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回家】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题记
几月前的凌晨,杨绛先生逝世。或许,从那一刻开始,她才真正地踏上了回家之旅。她缓缓地走着,走上古驿道,跫音如落叶。人间少了一位才女,但她终于得以与她挚爱的女儿和丈夫团聚,或许,这是她最后的意愿吧!
昔日,三人在古驿道上诀别。她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山谷中踱步,看着她无法逾越的彼岸,仿佛那是世上最远的距离,也是最令人心碎泪尽的距离——或许丈夫和女儿看得见她,她却只能望见浪一层层冲刷着对岸,冲刷尽她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
她大声呼喊,却没有回音;她努力寻找,却只是徒劳;她远眺对岸,却望眼欲穿……她回到那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寓所,却发现,那仅是旅人的客栈。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家在哪里?她踽踽独行,寻觅归途。思念,回想,想流泪发泄,泪已干,灯尽油枯,只剩下盘桓难去的悲恸。
什么是回家?她想,或许是一个令人心安的地方,或许是三个人在一起的一切欢乐与悲痛的时光,或许是一个可以让精神得到栖息的场所。
如果这就是回家,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一天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是早晨慵懒欲睡时呼唤起床的叫声;是踏着朝霞走着,聒噪的蝉鸣和凉风袭来;是从未干的窗玻璃中看到一群形态各异的人,或谈笑风生,或专心研读,或张目嗔视,或昏昏欲睡;是傍晚倦饿时一顿有说有笑的晚餐;是写作业时楼下的叹息与大笑;是窗外故城的繁弦急管,灯火依旧;也是深夜里的安眠……
这世间的回家,有怒有喜,有欢有悲。但不变的却是我们的归心与牵挂,牵挂陪伴我们良久的亲人,牵挂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牵挂生命中出现的“重要的人”。走在茫茫路上的我们,别忘了回头时的等待、牵挂甚至羁绊。
冷暖是人间,欢喜为回家!
【篇二:共创文明城】
我的家乡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城市,这里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中长达25公里的古驿道就位于我们的城市,它就是粤东名城——兴宁。
最近,兴宁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了,道路干净整洁,在路上经常能见到清洁工叔叔阿姨不畏严寒地辛苦工作,路边的垃圾桶数量也增多了,路人不再随手乱扔垃圾,而是轻轻地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有一天,我和奶奶在文化广场玩,奶奶给我买了一瓶矿泉水喝,喝完后我把瓶子随意一丢,丢在了干净的路面上,奶奶看见了连忙问我,“小旻,你为什么不把瓶子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去?”我懒洋洋的回答:“垃圾桶这么远,我不想跑过去。”话刚说完,一个小弟弟跑过来,捡起地上的瓶子把它放到了旁边的垃圾桶里,还笑着跟我说:“大哥哥,你没看到宣传栏上的标语么?”我抬起头,往一旁的宣传栏看去——“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积极争创广东省文明城市!”原来,我们兴宁正在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顿时,我的脸红了起来,觉得自己连个小弟弟都不如,我低下头羞愧地对奶奶说,“奶奶,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不会再乱扔垃圾,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奶奶笑了笑,对我轻轻地点了点头。
作为城市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爱护环境,这样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篇三:我读懂了你】
远方,有一条古驿道。驿道这头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小旅馆,驿道那头是一艘常年不回家的船。杨降先生,每天都要从驿道一头走向驿道另一头,去追寻先生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足迹。
《我们仨》这本书,我读了不下三遍,在这之前,我一直不明白杨降先生为何每天都去船里照顾钱钟书,也不明白钱钟书为何不回旅店去。现在我明白了,这驿道不仅仅是指杨降先生所走之路。
这驿道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就像放电影一般,杨降先生梦见自己从这头飘到了那头,周末还要钱瑗的陪伴。可到头来,却是钱瑗先笑着和他们说再见,没多久,丈夫钱钟书也随之而去,只留下杨降一人化作羽毛在原地打转。我明白了,这是条爱的驿道。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条驿道充满爱的颜色,驿道那头是你今生最牵挂的人,你可能从未发现。
当我第三遍读完这本书时,我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眼前出现了一条驿道,这条驿道是由无数块砖块砌成的,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每一块砖上都烙着每天关于自己发生的事情,我走向前去,两旁出现了树木,每棵树上都挂着姓名牌,我惊喜地发现,平常我不以为意的人在我心中竟有如此份量,为了看到驿道尽头的人,我加快了脚步,原先的友情道甩在了后面,剩下一条亲情道(爱情道还未开发)。其实我早就知道这驿道的最后一定是父母,但我总以为时常冷战嘛,说不定位置就有所变动,就像今天,结果……驿道的最后是两个不倒翁形的物体,分别写着父亲和母亲的名字,不管怎样摇,总倒不下去。
我猛得把自己从驿道上拉回现实,看着手中那章“我们仨失散了”的字样,心中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咸如不可阻挡的恶势力冲上脑袋,我知道,这中间有惊讶、有感动。
杨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驿道,在90多岁时撰写了《我们仨》,接着随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远去,她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爱的理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驿道,每个人爱的驿道是不尽相同的,每当我们迷茫时,我们可以用心走上驿道,去寻找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