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温度的共享时代】
是夜,月亮悄悄探出了头儿,却被几片云彩挡住,只能发出朦胧的光。漆黑的夜空中没有一颗星,仿佛所有的生灵都已经沉睡。
一阵阵凌厉的秋风刮过,咆哮着,叫人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我缩了缩脖子,紧了紧身上的衣服,加快了骑车的速度。
此时,远处的一个身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他扛起一辆又一辆的共享单车,将它们整整齐齐的摆放好。
骑到他的身边,才看见他的庐山真面目——原来是门卫张伯伯。
他衬衫的衣襟已经湿了一大片,黝黑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黑白相间的头发被汗水所打湿,黏在了额头上。时不时有豆大的汗珠从两鬓滑落。
他毫不在意地用袖子将汗水给擦去,继续扛起单车,这时我才注意到,他的袖口处已经湿了一大片。
他扛起一辆车,手臂上的青筋暴起,脸上的纹路也看上去更加深刻了。
看着他一辆又一辆的摆放着,不禁想到了每天清早起来看到的都是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单车。原以为这是单车公司的员工们晚上来摆放整齐的,没想到,万万没有想到,每天不辞辛劳将上百辆单车摆放整齐的竟然是以为年过半百的张伯伯。
这时,我的内心涌起一阵暖流,同时也夹杂着丝丝的羞赫。
我默默的将手中的单车停放好,同时扛起周围的几辆单车,学着张伯伯的样子,讲它们摆放整齐。
这才扛了两辆,我的手臂就涌起一阵深深无力感,心里不禁对他多了几分敬佩。
这时,张伯伯回过头,看见我的举动,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但旋即,露出了一个微笑。
我想,这应该是我看过最美丽的微笑之一,没有美丽的外表,有的只是来自内心的淳朴和善良。
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随着这些东西的产生,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已经进入了共享时代。
但随之引来了层出不穷的随意摆放,肆意毁坏,占为己有问题,除了企业没有管理好,更多的是我们并没有自觉做到爱护它们。
像张伯伯这样的人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他们的行为或许只是谈笑间的举止。可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举动汇聚成川流不息的时代精神,带给人们温暖,让共享时代变成真正的共享时代,变成有温度的共享时代!
【篇二:拐角处的那抹情】
空气中萦绕着醉人的书香,一双双白皙细嫩,黝黑粗糙,亦或是布满伤痕的手一遍遍抚过散发浓郁墨香的书壳。书籍,也可走过这大江南北,领略大千世界,融入这个千变万化的“共享时代”。
自从我记事起,小巷拐角处便有家鲜为人知的书店。店内的张伯伯十年如一日地守候这家店,偶尔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一品,便是一个下午。此店虽少人问津,却能图个逍遥自在。可如今,不知是何缘故,张伯伯关闭了原有的书店,在众人的疑惑不解中送出了部分书籍给贫困孩子,并用剩下的书籍开了间出乎大家意料的“共享书店”。原先虽收入微薄,却仍可维持生计。因此,张伯伯此举成了街坊邻里茶后饭余的闲谈之事。
一日,空中微微下起了蒙蒙细雨,本是个沉闷乏味的日子。我收起雨伞,抖落雨珠,初次踏进张伯伯的共享书店。刚踏进半步,眼眶便因震惊而睁大,嘴巴也无法合拢。眼前络绎不绝的人群是数十年间从未见过的。如今的书店与往昔的大致相同,却又大相径庭。张伯伯被人群层层包围着,办理登记,寻查书籍,已然没了曾经的闲适。我找到了想要的那本书,打算疾步离开。余光无意一撇,角落里的几个佝偻身影,使我放慢了脚步。
那是几位上了年岁的老人,稀疏的银发丝中还挂着雨滴。身旁的几个巨大的麻袋格外引人注目。从破损的缺口中依稀可辨别出是大量塑料空瓶。他们每人身下垫着张废旧报纸,佝偻的身影蜷缩在书店的一个角落。但他们手捧的哲学书籍,坚定安静的背影,却让我肃然起敬。眼神中的专注,沉浸,仿佛与书籍融为一体。他们翻书时的小心翼翼,仿佛对待透薄的蝉翼般谨慎,让我心底的那根弦“嘎嘣”跳了下。多少日子里,这些老人或许用渴望的目光注视此处许久,却最终望而止步,徘徊在书店的大门之外。我沉思许久,恍然明白了些许张伯伯的用意,一股暖意伴杂着人情味冲击着我五味杂陈的内心!
临走前,我还是决定亲自询问张伯伯此番举动的用意。张伯伯嘴角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我已是花甲之年,整日守着一大堆的书籍,没人光顾,也是资源浪费。如今,我不仅为生活艰辛的人提供享受书籍的场所,也拉近了人与书之间的距离,岂不是一举多得?”。我再次望向幡然一新的书店,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宽容温暖的怀抱,包容着疲惫艰辛的躯体,感化着来去匆匆的读客。
夜色落幕,拐角处灯火通明。总有人,用自己无私的爱将分散的人情重新聚拢。“共享”的不仅是书籍,更是内心深处被忽略已久的那份情谊。
【篇三:中华文化】
8月19日,我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衬衫,戴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来到学校。我们排好队,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向湖头文化大礼堂走去,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一进入大礼堂,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要是以前,我们必然叽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恨不得把大礼堂的屋顶都给掀翻了。而今天的我们出奇得安静,大礼堂里静得连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清晰得听见。过了一会儿,一个身穿粉蓝色衬衫,小平头,国字脸的伯伯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这可是金华的名人——老娘舅里的张路前,张伯伯。他一进来就和我们打招呼,顿时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今天的他成了我们的“老师”。首先张伯伯拿出了一个用毛竹编的饭篮,并告诉了我们这饭篮的历史和作用。原来这个饭篮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放剩饭的东西,那时的农民都是起早晚归,做好饭后,就放在篮子里,这样干农活时饿了就吃类似于现代的饭盒……之后又介绍了几个农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盐罐。它还分大和小,它的颜色偏黑,小盐罐是分隔层的,隔层还可以分开,目的是为了防止盐的潮湿,就在外面开了一个小洞,如果有水就会滴到下面的隔层,还可以做豆腐。
在张伯伯的深情并茂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关于这些农具的作用及历史,让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认识了农具,还参观了文化礼堂内老艺术家的文化作品。这一次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约六十几岁,头发花白,但却精神抖擞的老爷爷。我们先欣赏墙壁上张贴的字画,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让我不由地赞叹“真是妙不可言啊!”这一幅幅奔放有力的草书,得练习多少个日日夜夜啊!正当我们细细观赏的时候,老爷爷的动作吸引了我,只见他从地上拿起一张长长的纸平铺在了桌上,我猜想他一定要开始创作了。于是我赶紧凑到桌边,同学们也纷纷围了过来,老爷爷一边写一边对我们说:“练毛笔字,没有捷径,唯有不停地练习。”老爷爷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如笔走龙蛇,每个字一笔而下,犹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我们的目光不禁随着他的笔尖游走,看得入了迷。写完后,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您练了几年?”他和蔼地笑着说:“我呀,有四十几年了。”听到这句话,不仅是我,就连周围的同学们也惊叹一声。也让我明白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付出。
不知不觉,一个早上过去了,我们的学习也到此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中还不断地回想着早上的一幕幕。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身为其中一员的我倍感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