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爱上一座城】
倘若你看过焰火晚会的点点星火,如果你尝试夜游南京路,假如你在烈日炎炎中恰巧碰到了上海——你一定会爱上这座城市。
这里弥漫着融合的气息:美轮美奂的高楼中,坐的尽是身着整齐划一笔挺工作装的人们,他们无一不在对着电脑屏幕,时不时地点击一下,为着生计而忙碌。旁边的打印机也在永不停歇地完成它吞吐日月的工作。外白渡桥上,汽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震得桥身都在微微摇晃;高楼旁却隐藏着一条窄窄的深巷弄堂,老伯捧着热气腾腾的粘米糕,低声唤着“阿拉小宝”,催促自己的孙儿品尝。旁边的妈妈身着古典旗袍,手持圆扇,给疯跑过后满头大汗的儿子扇凉。“噶热的天,你还跑出去干什么啦?”巷子中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伴着妇人一句的“侬回来啦!”更加悦耳动听。这里,可以闻到现代的气息,更浓郁的是生活气息。幸好,油墨的味道并未掩盖住老伯手里粘米糕的香气。
这里繁华而又无奈。深夜,去南京路的街头吹吹风,变迁与回忆便近在眼前了。因经营不景气而倒闭的商场,被弃在街的一旁。年久失修的昏暗的路灯更衬托出它的惨况。罗列成一排,陪伴着空旷的街道。仅一街之隔的外滩,却是华灯初上,灯火绮丽。已是凌晨,广场上凭栏眺望的人却还是熙熙攘攘。他们惊叹于这被灯火裹挟的华丽,楼上高高挂着的满月,把海水的每个波纹都洒上金光。这光将无声的夜撕开一个口,倒入无尽的繁华。人们不会向废弃的商业街走去,更不会看到街旁长椅上仰卧的衣衫褴褛的流浪者。他们盖着薄薄的磨损严重的被单,有的甚至盖着报纸或杂志,就这样,在这风都不会眷恋的地方睡熟了。他们是在时代浪潮中被冲走的人们,不知何处为家,却以这楼为伴,以这月为友。更可悲的是,他们无奈的同时却没有办法做出改变。一街之隔的人们,是否感受到了这无奈与叹息呢?
这是一座自由的城市。田子坊的一间间小店,满是创意与新潮。公园中写生的大叔笑眯眯的向我介绍他的作品。青年在繁华的街边立一个麦克风,肩上破旧的吉他却发出别样动听的声响。
我看到了,它的繁华。我听到了,它的发展。虽这繁华中有无奈,这发展中会略带痛苦。即使烟火易逝,留下的更多的是无奈的身影,但它仍以真实取胜,以包容而让人心驰神往。
你也许会不相信,我常常想象你是多么美好多么可爱,但实际见了你面的时候,你更比我想象美好得多可爱得多。
【篇二:遥远的渡桥读后感】
摆渡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遥远的渡桥》。这本书收录了张之路有代表性的《非法智慧》《第三军团》等作品的精彩篇章和《渡桥》等短篇精品。走进作者富于生气和想象力的文字,跟随书中出神入化的奇妙情节,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深切的悲悯情怀。
读了第一篇短片小说《暗号》,里面的小主人公以“我”这样的第一人称来描述,使人感觉着就是作者自己,增加了真实感。文中的父母让自己的儿子一个人出来旅游,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呢,现在中国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舍得让他们受一点苦,这也养成了中国的孩子不能独立自主的原因。这不,你在人才市场会看见有六十多岁的老人为自己的儿子寻找工作。而国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他们很小就会赚钱了,比如帮别人带小孩、去饭馆端盘洗碗等等。这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乌塔》,这是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女孩自己赚钱旅游的故事。在教育方式这一方面,我觉得中国的父母应该向文中的父母和外国的父母亲学习学习。父母应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东西,不是物质的,物质上的东西不可能一辈子靠父母,而且世事难料,只有给孩子真正受用的东西才是给他一辈子的幸福。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溺爱,不是你给他多少物质上的,不是让他吃多好,穿多暖,少吃苦,《暗号》给现在的父母和孩子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看了《第三军团》的节选,我真是感触颇深。里面的作者为了声张正义,却被几个小流氓威胁和侮辱,而周围的群众只是敢怒不敢言,只是在旁边看着,没有上前去帮这位作者一把。到最后有两个“英雄”救了“我”,他们堪称“武林高手”了,对那几个小流氓进行了教育。这个第二天报纸上都没有报道的看似没有价值的事情,却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某种现象——一部分人为了不劳而获,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安全不愿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助涨了犯罪分子的气焰;可贵的是而依然有不缺乏富有正义感的人,他们看见不公平的事时会冲上去伸张正义,就像文中的“眼镜”“小胡子”和那位司机一样。这个社会需要正义感,需要正能量。人民的安全需要他们,社会的和谐需要他们。而最关键的是,从不同类型的人身上,我们要照出自己的模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阅读《遥远的渡桥》,就是完成一次心灵的摆渡,让我们首先在心灵上强大起来,从小学会独立,学会勇敢,拥有正义和智慧,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时代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