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解构的作文

【篇一:只顾风雨兼程】

学了将近十年英语,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仍旧赶不上许多英语专业的同学,更不要说赶上母语是英语的人士了。那么问题出来了,学习英语的价值何在?

按照既往的回答,往往会说,价值在提高审美,因为可以阅读英语原著;提升思维的丰富程度。

最关键的答案,今天才突然想出来:面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的时候,人的态度很关键。学习英语就是磨砺自己的坚韧态度与乐观的猛士精神。

鲁迅先生曾有“猛士论”,深以为然。真的猛士,是必然要正视惨淡的现实的。这惨淡的现实,不意味着世间的黑暗,而仅仅是期望与能力间的巨大落差。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弥补上这个落差。好比浮士德,终其一生,荣华富贵,满足的瞬间,即是个体消亡的时刻。

意志的追求,是推进个体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引擎。

于是,猫在家里,阅读考研英语的题源。不以考研为目的的阅读,往往更为纯粹。掌握了方法,方能睥睨文海。个人认为自己在价值观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虽然后现代有许多对于价值的解构。

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篇二:成名的背后】

凤姐到罗尔,他们的成名是自愿的。

从犀利哥到流浪大师,他们的成名是被迫的。

自愿型成名,或是出于渴望大众视线的认同,或是出于价值变现的渴望,抑或仅是内心的情感拆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面对大众或嘲讽谩骂,或鼓舞同情,都应当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有坚硬的盔甲来直面砸向他们的石块。

而被迫型成名,却比自愿型成名具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渊源。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可以说是扭曲了的价值尺度对无辜的当事人进行人格打量,并试图扒光他仅剩的遮羞布。在它的背后,耸立着一个名为娱乐工业体系的庞然大物,而操纵整个体系运转的“上帝之手”便是资本。它躲避在整个社会的阴影处进行窥视。你们要“诗和远方”?好,那我给你们制造一个拥有“理想人格”的人。猥琐的视线四处逡巡,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目标。一整套流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次,从“唱跳俱佳”却毫无辨识度的“花美男”团队到满足观众猎奇趣味的“流浪大师”,市场在迎合我们,却也在不知不觉间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文化景观,重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别人“成名十五分钟”,我们狂欢无数个日夜,身处迷障而不自知。

而之所以会有“被迫型成名”的出现,大众本身也是犯罪嫌疑人,心理动因则是娱乐主义在支配我们,使我们的精神趋于碎片化、庸常化,并渴望破碎的灵魂登上天堂,觅得几分虚缈的快乐。正因如此,人们的巨胃悬浮在天空中,张开血盆大口,渴求“刺激的”、“爽的”食物来填满它这个饥肠辘辘的胃。在这样的动机作祟下,人们放纵媒体将尖牙利嘴对向毫不知情的“流浪大师”等人。那些人的成名,正暗合了人们心中的“自我主义”希冀消解掉一切“权威”和“精神枷锁”的愿景。这本无可厚非,人们都不愿被束缚、被压抑,但日韩欧美等国中小众圈子的亚文化正肆意侵蚀着中国大陆本土的信仰与习性,各种不知所云的网络用语、拉丁化、表情包化的文字图片也迎来了自己的“成名十五分钟”。它们无聊、庸俗甚至恶俗,却逼迫着人们去了解并熟练运用,以免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不至被嘲笑“跟不上时代”。一些零零后广为流传的“缩写”,不仅让年长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是割裂了与长辈情感交流的纽带。

当我们放任一些不具备未来前景的事物“成名十五分钟”,我们就是在自我解构,解构人们内在的生命体验,解构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甚至解构了人的存在本质。

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微薄,但我想,至少我们可以在舆论炒起大量话语泡沫,企图为各种前卫精神代言时,能够保持宽容而理性的立场。

【篇三:需要守望的时代】

这是一个“微”时代。

但也因为“微”,常常只能从“微”中管窥社会,从“自媒体”中解构生活。其结果往往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将信息割裂得支离破碎,挟以炫目的视听效果涌入人们的脑海;微电影、微小说等新艺术形态,则降低了文化殿堂的门槛,各类作品喷涌而出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我们如同片片浮萍,在巨浪的交织碰撞中茫然自失。

还有多少人,在坚定地守望?

微时代的降临,使大多数文化行为被迫娱乐化。受众的喜好成了评判社会的主要标准,博取眼球的同时直接与利益挂钩。不信请看当下某些移动新闻客户端,有多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标题党?微信公众号中的推送,有多少深刻的推文为了阅读量披上了低俗的外衣?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有几条不与娱乐沾边?

