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提奥的作文

【篇一:梵高传读后感】

温森特·梵高是荷兰著名的画家,其作品有《星夜》、《向日葵》等。在别人的眼里,他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的确,他和每个人都不同,即使他的画作无休止地被外人所否定,但是在他的内心里,对于绘画的热爱一直以来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故事的开篇在伦敦,温森特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姑娘,那时,乌苏拉就是他的精神支柱,因为她的存在,温森特的生活慢慢走向正轨。但是上天似乎有意捉弄他,在他像乌苏拉求婚时,才痛苦地得知其实乌苏拉早已和一个男人订婚了,只是乌苏拉在梵高面前隐藏了他。此时温森特的父亲又让他回阿姆斯特丹去。但温森特心中却有一个神秘的东西让他放不下直到他看到了乌苏拉的婚礼……

后来温森特去当了一名福音传教士,他的导师皮特森把他发配到了博里纳日。这一章节是让我感触最深的。博里纳日的人民几乎全天都呆在矿井里,温森特的到来让他们感到些许陌生,但是温森特对他们无微不至,他取得了博里纳日人民的信任,他拿出纸和笔想把他们辛勤劳动的画面记录下来,为此他租了一间破旧的画室,从此以后,他的绘画生涯开始了。

但是好景不长,越变越糟的身体,因为葬礼不够“隆重”又被解雇。幸好,他的弟弟提奥及时赶到来照顾他,温森特向提奥表明了他对绘画的热爱并接受了提奥的意见去埃顿与父母住在一起。

来到埃顿,温森特爱上了在阿姆斯特丹认识的表姐凯,当时她的丈夫正好过世,温森特向她表白时,她却带着孩子跑开了,并且留下了温森特耗尽一生也无法理解的话:“不,绝不!,绝不!”。

心灰意冷的温森特来到了海牙并拜他的表哥安东·毛威为自己绘画的师傅。他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努力地作画但依旧得不到肯定,但是他对绘画的热爱丝毫不减。

在阿尔,它如同一台机器般不停地作画,人们看到他那样子,都戏称他“伏热”。他在夜店认识了一个叫拉舍尔的小姑娘,她对温森特的耳朵很感兴趣,一直开玩笑说要拿他的耳朵来抵债,有一天,温森特在诸多压力的压迫下,真的将耳朵割下了。

梵高的一生中都承受着压力,但是他对生活一直都勇于面对。因为在他心中一直有自己的依靠,他对绘画的热爱一直都是他的精神支柱。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他的画太生硬,太粗犷。但他依旧坚持着他的立场。他的弟弟提奥,一直无条件支持着他。

梵高已经随着时间消失了,不过,他的精神一直封存在我们的心中。

【篇二:《梵高传》读后感】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题记

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一、有一个好的亲人。梵高的弟弟提奥就是这个身份的扮演者。梵高在家中父母对他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梵高做了什么事,而他的弟弟才是在他37年人生中,给予他最大帮助的人,且是他最大的支柱。凡高短暂的人生中缺少的就是经济上的支持,然而他就给梵高做起了补给站,从提奥进入伯叔的公司后,就干的比梵高好,由此经济来源稳定,于是乎,哥哥的“浪迹天涯”就得由自己买单,不光担负起了梵高身为长子,未来养家糊口的责任,还成了他的大金库。

要是别人怎么会这样无条件妥协呢!暂不评价梵高这样的任性是对是错,也不计较书中与他与弟弟的吵吵闹闹,只是他这样的人生中,能有提奥这么一个人,真的就无比幸运了。

二、有一个好的引路人。提奥不仅在经济上支援着梵高,还给梵高找到了同行者——拉帕德。他的出现莫大的改变了梵高许多。以作画为乐的梵高有了这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也为他的美术之路有了更多的指导与点拨,他们共同进步。“与拉帕德的交往,令梵高之前蒙垢的内心被照入一束光亮,他越来越深信自己在不久之后,也会成为同拉帕德一样优秀的艺术家。”由此可见,一位忠友对一个人无比重要。

接下来就一起说说令凡高的一生曲折的事情吧。

一、一个不争气的身体。37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尤其是一个充满艺术天分的灵魂。你说,如果医生准确的告诉你身上哪里得病了,也不是无法接受,但精神病也许是一个最有毁灭性的病了,它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开始侵蚀,击垮人的心灵、身体、灵魂。“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梵高,眼中已经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了,他一直渴望的理想生活变得遥不可及。梵高虽然每天还在坚持画画,但是他的绘画基调已经变得绝望而愁苦,正如他自己的内心一样。梵高找不到解脱的方法。”正如这样,疾病折磨着这个艺术家,他最终也挡不住命运的安排。37岁的青春年华,由一把左轮手枪做了终结了。

