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国同的作文

【篇一:知难而上,方见其勇】

千年以前,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教导我们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那个兵荒马乱,诸侯纷争的时代,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他崇高的信念。即使,那是一个不被理解的信念。这样知难而上的信念,一直流传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像一股蓬勃翻涌的血液,流淌在炎黄儿女的血脉之中。

是谁?漂泊于铁马冰河,流转于声色犬马,却时时不忘一副铮铮傲骨笑对苍生。是谁?面对国破山河,草木杂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搔短白头,青丝朱颜改?是谁?登上波瀚的岳阳楼,倚楼而望,把栏杆拍遍,凭轩涕泪流。是杜甫!是他在兵荒马乱之中,不懈地用那杆“破”笔书写人民的心声,是他在茅庐为秋风所破后,仍声嘶力竭的为百姓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所做的一切一切,在时代的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又是多么的辉煌与壮丽!他,成为百姓心中的诗圣。

泛舟于华夏诗海,遨翔于中华史书,知难而上者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岳飞,而对南宋朝廷偏安腐败,敌国外患,仍凭一人之力而精忠报国,只留得《满江红》与那“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世之言。

清朝时期,面对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儿女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军队势如破竹,炮台高筑,血红江水亦不悔,留得丹心与国同。中华儿女面对国仇家恨,亦是如此决然。虽然,迎难而上会有挫折与失败,但我们需要坚信,哪怕一朵细小的浪花也会推动历史大潮的进步!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在今天,国人犹未忘却。当奥运火炬在那一刻遭受威胁,面对如此疯狂和可怕的攻击,中国女孩儿将火炬揽入怀中。那一刻,异国人也为之动容,他们高呼“中国女孩,加油!”当金晶抬起头,扬起手中的火炬,闪着眼中的泪光时,世界领悟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去改变社会的弊端与不足,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是安之若命,我们需要时代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迎难而上,为美好明天而不懈奋斗!

也许,夏夜里的萤火虫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但它却极力展示,照亮夜空。于是,我们钟情于它,因为它的勇敢。

知难而上,方见其勇。

【篇二:与国同梦】

201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70华诞,标志着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进了一步。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与国同梦。

中国梦,梦的是繁荣富强。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到神舟五号载人成功,再到神舟十号成功与天宫对接,中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实力的发展进步。1979年文革刚刚结束时,人均生产总值不到250美元。国家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稳步提高,正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进。中国梦,梦的是幸福安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执政为民,体恤人民,人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正在朝着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奋进。中国梦,梦的是山清水秀。在XXX“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的绿化面积快速增长,环境不断改善,正在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奋进……

中国梦,不仅仅是国的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梦。近代的旧中国,受列强侵略、剥削,国内战火不断,积贫积弱。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这样的环境中,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心中都有共同的战胜敌人的梦想,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但我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下一步我们就是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的梦。

与国同梦不能只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伟大目标需要坚韧不拔的努力。”实现梦想的征途上,会有无数的困难与挑战,会经受无数的挫折和考验。因而我们更需要不惧磨难、艰苦奋斗。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更应当努力学习,“苦心志”,“劳筋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国同梦,我们都是追梦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带着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热门推荐
1家乡的小路
2这样一个姿态
3那几株小嫩芽
4人生苦味
5十月桂花
6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
7我从书中读岳飞
8以旁观者角度看历史
9赶路
10十三岁我多了一份责任
11弹钢琴的乐趣
12行走在春天的路上
13我是小书迷
14军训生活
15走过从前
16世上无难事
17月考
18跳绳比赛
19收获真正的快乐
20谁说女子不如男
21那一节体育课
22我的偶象
23故乡
24第三只眼
25曾一起走过
26又是一年秋风起
27那次玩得真高兴作文300字
28别担心,我可以的
29努力吧,少年
30时间管理小结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