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闽南人的作文

【篇一:我爱闽南话】

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方言。当地的人们用当地的方言交流较多。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去好好了解了一下泉州南安,我们老家的方言——闽南话。

首先我最想了解的是那边人们对闽南话的看法。但因为我还未回南安,所以我先询问了自己的亲人。有的说,闽南话应该也算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吧,要把它传承下去;也有的人说,长辈都说我们是闽南人,要学好闽南话,我就学了呗;还有人说,闽南话是现在很通用的语言了,听说连外国人也懂,要是我们自己连自己的方言都说不好,那怎么行?一定要学的!不学不行!

问了许多亲人,大多都是说:闽南话学好了一定有用。就连我妈都常常对我说:“后悔当初让你外婆带你时没让她都和你讲闽南话,搞得现在闽南人不会说闽南话。”我也很无奈好不好!

在闽南语的传承方面我了解的不多,也就不班门弄斧了。但对于说方言,我还得提那么一提。因为我学闽南话较晚,不会说和听不懂是常发生的事,有几次回老家,就出了洋相。

有一天我去我堂哥家,他家有两个孩子了,一个只比我小一岁,另一个也七岁多了。那天下午,嫂嫂用闽南话问了我一句“你要吃什么东西吗?桃子还是李子?这里还有鸡爪,要的话自己拿。”

我当时就有点蒙了,为了掩盖一下我的小小无知,下意识“嗯”了一下。那个只比我小一岁的侄子看了我一眼,好像看出来我没听懂,给我又翻译了一遍,我才算是听懂了,也快速回答了,但说不尴尬是假的。

还有一次是和几位姑姑,几个表姐表哥,几个叫我小姨却还比我大或跟我差不多的外甥外甥女,还有那个七岁的小侄子在一起闲聊。刚好聊到一个话题,有位姑姑问了我们这些小辈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都回答了,偏偏就我没反应过来,被笑话了好一阵子。

看来,是得学好闽南话了,毕竟:“学好闽南话,走遍东南亚”。

【篇二:我的童年梦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南人,我自幼便居住在沿海边,与这方水土从未分离。每日,餐桌上,都是海的恩赐:鱼、虾、海带……假期中,我也都是与海相伴。对于海洋的好奇心,也就此萌生。

我曾问过大人:海的另一边是什么?他们总是笑而不语,留下一句“好好学习,长大了你自会明白。”只留我一人独自惆怅。而年老一点的老人们,总会语重心长地激励我:“你要努力一点,有本事了就能走出这片海,到另一个城市打拼。”从此之后,我便明白,努力才是我梦想之船的风帆,只有长久的努力,才能将我推得更远,看到更多的风景。

时光如梭,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傻乎乎的小屁孩,我明白了海的尽头,是另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那儿也是以捕鱼为生,那儿的居民也以海为生。

一座五里桥,能将安海与水头连接,而这一片大海,则牵连着两个城市。假期回来,我不再像以往那样,跳起来追寻海的尽头。“出海去看看吧,你小时候不是经常念着要和渔船一起出去吗?”就这样,我被母亲强行塞上了渔船,跟着渔民们,驶向海的另一边。

其实,两座城市,距离并不远。

一下了船,就是一个海滩,夕阳的一半已沉没在海水中。我不禁哑然失笑,曾经也有一个女孩儿,努力跳着向这儿招手,而如今我在这儿,红了眼眶,与她相望。

我与她挥手,轻语一声:“再见了,我的梦想,我的童年。”

【篇三:闽南茶文化】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习俗串通和宗教信仰,而闽南,更是有着自己传统的文化。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闽南的茶文化。

古人曾说:“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在闽南,人们一般都都喜欢品“铁观音”,“铁观音”正如青橄榄,入口略些苦涩,但这苦涩中以蕴藏着丝丝甘甜,一口下肚后,肠胃顿时清爽起来,仿佛被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系列的甘甜,怎能不叫人回味无穷?

别光说茶,懂得择茶、泡茶、品茶也是极关键的,瞧,机会来了,有一回,爸爸准备去一个好朋友家泡茶,而且那朋友还是懂茶之人,我顿时兴奋得一蹦三尺高,争先恐后地说要跟去,这些天我一直在阅读有关“茶”的书籍,对那些文章早已感到倦怠,倒不如真真切切地用舌头“阅读”呢!

到了叔叔家开始泡上好的“铁观音”王叔叔就边烧开水边给我们讲述泡茶的程序。“首先,把茶叶倒入烫洗过后的茶具,用几勺沸水烫洗一下,把茶身上沾的灰尘冲刷掉。”说着,王叔叔就真的把茶叶烫洗了一遍,然后再把茶具倒满沸水,本来蜷缩的茶叶缓缓地舒展开来,仿佛刚出浴的少女。

王叔叔接着说:“斟茶也是大有讲究的”,随后他合上了茶盖,用食指轻轻抵信茶盖,并九十度翻转。“泡茶过程可以轻轻晃动茶水,使茶叶的甘冽能更好地散布开来。”

约莫这样过了三分钟,王叔叔才将茶具里的茶筛选后倒入每个人的杯中,我不由自主地闻了闻“铁观音”的清香,并抿了一小口,真是如书上所说的“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这次经历让我见识到了闽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们闽南人不正如“铁观音”一般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敢爱敢拼吗?闽南人将这种茶的精髓与精神融入到自已的生活中去,无疑是中国丰富茶文化里一朵灿烂的奇葩。