二、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书中写到梵高的家庭,父亲、母亲、弟弟妹妹,每一个人都不看好梵高。对于梵高的态度也随着他做的每一件事儿改变。梵高有了志向,家人鼓励;他迷失自我,家人厌恶;他有了成绩,家人鼓励;他受到挫折,家人失望。我觉得无论一个人想做什么或者能否做成什么,作为亲人,亦或是作为孩子的父母,支持,应该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了吧。

三、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那天与美术老师聊了聊梵高的事情,我问老师“为什么梵高的画作在他去世,甚至过了很久之后才有名,而在他在世的时候却无人问津呢?”

老师告诉我一个答案——他的思想太超前了。当时的社会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画作。所以才使这样一个美术天才没落于世。老师不禁发出了感叹,一个天才就被一个错误的时代而耽误了啊。

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艺术者,他的离去,对这个世界真的是莫大的损失。我们也只能更多的怀念与铭记了!

【篇三:为什么活着】

【余光中——为什么而活着】

原创:2020-E6班李雨航

他天生是一个浪子诗人,对寻根的执念,对生活的热爱,对归根的渴望,这三种与生俱来的、与时代交相辉映的、剪不断的情怀充盈着他的一生,像那段永恒的乡愁一样,把那些大事小事串联起来,告诉他自己为什么值得活着。

他要寻根。首先是因为,从1928年出生开始,就是那个不得不面对的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没有概念,只是看到无数被此夺去生命的年轻面庞,他们被一群不知名的人用那样大块头的炮弹击倒,他看到无数中华儿女在自己的土地上死不瞑目。之后,他开始有了概念,他得活着,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却又困难的事儿。在南京、上海、重庆、台湾、香港之间辗转,可这一次次的辗转却离他亲爱的故乡越来越遥远。与大陆隔海相望,在溯源与寻根之间回望。一次次的奔波里,他的愿想变成了执念。

他为了面对所以必须要坚强且热爱生活。他找到了精神寄托——诗。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诗魂,他也因此成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脑海里总有那么多的形象,联想,感想,疲了,眼睛,酸了,肩颈,用心灵慢慢去调整。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意味深长。让你不得不觉得,他活着就是为了诗歌与创作。无论是雄辩滔滔或情话喃喃,无论是风琴的圣乐起伏如海潮,我们这些听众只是愈发敬畏着这个热爱生活的拥有诗心的文坛巨匠。

他要归根。说其一生若是只寻不归,那上天自然是太过残忍。直至73岁高龄那年,他终于第一次看到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不禁探身去摸黄河水,他心中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这一瞬等了七十多年了,在此之间经历了多少事情,即使活着为了这个也绝对值得,至少指隙曾经流过黄河,至少已经拜过黄河,至少黄河已经认亲。那样的情怀是阔别已久的祖国的温暖。

这样的活着是有意义的活着。他肉体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一生也被公认为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如果有机会,我想他愿意再活一次。

【梵高——为什么而活着】

原创:2020-E6班艾克朴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弟弟的感激,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这三种无比强烈而持久的感情支配着梵高的一生。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人间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梵高寻求美好生活,首先是因为善良的天使般的内心。他亲眼目睹挖煤人的痛苦无助,他经受过那种随时都可能死亡的煤矿体验,那种极端恶劣的生活。梵高寻求美好生活,其次是因为他需要钱买颜料,他需要亲友的关怀与支持。穷困潦倒使他饱受病痛的折磨,让他处处受阻——但他选择了忍受,他学会了受了痛苦而不抱怨。他知道痛苦能够使艺术家表现出更好的东西。梵高寻求美好生活,最后是因为在寻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他学会了拼搏、学会了追求。

梵高一生都以一种无尽的情感感谢着他的弟弟提奥。他所有的生活费均来自于提奥,所以他感激提奥,并用全力绘画来报答提奥。同时,他还感谢提奥对他的信任和鼓励。如果没有了提奥的帮助,梵高就不会画画,也不会在绘画上取得成就。在最需要帮助时,提奥总是出现在哥哥的身旁,给他信心、给他安慰。

这一生最主要支配着梵高的是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温暖的阳光和大自然的颜色吸引着他,身边无数美丽的景象令他陶醉,充斥着他的内心。他在太阳未升起时,就背上画架拥抱田野,太阳刺得他头晕目眩却使他更富激情,晚上六七点才返回居所。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让梵高兴奋、忘我。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画卷,日子一天天过去,而梵高的创作力丝毫未减。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把生死置之度外,追求内心世界的梵高!

