我轻轻走过去,将花瓣埋起来,可谓”侬年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和是谁?”
登上山去,发现秋姑娘已经把银杏与松柏的叶子堆在地上了。望着光秃秃的银杏树干和松柏新萌发出的嫩芽,我不禁想到了“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时而,秋姑娘跑到这儿;时而,她又奔去那忙得不亦乐乎。她就像这山上的霸主,离了她,这山就坏了。
该去的地方我都去过了,只有那个我最想去的地方——梧桐道,我还没有去。这时我正好抽出时间,去看看看那萧瑟的梧桐道。秋姑娘早就把梧桐道边的梧桐叶铺满了大道,一片萧瑟的景像映入眼帘。走进梧桐道,听着脚下的沙沙声,静静想着……
这沙沙声就像一首首乐曲。你快步走时,你就会弹出一首欢乐的曲子,你慢步走时,你就会弹出一首悲戚的乐曲,你轻盈地走时,你就会弹出一首轻快的曲子……总而言之,你怎么走,心里想到什么,它就会谱写出一曲什么样的曲子。
秋,很快就结束了,而这个秋那别有的韵味,却是难以形容、难以忘却的。秋,它有几多欢乐,又有几多愁怅。它那萧瑟、优雅的姿容,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