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最爱的美】
那种美,虽转瞬即逝,可它却诠释了美的真谛,它是我最爱的美。
——题记
至今,不能忘却初见昙花的惊艳。
夜凉如水,月华如练,窗边的昙花在月光的辉映下绽放开来,洁白的花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舒展的昙花似冰清玉洁的美人儿,又如娇艳的灵魂,那种美,令我陶醉。
可是,很快地,昙花谢了,收起她那喜人的身姿,毫不留恋,毫不惋惜,走的迅速,谢的潇洒,只留一缕清香于人世。
这就是昙花一现的惊艳,在绽放与凋零的瞬间尽显美的价值。
昙花不像别的花朵,在历经一个季节的哗众取宠后仍依依不舍,昙花来得突然,逝得潇洒,不让一点儿的残枝败叶毁坏她的清名。
试问,世间又有何种美堪与昙花的惊艳相比。这是永恒的美。
一如昙花,那独上高楼一份潇洒,患难与共的真情,还有那情到深处的一滴泪,都是人世间永恒的美。它们如昙花一般值得珍藏……
昙花的美亦是道尽的人世的真谛。人来世上一遭,应该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像昙花那样显示自己永恒的美。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蜀汉打下一片江山。他的生命如昙花一般,绽放了人世间永恒的美。
王昭君,出使匈奴,却毫不后悔,因为她懂得她一人的牺牲将换得汉匈几十年和平,她的生命之花会在异地凋谢,却留一段芬芳于世人。
何需为追逐功名而勾心斗角,只要彰显自身价值,你便是永恒的美,便是值得肯定的。
做一朵昙花,只有香如故……
昙花那瞬间的惊艳亦是永恒的美,它诠释了美的价值。昙花一现,我心中最爱的美……
【篇二:星空下的遐想】
夜晚时分,我捧着一本泰戈尔的诗集坐在星空下,开始我的奇妙遐想。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行。”这是李白所有的诗句中,我最爱的一句。我常常对着这句诗遐想,如果我也能成为李白该多好。我可以乘着酒意在酒馆里面做诗一首,或许还能引来女孩们的注意;我也可以在自己落魄之时写一首诗抵酒钱,然后带着一壶浊酒继续自己的逍遥游,我还可以趁着夜色尽情的耍浪漫。最后,等我游玩尽兴之后,再一纸文书谋个一官半职。然后,等我拥有足够的钱财又继续放浪形骸,继续游玩结识英豪。就像李荣浩《李白》这首歌一样,或许我,不!是李白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清冷孤傲。至少他还知道老奶奶铁杵磨成针的不容易。所以才努力读书。他也带动了比自己小11岁的杜甫,使之成为与他并称的诗圣。可是,如果事实如此,李白的确清冷孤傲。或许我沾辱了他一事清名,把他和我们这些凡人联系,也许他真的是风尘外物。
李白是我最喜欢的诗人,苏轼是我最钦佩的词人。开始苏轼真是意气风发,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总觉得他好似把自己比喻成了公谨了。不,他是把自己比喻成了羽扇纶巾的孔明。可是他的一生却充满坎坷,所以写下了“高处不胜寒”的名句。或许他以此自称,谦逊风雅,却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他的一生被发配充军,一生走到哪里都遭来灾祸。可是他却吟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词句。虽然一世坎坷但也掩盖不了他的豪迈与放荡不羁。也许有一天他不再写词,不再出现街市,从此隐居深林。或许我该感慨:“笑谈词穷,古痴今狂终成空。”
他们将会在时间长河中消失,但是我永远感谢他们伴随我的成长。让我体会到人世繁华与落寞处的不同精彩,发出这么多的感慨。直到现在,我终于读懂了辛老的那句名言:“少年不知愁滋味“。从那一刻起,我开始不再星空下遐想,因为我长大了,过了做梦的年纪,而更要去行动,实现梦。长大以后,才开始懂得梦要付出行动,不然遐想就只能是一个遐想。
【篇三: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魏晋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
不畏强权
嵇康从没怕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这倒不是因为他本身官位不低,而是国为他瞧不起那些有钱有势的贵人。一天善于言辞的钟会领了一帮达官贵人去拜访嵇康。而嵇康却仍按自己的爱好在树底下叮当叮当地打铁,无视面前的一帮官爷们,钟会他们就站在那看了很久,就在他们要走时,嵇康才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此后,这人就一直记恨着嵇康,总向司马昭说他的坏话。
正气凛然
嵇康的正义是世人皆知的,有人说:嵇康身上总有清气缭绕,这种清气想来便是正气的化身。嵇康有一朋友叫吕安,他的妻子徐氏长相极美,竟被他的哥哥给羞辱了。吕安得知后十分生气,要到官府告他哥哥,这事被嵇康知道了。他以家族清名为由,劝吕安不要告官。谁知,这吕安的哥哥竟先下手为强,告吕安不孝,于是吕安就被官府抓走了——然而嵇康不乐意了,他担保吕安无罪,并告发了吕安的哥哥,他这一举动得罪了司马太守,再加上钟会在司马昭耳边吹风,于是嵇康也被抓走了,有趣的是嵇康知道自己要死了之后,没有逃,而是坐等官兵。
镇定自若
嵇康被抓进了大牢,他并没有认输而投降,而是每天背读孟子的话,且时不时带上嘲讽司马家族和钟会的话。这一骂,司马家族的人就气死了,于是嵇康就领了个免费死刑。行刑当日嵇康衣冠整齐,甚至还让人搬上了古琴,悠闲地弹起《广陵散》。快行刑时,有三千太学生请愿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老师,但遭回绝,于是嵇康被斩了。之后,竹林七贤也非死即伤。
嵇康的为人及品德一度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