【篇四:关于勤的作文】

勤能补拙,静能生慧,成功离不开勤。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古代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修建了伟大的长城。诗仙李白在《秋浦歌》中也描写了古代人民为了幸福生活而日夜不分辛勤地炼铁。世上有许多勤劳的生命每天都在努力地拼搏。

种子小朋友在春姑娘到来时,钻进大地母亲的怀抱,让水分滋润它的躯壳,让那美好的愿望孕育在心田。它为实现美好的愿望,每天勤劳地积蓄能量,努力冲破土层的重重压力。

农民伯伯在麦地里辛勤地耕种,春天撒下种子,浇水、锄草、施肥、杀害虫,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秋天,麦地一片金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农民伯伯带着愉悦的心情,收割小麦,打包运送回家。

闽南人常说:“爱拼才会赢”。是啊,勤劳给人们带来成功,带来财富。身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我们的学习之路。

【篇五:戎马诗意】

从“云水谣”的高山上望去,村落若一盘打翻的象棋。这里兵车相聚,那里有帅,茕茕独立。这里圆,那里方,却都是一色的土墙。

怀远楼铁门上的弹孔擦过目光。一边有人说:“建土楼是为防御。”痴立良久,方察觉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矛盾,在暗处冲突。

以土夯墙,层层叠叠,是为抵御入侵。可抚过墙上崎岖的裂痕之后,嗅到木结构独有的香气之后,便明了,这是以最柔软的方式抵抗最强硬的冲击。长城内外,战士身旁血流成河。土楼不是,外头作战,里头照样晾衣做菜;长城皆是用冰凉的石砖砌成,甚至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情苦楚。土楼不是,围砌用的是沙,烟火流尘、人间具象都被揉在其中。于是防守也变得诗意起来。

而此处方有人苦想守城之策,想把族人、生命与历史都牢牢圈在木石之内,却不曾料想,日后子孙奋力飞出土楼,漂泊南洋。现今土楼文化早已为世界打开大门,敌楼之下,游人如织。

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事与愿违,然而这果真是“事与愿违”吗?

闽南的客家风光与江南自是不同。遥记皖南“桃花源里人家”是粉墙黛瓦,徽商依水而行,摇着小船儿外出经商。而后再顺水而归,水墨田园之间,看子孙读圣贤文章。小桥流水,镜花水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适简约。

可一个“闽”字却注定了闽南人将与蛇蝎共舞。他们踏破崎岖山路,面向一片“决定生死”的海洋。经商,成则生,败则亡。于是闽南人衣锦还乡之后必定是更张扬的,他们在风沙中穿行时必定是比江南的才子佳人多一分果敢与决绝。

筑土楼为守,浪迹天涯闯四方却更像是攻;决绝抗争为刚,以水仙花香与绿叶养人却更像是一种柔;风尘仆仆,终日奔波为苦,却四季皆有香甜的瓜果为伴,不得不承认其味甘。

闽南似乎就是这样一片攻守相合,刚柔并济,甘苦为伴的土地。它矛盾,却始终不冲突。或许也正如此,方养就了如国学大师林语堂这般“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兼收并蓄的旷世才情。学贯古今、中外皆知并非全无道理,这里的风土人情甚至赐予他动中处静的能力:正如他家乡的名字“平和”,他一生平和。战火中著文章,风雨中叙爱情,或许生于波折,却一生都过得宁静。当他人奔忙争夺时,他却早已翻上童年的山顶,看众生如蝼蚁。

从前一直困惑,林语堂先生为何用西语写就《苏东坡传》等作品,再劳烦他人译为中文?而今走进纪念馆边的书店,见一本本装帧精美的作品都是由双语著成,就连书店本身都是中式装潢,却被西式音乐所环绕。老旧的留声机,咿咿呀呀述说着“中西合璧的故事”。沐浴在午后的灿烂阳光中,漫不经心地踏着栈道,徘徊在林语堂纪念馆附近,忽闻一曲《蓝色多瑙河》时,我终于幡然醒悟。家乡中文为底蕴,如泥土;西学如水,用于浇灌。水土相融,泥土变柔软可塑,散发清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头脑是西方式的,但我的心是中国的。”他总能找到两者结合的最佳方式,中文触发灵感,用西学理性陈述,于是如沸水遇低温,开出冰花。而他本人就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一如他用幽默一词,连接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午风越过林海,送来舒缓的琴声,诉说跨越千年的矛盾与遐想。

热门推荐
1写给两年后的我
2年的作文
3美丽的松湖花海
4绽放观后感
5防震减灾应急演练
6我心中的那抹绿色
7翠华山的风景
8那天让我难忘
9老虎发通知
10我给妈妈画像
11冬天来了
12茶花的自述
13饭团王
14古莱坞半日游
15生活万花筒
16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17我们怎样读书
18孝念长存于心
19春风十里不如你
20我的好朋友
21有父亲的肩真好
22那一次,我流泪了
23那个动作别再重复了
24我和孙悟空过一天
25我的暑假生活作文左右
26保护汾江河
27以唤醒为题的记叙文
28我的春节
29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
30八年级幸福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