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木渎的作文

【篇一:第一次碑刻体验】

翘首以盼的小记者活动终于在梅雨季结束的时候来了,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走进了学校,坐上了大巴,准备出发了!

当大巴停在木渎“弘戈堂”碑刻艺术工作室门口的时候,我迫不及待下了车。刚进大门,同学们都被吸引了,“天下第一诗碑”印入眼帘,大家深受震撼。沿着小道徐徐前进,沿途观看那些大大小小的石碑,走到尽头,有一座房子。走进去,满满的石碑雕刻品。同学们都坐了下来,安静地听老师给我们普及关于碑刻的知识。随后让我们每人在一块碑刻石前面坐下。我的前面是一副“中国梦”,多么美好的词!随后老师讲述了这幅字的由来和美好盼望,我们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之后,我就开始拓碑了。老师先给我们展示了拓碑的方法,同学们一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可这看似简单的,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不能太用力,每一个地方都需要力度相同,深浅都要一样。我先轻轻的倒了一点墨汁上去,搓了搓,由于第一次尝试再加上心急,把墨水弄得满手都是,我擦了擦手,继续实践。“啪、啪、啪”,经过数十分钟的拓印,终于做好了。我把纸轻轻地撕了下来,视珍宝一般,生怕它破了一丝一毫。看看自己的作品,再看看老师的,差距甚远,果真一门好手艺,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慢慢打磨的。这次活动在我们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碑刻。此次活动让我们了解并亲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技艺文化的精妙之处!

【篇二:以芳华为题】

母亲总说我这一代人是无土栽培植物,没有老宅老镇老水老土的滋养,长得快却没有精神。于是她不厌其烦地拽着我在一个个老镇上行走,说要踩点儿地气,才能有点灵魂,人只有有了精神和灵魂,才能一吐芳华。

初到木渎,似乎比以往走过的那些“新造的老镇”要朴质一些,至少店铺主人大多是当地人,间杂在店铺间的民居也住着当地老人。

想去乾隆行宫领略一下当年风采,无奈到得早了,还没有开门,饥肠辘辘,沿着行宫前的一条石子小路走,东张西望想找一家早点铺。

整条街几乎都是古装摄影的店铺,这是老镇招揽游客的招数,穿上古装临水照影,咔嚓一下定格,发到朋友圈,这是很多游客的老镇之行必有的一种行为。木渎也不例外,我也见怪不怪,我曾见过古色古香的紫砂壶旁放了一双铁筷子,真是不伦不类。而这些,也成了我反驳母亲的有力证据:你以为到那些老镇就能找到你所谓的精神和灵魂吗?

河边站着一个人。

一袭布衣,双手覆后,静静地看着河水。有些寒冷的清晨,早行的人们都有点缩手缩脚,许是有点冷,他本不高大的身影,有点佝偻。

中年人身后的店铺,是百年老宅的格调,门上油漆斑驳,顶上有块牌匾:“百年老店乌米饭”。

我不以为然,所谓的百年老店太多了,现在的商家,动辄千年百年,挂个虚名招揽顾客而已。只是腹中饥饿,不想再多走,便进店去,管他什么米饭,果腹而已。

中年人听见了身后的动静,转身进店,招呼我和母亲坐下,说要稍等片刻,乌米饭还在锅上蒸煮,等完全熟了才有滋有味。原来他就是店主人。

店里没有其他人,母亲和他攀谈起来。

“四点上山采南烛叶,五点捣烂淘米,六点起锅蒸煮”,一清早他的劳作时光被他几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三十多年了,从我父亲手里接过这个店,每天早晨就是这样的,习惯了。”

我惊讶于这样近乎原始的经营方式,好奇在这纷纷扰扰的红尘世界里,还有这样清明的人与宁静的心。他的青春年华,和无数的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相比,简单到让人诧异。

“我,只想守住这家店。这个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想守住他。”说话的一瞬,他的眼神闪过疲惫与坚定。

本被无数“古镇摄影”打杀得无影无踪的古镇情怀,在这一个清冷的秋晨,温暖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

十多年没有涨价,也没有分店,因为怕砸了牌子;工艺复杂劳累。墙上挂了非物质遗产证书,也许无形中也是一种负担,孩子被热闹的世界吸引,耐不住这样的寂寞相守,能否传承,成了未知数。

中年人的芳华早已逝去,额上颈上皱纹累累。

乌米饭熟了,每一粒米都呈现出晶莹饱满的紫色,它们汲取了南烛叶的清香和中年人的辛苦,天然,不做作,冒着热气,被盛放在我的面前。店里氤氲着紫色的芳香。

小口品尝着乌米饭,在这小小的一个屋子里。屋外河水静静流淌,百年老镇的沧桑与落寞、繁华与热闹,似乎都与这一方小天地有关又无关,风中传来旅游团导游的的喇叭声:“我们现在要进入的是一家百年老店,特色是乌米饭,整个古镇只有这一家卖乌米饭,五元钱一碗,大家可以品尝一下。”

人声喧嚣而来,中年人站起来,整理了身上的布衣,仿佛一个即将上场的名角,抖擞了全部的精神,这一刻,似乎他的青春年华又回来了。

人群潮水一样呼啸而去,丢下一桌子吃剩的乌米饭。中年人佝偻着身子收拾,店里寂然无声,我和母亲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慢慢地吃光了碗里的乌米饭。

我们把空碗还给店主人时,他笑了,许是懂我们的心思,他把笑容绽开得极其明媚:“没事的,我能守住这家店。”