这就是梵高的一生,朴素、艰难而又辉煌。他用艺术,把他内心的一切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梵高——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李白——为什么而活】

原创:2020-E6班戴葳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题记

李白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皎洁,为了那“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也为了那“低头思故乡”的魂牵梦萦。一轮明月高挂,两杯浊酒销愁,数缕思绪还乡。这些,构成了李白支离破碎又浪漫传奇的一生。

李白向往明月,向往着那冰冷而柔滑的月光,能抚平一颗躁动不安的游子之心。李白将月亮当做旧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因为只有明月,才能在李白放浪形骸一日后给予他慰藉,聆听他发自内心的倾诉。李白能在流言蜚语、勾心斗角的官场上屹立不倒,秉持真心,正是因为天地浩瀚间还有一轮明月与他形影不离。窥得李白的内心深处,没有杯酒,没有利剑,只有一缕月光静卧,恬淡而优雅。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但月光已在,手中岂能无酒?月光的优雅已存心中,可浊酒的豪迈怎能不在?酒,是李白诗情、才性、勇气、毅力的源泉。不知佳人是何物,只知“美酒聊共挥”;不知名利是何物,只知“长久不复醒”;不知天地为何物,只知“与尓同销万古愁”。与其说推杯换盏让人麻木不仁,不如说正是金樽美酒给了李白生活下去的希望,让他知道“长风破浪会有时”,而不是对镜长叹“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明月给予李白的是慰藉,那么酒便使李白才气充胸,豪情万丈。

“每一个游子心中,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乡。”从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故乡便只能成为他梦境中的一处远方。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四海,年纪轻轻便已在心中埋下了乡愁的种子。在朝廷历经沧桑变故,目睹尔虞我诈后,终觉世事难料,官场险恶。可李白迟迟不退隐还乡的原因便是家乡已在心中,无需过多的辞藻修饰,只是一扇永远欢迎游子归来的门,一杯永远有温度的热茶和一声亲切的问候。李白一生,天下之大无一处容身之所,唯有心中的家乡是他永远的归宿。

李白终其一生,是为月光而坚强,为美酒而豪迈,为故乡而温暖。

这就是李白为什么而活。

【屈原——为什么活着】

原创:2020-E6班赵毓璇

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发展的奉献,对人民的关心,这三种情感支配着屈原的一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爱国诗人,第一个拥有国家意识的先驱,这样的情感,既使他鹤立鸡群,与他人不同,为历史所铭记,又让他在那个纷争的时代倍感孤独与无助,不知东西。

他热爱国家,是因为他明白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他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是他要倾尽心力守护的地方。他是国内显赫的贵族,本可以随波逐流,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但他依然勤勤恳恳,将自己的一片忠心献给了楚国。他一直提倡举贤任能,就是希望腐朽的楚国可以早日振作起来,重新变为那个强大的楚国,统一天下。

他奉献国家,是基于他对祖国的热爱。他致力于变法改革,提出一条又一条的变革方针。即使他被奸臣所害,流放南方,也依然坚守本心,忠于楚国。就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从未放弃,心中揣着的是对整个楚国的牵挂和惦念。他可以为了他的国家投入毕生心力,甚至是他的生命。

同时,他关心着人民。虽然他出身于贵族,但却一生亲民爱民,希望能让百姓摆脱战争的困扰,安居乐业。也只有关心民众,才能做到“国泰民安”。屈原也痛惜于百姓困苦的生活,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大概也正是因为他心系百姓,所以在他投江后才会有那么多的人自发地去纪念他吧。

屈原为什么活着?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国家的统一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当他得知楚王逃跑,国家就要土崩瓦解时,他的信仰也随之而倒,于是他选择了纵身一跃,自投汨罗。不是他害怕,而是他已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热门推荐
1军训日记
2可恶的鸡蛋
3我为自己点赞
4军训感想
5《穷人》续写
6趣味运动会
7快乐作文
8秋雨
9骄傲的玫瑰
10七年级英语作文
11那只令我羞愧的银色自动笔……
12飘在天上的日子
13动物园的日记
14给交警叔叔的一封信
15当我跨入中学校门作文
16星空下的遐想
17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
18运动带给我欢乐
19爸爸真辛苦
20心中的最美
21苦中也有甜
22成长是希望的彩带
23诚实的同学
24老师变了
25美丽的丑叔叔
26现实与梦想
27做家务的作文
28一张照片的故事
29挑食的危害
30未来的城市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