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工匠精神】
在现在这繁华复杂的世界,许多人都会沉迷于新科技,而那些古色古香的工匠精神却淡淡的被人忘却。在这次游学中,我看到了工匠精神可以回家。
我们坐在大巴上,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盘旋。累意,困倦早已充满了我的头脑,当大巴渐渐停歇时,一栋栋徽派建筑,一个个身穿朴素衣服的人们映入我的眼帘,我便知道这就是山林掩映中的胡开文墨厂。
导游阿姨在门口接待了我们,她为我们讲述了墨场的历史及胡开文老先生的生平,伴随着讲解声,我们来到了一个不大不宽的房间。刚踏进门口,一股刺鼻的异味扑鼻而来,我下意识的捂住了鼻子。可当我抬头一看,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屋子呈暗黑色,从那暗黑色但又有细小的地方有白色的墙中可发现,这屋原应是白墙,可现在呈现着的,莫非为墨魂的足迹吧!再看那些工匠们身穿的衣服早已变了黑色,那些不知造就了多少徽墨的双手早已充满皱纹,可他们的眼神依旧透露着专注,淳朴,甚至使我们忘掉了城市中的喧嚣——这应该就是工匠精神吧。
随后导游阿姨便带我们去体验徽墨描金。我们三人一组,在工匠阿姨旁边仔细观看着描金的步骤,她先把徽墨的半成品放在桌子上,随后拿起宣笔,沾上金色。仔仔细细的描在墨的凹处,那宣笔的笔尖在墨砚中如蜻蜓点水般轻盈地点着金边,她的眼神中透露着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这也许也是工匠精神吧!等到我们描金时才发现其实并不是很简单。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手平稳,可还是避免不了小抖动,以至于描出了边框。很难想象这些描金的阿姨们是如何凭借着工匠精神,日复一日地做着如此单一的动作。
徽墨的制作,大大小小十好几道工序,绝非一人可完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文化也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社会依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时间放下手机,告别城市的喧嚣,走进小胡同,静下心去体会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回家!
【篇二:墨魂】
那无疑是一段安然静好的日子。像在阳台眺望夕阳下的大海,海水如碎金般的动荡;晚上路过带有阳台的小楼,总会让你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小阳台,和朱丽叶的温软耳语;亦或是早晨起来路过早餐店时零星的猫叫,被老店主倒在路边的水折射着金色,树叶的边缘亦镀着一层透明的脉络……一切都是平凡而美好,耀眼而闪亮的。
那是暑假,回祖父家的时候。
祖父不是个严厉的老人,年轻时的当兵经历让他饱经沧桑。而他对于我的字,我的生活,总是强调一个“真”字。总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铺好竹席,准备好墨条和砚台。慢慢研磨,墨的香味渐渐萦梁,墨汁慢慢地溢到砚台上,混入了竹香,慢慢弥漫。阳光打在竹席上,是一块块细碎的光斑,同时也映亮了空气里微小的粉尘,一粒一粒,都无比清晰。
祖父进来了,年旬七十的老人腰背依然坚挺,步伐也十分有力。“妹妹啊,今天要把笔画都练好啊。”爽朗的声音荡在房中,让我不禁觉得心神舒朗。
拿起毛笔,蘸饱墨水,我晃晃颤颤地在纸上折下一“点”,提起笔后,左看右看总觉十分突兀,一时竟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我只好抬起头来,望向祖父,一片茫然无措。
祖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纸,笑道:“妹妹,你真是正中靶心呐!”说罢,祖父伸起他那只布满皱纹的手,覆在我手上,慢慢地在纸上游动。祖父的手并不似一般的老人那般大,甚至有些包不住我其时的小手。他掌心的纹路粗糙而细密,每一根神经,每一块皮肤,都在被感知着。突然地,笔一顿,我恍然回神,再看,纸上多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几个大字。而“巫”字中间的点,不正是我的“靶心”么?
祖父摩挲着纸上的墨迹,带着些微微的笑意,脸上的沟壑都藏进了阴影里,显得温和一些。老人一脸郑重:“知道爷爷为什么要教你练字吗?以前爷爷当兵时,在文工团里,会写字的同志,是很受人尊敬的。”我迷茫地摇摇头,眼底却映出了祖父的影子。
现在回想起来,仍是不免悸动,纵然祖父不在身边,但他的声音始终不大不小地萦绕在耳畔。
那日祖父望着我,一字一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那样一个年代。而那时的人们认为,汉字,是汉人的精髓所在,你是中国人,免不了。而且,从字,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状态,为人处世。爷爷希望,我家妹妹是个有风骨,有气节的人呀。”祖父摸摸我的头,“这才是真正的汉字,真正的。它是我们的生,我们的死,是我和你的魂啊,你要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这是祖父给我留下来的东西,在他面前,在那一片片的墨香,和一个个汉字面前,我所有的见识和执拗,统统败下阵来。最终,化作一个字——“真”。
不过,世间还有什么,抵得过一个“真”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