“守”是最艰难的吧,一寸地,一寸坚持。这一刻,母亲要我寻找的精神与灵魂,清晰站在面前。走出小店,回望中年男人,透过暗屋里的热气水气,回想他那句坚定并付诸实际行动的话语,他佝偻的背影逐渐变得高大起来。

“世上有朵的美丽的花啊,那是青春吐芳华……”隔壁摄影店里传来淡淡的歌声,穿越在老镇清冷的空气里。

我的心,炽热起来。

【篇三:由新衣引起的家庭风波】

“为什么,为什么?难道是姐姐就总是要谦让吗?”我怒不可遏的抗议到!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是我们全家每年买过年新衣服的日子。这一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和妹妹一家子全去了木渎商场。我们逛了一个又一个商店,可是没有一件衣服令人心仪。突然我的眼睛锁定到一套连衣套裙。牛仔外套下,白色纱裙,蓝色腰带显得那么夺目,再加上上身蓝色繁星点缀,很难不让人立马想象穿着它在众人眼里被羡慕的样子!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它,0。01秒之内,我连忙冲过去,心花怒放的说到“我就要这件衣服了”与此同时,妹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也向衣服伸出了恶魔之手。悲剧的事来了——这件衣服仅此一件!

我和妹妹开始了抢衣大战。我大声吼道“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妹妹眼泪汪汪的说到“姐姐,你就让给我,好不好,我把好吃的全让给你“。可是作为一个姐姐,连心爱的衣服都保不住,你让我这个姐姐的脸往哪搁。我们两你一言我一语,丝毫没有让步,谁晔不放手。

就在我们快要打起来之时,我眼角瞥见坐在商店椅子上唉声叹气,揉着走路走痛了的脚的妈妈,我不禁心软了。“妈妈陪我们来买衣服,穿着高跟鞋,走了那么多路,没喊一个累字。她用她辛勤赚来的钱给我们买衣服,可自己从来晔不给自己添置新衣服,刚才妈妈上前来的调节,我竟置之不理,我心想算了吧,就留给她吧,也许还有更好看的呢。于是,我就极为不舍的给让给妹妹。妈妈看到便开心的说:''还是姐姐好,姐姐学会谦让了。"你以为故事就这样就结束了吗,那你就错了,都说懂事的女孩运气不会差。就在不久后,我也成功的拥有了我更心仪的过年新衣裳啦……。

分的了的是衣服,分不了的是我们一家人浓浓的爱……。

【篇四:劳动节见闻作文】

不知不觉中“五一”小长假又悄然而至了,但是因为假期中的老爸会很忙的缘故,所以我没能去周边景区逛逛,但是妈妈答应了带我去看彩船。

晚上我和妈妈刚到南园桥边时,就看到了好多三三两两和我一样前来观看彩船的人们,只听他们在各自评论着自己对所有彩船的喜好,于是我也急忙拉着妈妈加快了步伐来到河边。哇!只见沿河边停靠着好多亮着彩灯的漂亮花船,妈妈告诉我每一条船都有他们各自的一个主题,我看见除了有周庄的,同里的,木渎的,还有来自杭州的“西子号”,常州的`“超级大恐龙”呢,我还看到了日本的“神户号”上满是日本卡通人物,好可爱啊!看了那么多各式的彩船,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上海的“世博号”,彩船上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可爱的小海宝、火红的中国馆模型,看得我好期待爸爸妈妈能早点带我去上海世博园现场看看啊!

【篇五:家乡的美】

地球天天在转,生活天天在变。我亲爱的家乡,也是每天都有新变化。

不信?那我们就来个采访吧。

“爷爷,你觉得我们吴中区有变化吗?”我首先采访到的是爷爷。

爷爷慢悠悠地放下手中的报纸,摘下老花镜,深有感触地说道:“当然有变化啊。最近地铁三号线开通了,我回望亭探望亲人、朋友,便利了很多啊。之前回去,单程就需要3个多小时,遇到堵车,所花的时间更是难以估计。可是有了地铁三号线就不一样啦。我昨天回去就花了一个半小时。而且地铁口离我们家很近,真是既快捷又方便。现在已经开通的四条线路,几乎涵盖了整个苏州市。下个周末啊,我打算带着你奶奶坐地铁去木渎爬山健身呢……”谈到这个话题,爷爷滔滔不绝,语气和神态,表达了他的十足满意。

“妈妈,你觉得吴中区有变化吗?”我又将采访的话筒转向了妈妈。

妈妈停下了手中的家务,偏着头想了想,说到:“当然有啊!吴中区这些年有很多的变化。比如新图书馆的建立。一来方便了你借阅图书,需要什么资料,几乎都能在那里找到。另外,周末的绘本故事时间,也成为了妹妹的最爱。它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是的,吴中新变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物质生活得到了提升,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期待吴中将来会有更多更美的新变化。我为自己生在吴中,长在吴中而骄傲!我会努力学习,将来也加入到建设新吴中的队伍中,将来吴中以我为骄傲!

热门推荐
1成长的蜕变
2养蚕
3从一滴水说起
4幸福
5特殊的考试
6荷花朵朵开
7成长中的烦恼
8春节作文
9有个这样的人
10失败是成功之母
11栀子花香
12游平潭岛
13十五岁值得品味
14神奇的黑洞
15多一点陪伴
16有趣的夏天
17窗外
18我的弟弟
19怕打针的弟弟
20打开感动的大门
21小豌豆
22海钓
23生活处处有语文
24和四季牵手
25猎过狐读后感
26春天的校园
27一封家书表孝心
28雨中的背影
29台风来了
30板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