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风采】
天边淡淡的夕阳沉浸在光影交织的金粉里,时光藤蔓依旧攀爬着光阴的故事,所谓风采,便是最耀眼的那一枝。
记得我小时,绸缎通袖顺搭在木雕椅上如瀑般倾泄,您临台梳妆画眉,艳冶红唇多了几分耀眼,两腮脂粉别具风味。那时村里有个大红戏台,您便是主角,当厚重的红帷往两厢隐去,您便开始进入戏的角色。披垂金黄流苏,脚踩青色缎鞋,身子袅娜如水,朱唇轻启,浅吟低唱,余音绕梁。我好奇地奔到戏台前方,托着腮,目睹了您婀娜多姿的风采。
您最喜欢演唱王宝钗,一个多么让人怜惜的女子,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改换素衣回中原。星河欲转千帆舞,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大红戏台仿佛就是天上宫阙,一悲一喜一抖袖,一跪一拜一叩首,有板有眼的唱念作打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如云的水袖与您的娇艳容颜交相掩映,我看得如痴如醉,镌刻在记忆里。
时隔多年后,秋风秋叶时,我携当年戏台上的主角阿婆重返老家。从前旖旎着云袖的大红戏台,如今杂草丛生吞噬了戏台,不远处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轻轻推开昔日存放道具的屋子,看着眼前仅有几张木椅,我有些愕然。抽身掩退,我不敢再回头,我怕惊扰了戏台,更怕惊碎了阿婆的梦。阿婆看着这杂草丛生的旧地,大约是触目伤怀,也静静的呆了半晌。曾经,我可用记忆的碎片将戏台上的风采一一还原,而今,我再也无法听到那魂牵梦萦的声腔。——那天上人间,已被高楼淹没!
故乡的戏,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地方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挥手别离。相隔多年,阿婆最爱的大红戏台,远远的望去,如一位曾经炙热而今已记忆模糊的老友。窗外弦月已然清瘦,记得儿时它又大又圆,散发着暖意,辉煌了戏台与我的梦。
天边淹沉在一片金粉里,目光游离在若张若翕的记忆中,我隐隐看到一位老人描着红妆,云袖旖旎在耀眼的天上宫阙,唱着王宝钗,一展风采……
【篇二:一路书香一路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生中最好的伴侣。
从小我就爱看书,对书中的故事如痴如醉。在我六岁时,每天晚上我妈妈就会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那时我觉得妈妈的话语就像一本悠远醇厚的书,引人入胜,也让我对书有了一种向往。
十岁时,我读四年级,接触了第一本童话故事书——《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生动有趣又不乏哲理,从此,我从向往读书到痴迷读书。每次读书,里面的故事都会让我如痴如醉,便久久不愿放下。当我知道灰姑娘不能去参加舞会而要被留在家里打扫,不禁潸然泪下;当她在别人的帮助下如愿参加了舞会时,我便会破涕为笑。当我又得知小人鱼为爱而不惜牺牲生命时,我更会对她钦佩不已。书,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轻易地拨动了我的心弦,演奏着一首首纯真之歌。
稍大些,读书便有了选择,除了童话故事,更偏爱那些文笔清新且内容细腻的书,《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以我当时的水平,读起来当然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正是这种似懂非懂的朦胧感,使我读起来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也让我对它更加爱不释手。每天晚上睡觉时就希望天能够早点亮,这样我就能继续读书了。
妈妈看到我手不释卷的模样,都嗔笑我是“走火入魔”了。谁说不是呢?林黛玉娇喘滴滴,弱柳扶风的样子真让人怜爱,那种与生俱来的气质,任何人模仿都只能是东施效颦;探春的博学多才,落落大方,似男儿般的气概令人好生佩服;王宝钗的美丽大度,也让人赞叹不已;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智慧与滑稽,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只可惜那些欢声笑语之后藏着的却是悲凉,书中描述的种种繁华在最后都化为乌有,不由得增添了几分伤感,令人唏嘘不已!我时而被书中人物感动,时而替他们感到惋惜,时而分享着他们的快乐;而这些书也似我的闺中密友,时时分享着我的心情,陪我唱着成长之歌。
读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细细品味,更觉乐趣无穷。读一本好书,就像唱着一支动人心弦,青春激昂的歌,给人以力量。一路书香一路歌,在书的陪伴下,我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