在这个娱乐解构一切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不愿寻一本厚书,在百转千回的逻辑与锤炼灵魂的深思中,耗过长长的光阴,去跑一场智慧的马拉松。

太多人将生命付与时间,而不是将时间赋予生命。我们宁愿卧在舒适的沙发里,让五光十色的信息如走马灯般地掠过眼前。巨大的信息量总能予人满足感,尽管我们明白这并无多少裨益。

而有一些珍宝,正迫切需要人们去守望。时间沉淀下的厚重学识,沉稳有礼的谦和态度,勇于跨越的挑战精神……这些曾经的人文根基,正在被以“快”“多”为特征的娱乐泡沫所掩盖。

改变的是时代,还是我们人类自身?也许我们需要守望的,不是“甘于寂寞”的人文传统,更是我们严苛要求自身,坚持修身养性的意志。

陶公结庐人境,不闻车马;林逋梅妻鹤子,逍遥自得……他们都于花花世界中觅得了一生清欢,安然地为心灵除去浮尘。我们既然无法逆流而上,彻底避免微文化的渗透,就必须站稳立场,做一株狂风暴雨中的白杨,时刻自省,守望最初的本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真伪交织中,守望初心,在晦明交错中坚定自我。

【篇四:碎片潮流】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诞生时,谁也没有想过,它所引领的潮流会给今日世界带来如此深远而巨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涉足社会几乎所有的方面,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浪潮中,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会被冲回过去?当一切都在手机的解构下碎片化,我们是否还“正常”?在逆水中不进则退的恐惧,让许多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时惴惴不安。那么,果真如此吗?碎片时代,我们该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使得生活更为便捷。原本在我们时间轴上的留白,如今可以轻松填满。千百年前,为了利用一切时间丰富学识,欧阳修在马背上也要读书、写文章,艰辛可想而知;而今天,一切却尽在指尖。在餐厅等位时,拿出手机就可以读一篇《南方周末》的文章,看一则BBC的英文时评;在地铁上,就是两站路的时间,也可以背十几个单词,或是和团队讨论一下工作计划;两场活动的间隙,时间太短,不如浏览一下社交媒体,抑或是玩一局益智游戏,放松一下大脑……一台手机比一本书要来得轻巧,却能在碎片时间里,呈现更多更有价值的功能,从更多维度来丰富自我,提升效率,放松身心。

然而,碎片化时代的到来,也重新定义了许多人的思维方式。对于人们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的担忧,甚嚣尘上。我们担心,我们也许丧失了曾经积累起来的阅读能力,执迷于140字的短式思维;我们害怕,社交媒体与电子游戏的看似美好,让我们沉溺于虚拟世界,而逐渐不再适应阳光、微风与最真实、亲密的亲友。的确,如果不加防备,移动互联网的劣势就会暴露出来;但是,作为用户,我们才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网络永远只是属于我们的工具。与其读主打明星八卦的微博,为什么不看看公众号上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呢?比起段子,何不读篇政经时评,了解一下最新的世界走向呢?在身边人都玩王者荣耀的时候,为什么不挑一些真正锻炼思维的游戏,培养自己的空间感觉与数学头脑呢?正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所言,“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移动互联网科技亦是如此。在碎片化的浪潮里,前进还是后退,全然取决于我们自己。

20世纪,电视的发明改变了人们娱乐与获取信息的方式。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指出,电视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们智能下降。但是,几十年过去,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产生“不良反应”,而是促进了信息全球化,改善了几亿人的生活。如今,碎片浪潮的到来,一如当年。历史的进程不会停息,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碎片时代的潮起潮落中,是致力于优化时间管理、提升自我,还是甘心于让网络解构自己的思维,我们,将选择我们自己的航向,决定自己的未来。

热门推荐
1我心目中的英雄
2家乡的四季
3学会面对作文
4我的老师
5温暖的旅程800作文
6萌发在黑夜
7有一种回忆叫年味
8夏天,你好作文
9不会变的是亲情
10我家的大乌龟
11墙缝中的生命
12冬日里的美
13小溪流向大海
14奶奶的爱
15种树
16过富春江
17故事新编小学作文
18一堂生动的课
19跳蚤市场
20一道不可或缺的阳光
21树上的气球
22必然与偶然的争论
23琐忆
24续写雷锋日记
25不会叫的狗续写故事结局
26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7奇妙的想象作文
28为悟空点赞
29有“福”的富翁
30激动人心的运动会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